买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当前位置:首页/文山三七> 三七到节气,如果家里老人去世赶上立夏之类节气要等前后十八天下葬再选三七

三七到节气,如果家里老人去世赶上立夏之类节气要等前后十八天下葬再选三七

如果家里老人去世赶上立夏之类节气要等前后十八天下葬再选三七可以或许可以。2,民国三七年仲冬至是什么时候<

1,如果家里老人去世赶上立夏之类节气要等前后十八天下葬再选三七

可以
或许可以。

三七到节气

2,民国三七年仲冬至是什么时候

农历(阴历)的节气是中国的老祖宗根据气象资料总结下来的,农历又称夏历,相传起源我国夏代。 公历是根据是按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计算的,一年365天。 农历是按照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计算的,一年354天。 农历在每一年准确时间上没有公历那么精确,农历重视节气效用,但农历对农民的帮助更大,农民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播种种地,什么时候最热什么时候最冷。。 公历是四年一润(能被100整除的年份不算闰年,不如2000年就不算闰年)。农历的一年有时是12个月,有时是13个月。农历是19年七闰 就是说中国老祖宗知道天文历法的时候,西方人还在茹毛饮血那。 不是满清朝让中华民族大步倒退,现代的中国也不会让列强欺凌

三七到节气

3,七九在节气中是什么

在我国民间,俗语说:三九四九冰上走,八九燕归来。七九杏花开,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从冬至起,冬季最冷的时候到了,每九天为一个“九”。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是由于在商朝时有四个节气,直到西汉时才成为了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冬天最冷在三九,数九是从冬至的次日开始的。中国民间的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也是从冬季到春季的转变,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三九、四九”时最冷。扩展资料:冬七九可以食用温补功效的食物来进行补身,还可以吃一些时令的蔬菜和水果。冬七九适当补充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可以有效的改善体质,有助于细胞的代谢。还可以吃一些羊肉等性质温补的食物,有利于身体健康,从而抵御寒凉天气对身体的伤害。
立春了

三七到节气

4,农村俗语为什么说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啥意思它讲的有现实意义吗

农历三月份的这三个日子分别是三月初七、三月十七和三月二十七三天,如果这三天不下雨,那么农村人最害怕的事情就发生了,春旱来临了。因为在这三个日子的前面一个节气是清明,后面一个节气是谷雨,这正好是春回大地,抢播抢种的时候。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雨水,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收成都要受到影响。有人会问,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里,中国农民是如何精准判断出这样的日子的呢?答案是两个字:经验。中国农民数百年来反复不断地观察,最终有了这么精准的判断。 “四月怕初一”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说三月的三个日子,农民们盼下雨的话,那么四月初一就是渴望不要下雨。因为如果四月初一这天下雨的话,那么整个春天都将会是无尽的雨季,对于春耕来说,简直就是无尽的灾难。
可能是说闹虫灾。。。但是虫灾这种难是不定期迁徙的。。。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5,二十四节气 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分别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 清明 既是节气,又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二十四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24个节气。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 1、立春时民间有“咬春”的习俗,立春吃春饼,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而“咬春”嚼萝卜,则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2、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 长,长命百岁。 3、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季节交替阴阳变化之时,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护肝胆系统,预防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太阳从春分到下个春分,每走15度一个节气,一年360度24个。节气公历都属阳历,阳历一年即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回归年,故节气公历日期相对固定。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而传统节日大多有一些典故来由,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元旦、春节、清明、劳动、端午、中秋、国庆七个。
二十四节气分别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清明既是节气,又是中国传统节日。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经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故,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北斗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6,二十四节气口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分别是指: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节气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口诀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农历中的“阳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特有的一种划分法,是不折不扣的“中华遗产”。 历法都来自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阳历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称“回归年”,长约365又1/4天)定为一年。但农历并非如此,民间常常把农历叫“阴历”,实际上,农历确实一直严格使用阴历月(反映月亮盈亏的“朔望月”),但农历不是“阴历”。 真正的阴历,如伊斯兰教的回历,以12个阴历月为一年,一个阴历月平均为29.5天,12个月为355天左右,比真正阳历的一年少约10天。如果我们的农历也这样,每年春节就会比前一年提前10-11天,这样逐年提前,积上16年,我们就要在盛夏摇着扇子过年了。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中国的农历每3年左右就插入一个闰月,以保持与阳历的一年大致同步,正因为不断插入闰月,所以中国的农历就成了“阴阳历”——既使用阴历月,又用闰月来保证年的平均长度为阳历年长。 大家稍稍细想,就会领悟到中国农历年长的有趣现象:正常年比阳历年短,为355天左右,但有闰月的年为13个月,就会长到384天左右。可是,反映四季的回归年可不会这样伸缩,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以365又1/4天为周期的,所以农历的月份不可能年年与季节的变化完全同步吻合。 比如,北京地区是每年农历十月份播种冬小麦,假如去年是十月上旬播种,今年就十月中旬播种才合适,明年再推到十月下旬,后年加了闰月,又回到十月上旬播种。 显然,这样的历法指导农事活动是非常不便的,必须发展出一套完全反映阳历年的划分方法,与阴历月并行,让每年的季节、气候、农事与这种划分的关系固定下来,历法才实用,于是“节气”就应运而生了。 阳历反映的是太阳在星空中的运行(实际是地球绕太阳转,但我们在地球上看,是太阳一年在星空中绕地球一周)。太阳运行到最偏南时,昼最短,夜最长,中午我们看到的太阳高度角也最低,这一天叫“冬至”;太阳运行到最偏北时,昼最长,夜最短,中午的太阳高度角最高,叫“夏至”;而“春分”、“秋分”,太阳恰经过赤道,昼夜平分。 想反映回归年四季变化的过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当然就是4个最佳的“节点”,但光有这4个点是远远不够的,农事如播种、插秧、中耕、收获等活动需要固定在每年更精确的时间段,前后不能差十天半月,所以这4个节点还要向下细分,于是每季节平均分成6份,全年为24个节气,一节气为15天左右,这样最适用,就固定为“二十四节气”,沿用于后世。 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最早见于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这24个节气的名字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和阴历月没有任何联系,完全是“自成体系”的,属于中国传统历法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民间常认为节气属于阴历,完全是农历中阴历月占主流造成的错觉。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历法改用公历,公历是纯阳历,于是从此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结下了不解之缘。

7,二十四节气记忆口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至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记忆口诀: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太阳历范畴。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据现流存下来的文献记述,商代时,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周代时,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 汉代时,是我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也是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二十四个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制订了《太初历》,吸收了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它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运行规律来确定的,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节气。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节气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扩展资料: 另外关于节气,我国自古以来也流传了很多农谚,比如: 1,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2,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 3,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 4,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5,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 6,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7,雷打秋,冬半收 8,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 9,正月冻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妇,清明谷雨寒死虎母; 10,寒露麦,霜降豆; 11,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12,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无处置; 13,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 14,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 15,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立春阴,花倒春; 16,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注意:第三句是说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日期是西历日期。 扩展资料 春季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3-5日交节 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 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 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0-22日交节 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7-9日交节 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1-23日交节 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 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19-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记忆口诀一: 一月小寒接大寒, 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 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 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 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 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 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 种收及时保丰年。 二十四节气记忆口诀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三七为什么讲几头如二十头三十大神们帮帮忙

应该是论头来定价,头数越少越贵,也就是越大个。20头田七是指20个田七差不多一斤的重量
1992年5月2日农历3月30日,哪年不是闰月,而是闰年~~~ 农历的制订,是按照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而来。农历大小月的的天数要看「朔」落在哪一天而定。中国古代是利用公式推算,再辅以实际观测来修订,可参考后汉书天文志中,详载有计算公式。而现在要推算朔望的时间,则是用天体力学的方法,直接计算月球恰与地球、太阳位在同一平面上的时刻,此时从地球上观测,月球与太阳有同样的经度,朔所在的日期便定为农历初一。 从朔发生的日子起算,到下一次发生朔的日子,这段时间就称为朔望月(lunar month 或 synodical month)。一个朔望月大约是29.53059天。 当两次相磷的朔的日期相隔29天,则为小月;若日期相隔30天,便为大月。但是农历的月份是大月小月并不是间隔排列,因大小月完全视朔的时刻而定,因此可能会出现连续几个月是大月或连续小月的状况。 农历为什麼会有闰月?——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麼矛盾呢?先记住: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麼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m/n=29.5306/365.2422 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 m/n=1/12=2/25=5/37=8/99=11/136=19/235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19/235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於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例如2001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的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当中这一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四六月。 (1)时间、月相计算以东经120度(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为准。 (2)一个朔望月 = 月相由新月循环到新月所经过的时间 = 29.53059日。新月出现的一天是初一日 (3)1年 = 农历正月初一至下一个农历正月初一的时间。 (4)1岁 = 冬至至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约有365日。 (5)冬至必定在农历11月(子月)。 (6)凡阴历一个月内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那个月便是上一个月的闰月。 (7)闰月的天数与正常月份的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相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1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要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通常19年置7闰,无中气那个月则为闰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何一个月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有岁和年之区别:一岁指从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长度,而一年 指从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的时间长度。注意这二者的长度不同。一月 是指从一个朔到下一个朔的长度。如果一岁中包含了12个完整月,则这一岁为闰岁。在闰岁中,第一个无中气月为闰月,相应的这一年为闰年。农历还有一个规则,即冬至必须落在农历11月。 阴历一个月为朔望月,阴历一年通常有12朔望月(= 354.36708日),比1回归年短了10.87512日;阴历闰年则有13朔望月(= 383.89767日),比1回归年长了18.65547日。19个回归年的长度为6939.6018日,而19x12+7=235个朔望月(十九年置七闰)的长度为6939.68865日。可见十九年置七闰的规则是为了协调阴历年与回归年日数的差。 因为1阴历年比1回归年少约11日,所以在公历中翌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比每年的早11天;如果遇上闰年,则推迟约19天。 农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对应於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间中也有例外的例子,比如说公历的1917年4月4日是闰二月十三、1936年4月4日是三月十三、还有1955年4月4日是三月十二。不过,日子的对应也不是相差很远的。 中国24节气 节气 公历 黄经 立春2月4/5日 315 雨水2月18/19日 330 惊蛰3月5/6日 345 春分3月20/21日 0/360 清明4月4/5日 15 谷雨4月19/20日 30 立夏5月5/6日 45 小满5月20/21日 60 芒种6月5/6日 75 夏至6月21/22日 90 小暑7月7/8日 105 大暑7月22/23日 120 立秋8月7/8日 135 处暑8月23/24日 150 白露9月7/8日 165 秋分9月22/23日 180 寒露10月8/9日 195 霜降10月23/24日 210 立冬11月7/8日 225 小雪11月22/23日 240 大雪12月7/8日 255 冬至12月21/22日 270 小寒1月5/6日 285 大寒1月20/21日 300

9,二十四节气来历小故事

查阅的来,希望你满意……!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开始的节气。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雨水 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时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淮河以南地区,则以加强中耕锄地为主,同时搞好田间清沟沥水,以防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俗话说:“麦浇芽,菜浇花”,对起苔的油菜要及时追施苔花肥,以争荚多粒重。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已经开始,应注意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力争一播全苗。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作物、林、果等生长及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门防寒防冻工作的同时,仍要注意个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一些易发病的流行。 惊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春分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 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群众经验说:“冷尾暖头,下秧不愁。”要根据天气情况,争取播后有3—5个晴天,以保一播全苗。春茶已开始抽芽,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优质。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火热的农忙季节,要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祖国山河,美化我们的环境。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
为您推荐
Copyright© 2005-2022   www.sanqitong.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2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注明来源) 网址:www.sanqit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