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当前位置:首页/三七知识> 御王虫草,御材草是什么应该怎么用呢

御王虫草,御材草是什么应该怎么用呢

御材草是什么应该怎么用呢不行。因为材草会腐烂,可以燃烧代替煤作为燃料,煤需要很长时间,还需要适合的环境,材草可能不适合。御材草为多年生宿根植物,生长于我国东北长白山地区,闻名遐迩的百草之王,对于肝病有着很好的帮助。御材草的用法可分为……

1,御材草是什么应该怎么用呢

不行。因为材草会腐烂,可以燃烧代替煤作为燃料,煤需要很长时间,还需要适合的环境,材草可能不适合。
御材草为多年生宿根植物,生长于我国东北长白山地区,闻名遐迩的百草之王,对于肝病有着很好的帮助。御材草的用法可分为以下三种1、泡水;每天取用3克,使用沸水冲泡,封盖5分钟即可饮用,可重复两到三次。2、煮水;每天取用3克,使用养生壶或者其它容器煮水,小火煮沸5分钟即可饮用。3、炖煮;每天取用3克,可搭配牛肉、猪肉、鸡肉、羊肉、鱼肉等食材,一起煲汤炖煮。温馨提示:御材草不易过量服用,每天食用3克最佳。

御王虫草

2,浙江 冬虫夏草哪里买最好

去商场里买吧,有质量保证,御王虫草--国内最专业的虫草供应商,在杭州大厦和银泰都有专柜。现在正在做新年折扣活动。

御王虫草

3,补王虫草精胶囊好吗

这个产品都没有听说过,如果是电视上的广告、或者是小报纸的广告,最好是详细考察一下再选择: 1、该产品有何认证:国药准字号?保健食品认证?QS认证?且将其认证号码在网上查询,看是否真实有效; 2、对该企业的资质进行考察:工商执照、经验范围等,网上也可以查询到。 3、认真看看该产品的配方,一般包装上面都有明示,看是否是纯冬虫夏草,还是什么食品添加剂合成。

御王虫草

4,乙肝大三阳会恶化吗

西北草药王传人周大夫在大量收集民间偏方验方的基础上,结合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总结出了一套疗法显著的治肝方案。他认为:肝病属脏腑病变乃积年沉疴,缠绵难愈,非一般草本之药所能克制宣达,必须借助虫蚁之类药物搜剔穿透,方能浊去凝开,气血通和,强肝健体。对此,精选东北大兴安岭良种黑蚂蚁、全蝎、九香虫及冬虫夏草为主药,佐以云贵、秦岭地道中草药,科学配方,严谨配伍,研制而成了治肝良药“草药王系列方剂”。其特点是含有特异性乙肝免疫性活性物质——活性机体素,能对人们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能使弱者增强,过强者变为正常;可补肾、养肝、健脾、调整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故适用于肝病毒携带者和其他多种类型肝病患者(尤对乙肝大三阳、早期肝硬化、重症肝病病人更有特效),转阴率及治愈率高。
只要注意控制 定期检查 也不是那么可怕的 只有 甲型肝炎可以彻底治愈! 乙 丙 丁 型都无法根治 !!我也是肝病患者 我就把我多年的经验告诉你, 目前还没有彻底根治肝炎病毒的方法,如果感染了病毒,那么在免疫耐受期间(就是无症状期间) 无须治疗,治疗不但没有作用 而且会损伤正常肝细胞,而且长期服用 药物会产生 耐药性。到了病情加重 病毒复制加快时 遇到无药 可用的尴尬局面。只要注意饮食 休息 不疲劳 不发怒 适量运动 保持 好的心情可控制 病毒发展。 定时做 检查 肝功能 B超 DNA 如果肝功能有损伤 就进行保肝治疗,如果病毒超出正常值 过高 并且损伤肝细胞 就要进行 抗病毒治疗 (目前主要是 用 干扰素 和拉美夫定 系列药物 抗病毒 )但这些药物本身副作用较大。所以是不能轻易使用! 人体出现不适应时期也是肝炎病毒对人体伤害较大时期 叫做 免疫清除期, 这是 就要进行相对的治疗 控制病毒复制 保护肝功能 阻断病情的发展, 肝病主要是靠自己平时的 条理 注意好了 有的一辈子都 没有 大碍! 不要轻信广告 目前没有根治 病毒的 药物! 肝病就像很多 疾病 如 高血压 糖尿病 只能控制 无法根治! 朋友 乐观面对 不要因此感到灰心 它不是那么的可怕
亲爱的客户:你好!在这里我慎重的告诉你,治疗乙肝康复不能吸烟喝酒,得有耐心才能有效康复!尤其不能熬夜!做到高蛋白和低脂肪的食物对康复有帮助!不要听别人胡说乙肝治不好。乙肝不是绝症,耐心可以康复!皇宫御医告诉你:可以用白介素50万加肝细胞生长素100万静脉滴注!连续注射三个月!口服(神威排毒散)也是我的祖传秘方!能够有效地使大三阳HBV-DNA病毒有效排出!一般耐心治疗大约6个月--12个月左右可以使大三阳和小三阳慢慢转阴!这时候化验结果出现:抗-HBS阳性就证明已经康复!以后找工作没有人阻拦你!这时候如果没有出现抗-HBS阳性就必须立即注射抗乙肝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就能够快速刺激产生抗体!以后你就是健康的天使,升学和征兵!进企事业单位是没有人阻拦的,那时候你就努力赚钱,成家立业!皇宫御医祝你终身幸福快乐!好人一生平安!.
楼主您好 1 大三阳并不表示疾病严重 2 两对半结果大三阳(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说明几点:A 已经感染乙肝 B 病毒复制相对活跃 C 传染性相对较强 3 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肝功能的各项指标关系密切。建议你考虑做肝功能检查,或通过肝功能检查结果 4 另外,年龄、感染时间等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信息,及B超、乙肝病毒DNA检查结果也要参考。
会,特别要注意谷丙转氨酶有没有增加
只好生活规律,肝功能正常的话一般不会恶化
会,而且会传染,正规的抗病毒治疗,疗效可以的

5,冬虫夏草有什么功效只能用来吃吗

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是一种传统的名贵滋补中药材,服用的话可以能够增强免疫力、减轻疲劳。增强造血功能、调节血脂,减轻动脉硬化、直接抗病毒、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调节性功能等作用。冬虫夏草对人体的保健作用几乎全面,自古以来有“仙草”的美称!!在现代社会,是身体健康的保证。从古时起,冬虫夏草就是王室贵族的御用保养品。如今冬虫夏草已不仅仅用来服用,更有护肤品牌试用尖端科技力量将这种珍稀的“仙草”成分加入了护肤品中,让这种珍稀成分在护肤届也大显身手,为护肤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突破。在目前医学界所公认的七大类抗衰老活性成分中,虫草就涵盖了五大类,分别是多糖、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所以用虫草护肤能满足皮肤的多种需求,延缓皮肤的老化速度。据我所知,目前只有雅诗兰黛一家拥有提取冬虫夏草,制成护肤品这样的技术。他们家的白金奢宠紧颜系列就含有珍贵的冬虫夏草,从医学角度诠释了冬充夏草对养生以及护肤的重要作用,它除了给我们身体进补,同样也可以给肌肤“进补”。除此之外,白金奢宠紧颜系列还蕴含逆时能量“生命复活因子”、黑碧玺、胶体金和南海珍珠等珍稀成分,与冬虫夏草一共发挥作用。这样奢华级的护肤不仅让肌肤重回到年轻巅峰,更让肌肤焕发仿若充电般的充沛神采,肤色更显匀亮。

6,金属烟盒的价格一般是多少

铁烟盒一般10左右一个 可以放10烟 又有放20的 那就是个人喜欢了
高低档次不一样!一般的10元左右
一般的10元左右拉。
45块钱!
高低档次不一样! 基本上国内的 畅销烟 比如各个省份的 如:江苏 : “苏烟” 陕西:“猴王” “ 好猫” 上海的“中华” 湖南的“黄鹤楼” “芙蓉王” 等等 他的中高档次 都有 铁盒子装的烟~ 下面给你列一个 现比较常见 的 极品高中档次香烟 价目表 你对照下只要是 国产的烟 每款 每个牌子都有铁盒子装的! 如下列: 天价香烟(1)      千里达木   售价:39000元/条    高希霸-长  售价:36000元/条    高希霸世   售价:22600元/条    蒙特一号  售价:19024元/条    蒙特纸盒四  售价:12720元/条    优民-美冠  售价:12000元/条    天价香烟(2)    罗密欧1号   9968元/条    逢塞克佳    8600元/条    软密欧3号   8536元/条    罗密欧贝    6496元/条    优民丽嘉    5992元/条    2盒熊猫    5000元/条    天价香烟(3)    彼业赛猎人    4520元/条    罗密欧--小    3080元/条    彼亚赛小赛    2960元/条    高希霸迷尼    2490元/条    黄鹤楼-1916    1800元/条    钻石-软景泰    1800元/条    芙蓉王钻王    1600元/条    冬虫夏草-硬盒  1600元/条    黄鹤楼-硬感恩  1500元/条    双喜-尊贵逸品  1500元/条    紫气东来     1400元/条    天子--硬黄    1300元/条    熊猫--典藏版   1200元/条    金圣--盛世典藏  1200元/条    贵烟--盛世    1000元/条    好日子--盛世   1000元/条    黄鹤楼--品道   1000元/条    好猫--非常好猫  1000元/条    黄鹤楼--漫天游  1000元/条    帝豪--国风     1000元/条    黄鹤楼-问道    1000元/条    白沙-珍品和牌   1000元/条    特级香烟(1):                                        丹纳曼特甜  870元/条  盖新品时代  716元/条  礼盒中华   650元/条    软红中华   544元/条  盖印象云烟  530元/条  软蓝芙蓉王  450元/条    盖V8红河   450元/条  软国烟    450元/条  软珍品南京  420元/条    软金沙苏烟  420元/条  12支装中华  400元/条  120mm红中华  380元/条    盖红中华   354元/条  11mg硬中华  350元/条  硬国际大卫  320元/条     特级香烟(2)    全开中华   298元/条  盖铂金玉溪  266元/条  软新概念黄  218元/条    软长嘴利群  290元/条  软珍品白沙  256元/条  极品金圣   210元/条    盖蓝芙蓉王  288元/条  盖金玉溪   240元/条  高级塑盒王  204元/条    软人民大会  288元/条  软御品真龙  240元/条  软盒精品中  202元/条    精品中南海  280元/条  软高级珍品  230元/条  芙蓉王    202元/条    软特醇五叶  270元/条  紫香格里拉  230元/条  软珍品云烟  200元/条
便宜 的 最便宜的 10元左右
60左右

7,脾胃虚弱怎么治疗

你好;吃参苓白术散治疗.一、体虚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 1、气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气虚忌食物品:山楂、佛手柑、槟榔、大蒜、苤蓝、萝卜缨、芫荽(香菜)、芜菁(大头菜)、胡椒、荜拨、中指、紫苏叶、薄荷、荷叶; 忌食或少食:荞麦、柚子、柑、金橘、金橘饼、橙子、荸荠、生萝卜、地骷髅、芥菜、薤白、君达菜、砂仁、菊花、茶叶及烟酒。 相应膳食:怀山百合莲子汤;参药煨乳鸽;五香牛肉;花生米大枣烧猪蹄; 2、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血虚忌食物品:荸荠、大蒜; 相应膳食:当归熟地乌骨鸡;怀山牛腩煲;怀菊带鱼;玫瑰怀菊露; 忌食或少食:海藻、草豆蔻、荷叶、白酒、薄荷、菊花、槟榔、生萝卜等。 3、 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补阴虚食品: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阴虚忌食物品:胡椒、肉桂; 忌食或少食:狗肉(脑血管患者禁食)、羊肉(肝炎患者禁食)、雀肉、海马、海龙、獐肉、锅巴、炒花生、炒黄豆、炒瓜子、爆米花、荔枝、龙眼肉、佛手柑、杨梅、大蒜、韭菜、芥菜、辣椒、薤白、生姜、砂仁、荜拨、草豆蔻、花椒、白豆蔻、大茴香、小茴香、丁香、薄荷、白酒、香烟、红参、肉苁蓉、锁阳等。 相应膳食:金盆富贵豆腐;怀膳小捆肉;怀菊大枣银耳羹;甲鱼怀牛膝汤;农夫烤鱼;怀膳一品肘;金盆富贵豆腐;怀山煨土鸡;参药煨乳鸽;何首乌煨猪肝; 4、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虫草、肉桂、海马等。 补阳虚食品:黄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参、淡菜、胡桃肉、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桂皮、茴香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阳虚忌食物品:鸭肉、兔肉、獭肉(水狗肉)、甜瓜; 忌食或少食:鸭血、鸭蛋、阿胶、牛奶、酸奶、甲鱼、螃蟹、田螺、螺蛳、蚌肉、蚬肉、柿子、柿饼、柚子、柑、香蕉、无花果、西瓜、青苦瓜、地瓜、菜瓜、生藕、生萝卜、丝瓜、冬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落葵、莼菜、发菜、君达菜、罗汉果、荸荠、菊花脑、薄荷、金银花、菊花、槐花等。 相应膳食:海马怀补鸡;三鞭怀补凹腰汤;韭菜怀补虾;爆炒腰花;长生煨老鸭; 5、两虚: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 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 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 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 相应膳食:气血:鲫鱼豆腐汤;气血双补汤;药膳鸡; 二、补气类食物有补益脾气、肺气、心气等的作用,宜于消除或改善气虚证。这里主要介绍补益脾气的食物。补气类食物在使用时,有时易致气机壅滞,出现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现象,可适当配用行气类食物如橘皮,砂仁等同用。
脾虚者宜吃以下食品。 粳米 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米皆宜,尤脾虚之人,最宜食之。 糯米 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锅巴 又称锅焦。性平。《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它“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凡脾虚不运、饮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锅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验良方》中用以治疗“老幼脾虚久泻不愈”就是用锅巴同莲子肉为末加白糖调服,颇有效果。 西国米 又称西谷米,西米。白净滑糯,营养丰富。性温,味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番薯 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薏苡仁 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饭豇豆 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明·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除通常炒食外,还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 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对于脾虚呕逆,食少久泄、小儿脾虚疳积、妇女脾虚带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牛肉 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故凡久病脾虚、中气下陷、气短乏力、大便泄泻、脾虚浮肿之人,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调料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 牛肚 性平,味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所以,凡脾虚之人,或病后脾胃虚羸,宜煨食之。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鲫鱼 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唐本草》早有“鲫鱼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的记载。《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白鲞 为大黄鱼或者小黄鱼的干制品。有健脾、开胃、补虚、消食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它“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本草汇言》中还说:“黄鱼有养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减,不能进厚味者。以白鲞水煮烂食之,健利肠胃,为肠虚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诚药食中之良品也。”可见脾胃虚弱者食之颇宜。 鲈鱼 性平,味甘,能补益脾胃。《本草经疏》说得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脾胃有病,则五脏无所滋养,脾虚则水气泛滥,益脾胃则诸症自除。”脾胃虚弱者宜常食之。 大枣 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枣安中养脾”的记载。明·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对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经常服用大枣。 樱桃 性温,味甘,能补脾益气。《名医别录》中就说:“樱桃主调中,益脾气。”《滇南本草》亦云:“樱桃治一切虚症,能大补元气,滋润皮肤。”凡脾气虚弱者宜食。 芡实 性平,味甘涩,入脾、肾经,有补脾益气、固肾涩精的作用。尤其是脾虚而大便泄泻,或脾虚妇人带下者,食之最宜。 菱角 熟者甘平,鲜者甘凉,煮熟服食,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本草衍义》中曾说:“煮熟取仁食之,代粮。”用老菱制取淀粉叫菱粉,也有补脾作用。《唐本草》云:“菱,作粉极白润宜人。”《纲目拾遗》亦载:“菱粉补脾胃,强脚膝,健力益气。”脾胃气虚者食之为佳。 莲子肉 性平,味甘涩,有补脾胃之功。明·李时珍认为:“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王楸药解》中还说;“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所以,对脾虚之人久痢虚泻,妇女白带清稀频多者,最宜食之。 党参 性平,味甘,无毒,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本草正义》指出:“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凡古今成方之所用人参,无不可以潞党参当之,凡百证治之应用人参者,亦无不可以潞党参投之。”可见党参补脾胃作用与人参相同,且运用得比人参更广泛。 太子参 又称孩儿参、童参。能补脾益气。《本草从新》说它“大补元气”。《饮片新参》认为太子参“补脾肺元气”。《陕西中草药》中还说它“补气益血,健脾生津。治脾虚腹泻,不思饮食。”脾虚者宜常食之。 此外,脾虚之人还宜服食山药、粟米、高粱、青稞、蚕豆、狗肉、羊肚、鸡肉、青鱼、鲢鱼、乌鱼、鲂鱼、白鱼、银鱼、鳜鱼、白木耳、花生、黄芪、紫河车、白术、甘草等 脾虚者根据其宜忌原则,应当忌食或少吃阿胶、马奶、牛奶、海参、甲鱼、螃蟹、蛤蜊、蚌肉、蚬肉、鳆鱼、芝麻、荞麦、柿子、柿饼、荸荠、柑、橘、香蕉、桑椹、无花果、猕猴桃、西瓜、甜瓜、海松子、柏子仁、生萝卜、水芹菜、落葵、菊花脑、茼蒿、菠菜、莼菜、发菜、蕺 菜、地瓜、丝瓜、生菜瓜、生黄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菊花、金银花、地黄、决明子、西洋参、胖大海、薄荷等。

8,茶可以组成哪些四字词语

“茶”可以组成四字词语如:茶饭无心(chá fàn wú xīn)、粗茶淡饭(cū chá dàn fàn)、茶余饭后(chá yú fàn hòu)、三茶六饭(sān chá liù fàn)、人走茶凉(rén zǒu chá liáng)。茶:chá 笔画数:9; 部首:艹; 笔顺编号:122341234 ”茶“具体有以下几个含义:1. 常绿灌木,叶长椭圆形,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茶叶;秋末开花,白色;种子可榨油;木质致密,供雕刻用:茶树。茶农。 2. 特指“茶叶”:绿茶。红茶。花茶。沱茶。龙井茶。乌龙茶。 3. 用茶叶沏成的饮料:茶水。茶饭。茶点(茶水、点心)。茶话会。茶博士(善于烹茶的人,亦指卖茶的人或茶馆侍者)。茶余饭后。 4. 泛指某些饮料:茶汤。面茶。果茶。 5. 特指“茶点”:早茶。晚茶。 造句:1. 这件事一夜之间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2. 人们经常把演艺人员的风花雪月,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3. 茶叶放在纸包里,香味都散失了。4.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5. “什么叫乐观派的人?”“这个…就像茶壶一样,屁股都烧得红红的,他还有心情吹口哨!”
1. 茶余饭后[chá yú fàn hòu] 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2. 粗茶淡饭[cū chá dàn fàn] 粗:粗糙、简单;淡饭:指饭菜简单。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3. 茶饭无心[chá fàn wú xīn] 没有心怀喝茶吃饭。 形容心情苦闷。4. 清茶淡饭[qīng chá dàn fàn] 形容饭食非常简单5. 浪酒闲茶[làng jiǔ xián chá] 指风月场中的吃喝之事。6. 三茶六礼[sān chá liù lǐ] 犹言明媒正娶。旧指正式婚姻。7. 人走茶凉[rén zǒu chá liáng] 比喻世态炎凉,人情淡漠8. 不茶不饭[bù chá bù fàn] 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9. 三茶六饭[sān chá liù fàn] 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10. 对花啜茶[duì huā chuò chá] 赏花时没有酒或有酒不喝,只喝茶。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一 ) 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1、先秦说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2、三国说《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3、魏晋说唐裴汶《茶论》、《膳夫经手录》认为饮茶始于晋,宋《集古录》认为饮茶始于魏晋。4、西汉说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三国志·吴志·韦曜》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东吴宫中饮茶。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这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晋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产茶。两晋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层传播。晋干宝《搜神记》:“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如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这虽是虚构的神异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饮茶事实。《广陵嗜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这反映平民的饮茶风尚。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 温山,出御荈”“长兴 啄木岑,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乌程温山产贡茶,长兴县有境会亭,两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叶。江南一带不仅饮茶,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设茶等四样,不论贵贱,一概如此。可见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后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喜欢上饮茶。饮茶始于西汉,起源于巴蜀,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种茶的地区越来越广。茶与宗教结缘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一)道教与茶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道教徒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二)佛教与茶《晋书·艺术传》记:“单道开,敦煌人也。……时夏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单道开乃佛徒,曾往后赵京城——邺城(今河南安阳)的法琳寺、临漳县的昭德寺,后率弟子渡江至晋都城建业(今南京),又转去南海各地,最后殁于广东罗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创禅室,坐禅其中,昼夜不卧,饮茶却睡解乏以禅定。 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辩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茶品茗,以助玄谈。《续名僧录》:“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涅盘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宋录》:“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拜鸠摩罗什弟子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系——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实论》,对“三论”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王子拜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客来敬茶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敬客。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陆纳以茶和水果待客。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蒙“人至辄命饮之”,这是他好客的表现。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来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客来敬茶不仅是世俗的礼仪,昙济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客来敬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茶文学初兴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王微的《杂诗》是最早的茶诗。南北朝时女文学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吴俶《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杜育《荈赋》也是只剩残篇,存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调神和内,慵解倦除。”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学初步兴起。茶艺萌芽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如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荈赋》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饮茶习俗的形成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竟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观点基本一致。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旧唐书·李钰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田闾农家,同样嗜好。由上可知,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饮茶的普及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大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司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又有茶肆专是王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买志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更有张卖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茶余饭后: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粗茶淡饭:粗,粗糙、简单;淡饭,指饭菜简单。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人走茶凉:比喻世态炎凉,人情淡漠。茶饭不思:指的是没有心思喝茶吃饭。形容心情焦虑不安。指一个人丢了很重要的东西,连吃饭喝茶的时间都没有了。思考一件重要的事情,茶点和饭都吃不下。榷酒征茶:征收酒茶税。亦泛指苛捐杂税。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一 ) 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1、先秦说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2、三国说《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3、魏晋说唐裴汶《茶论》、《膳夫经手录》认为饮茶始于晋,宋《集古录》认为饮茶始于魏晋。4、西汉说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三国志·吴志·韦曜》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东吴宫中饮茶。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这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晋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产茶。两晋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层传播。晋干宝《搜神记》:“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如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这虽是虚构的神异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饮茶事实。《广陵嗜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这反映平民的饮茶风尚。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 温山,出御荈”“长兴 啄木岑,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乌程温山产贡茶,长兴县有境会亭,两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叶。江南一带不仅饮茶,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设茶等四样,不论贵贱,一概如此。可见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后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喜欢上饮茶。饮茶始于西汉,起源于巴蜀,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种茶的地区越来越广。茶与宗教结缘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一)道教与茶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道教徒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二)佛教与茶《晋书·艺术传》记:“单道开,敦煌人也。……时夏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单道开乃佛徒,曾往后赵京城——邺城(今河南安阳)的法琳寺、临漳县的昭德寺,后率弟子渡江至晋都城建业(今南京),又转去南海各地,最后殁于广东罗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创禅室,坐禅其中,昼夜不卧,饮茶却睡解乏以禅定。 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辩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茶品茗,以助玄谈。《续名僧录》:“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涅盘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宋录》:“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拜鸠摩罗什弟子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系——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实论》,对“三论”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王子拜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客来敬茶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敬客。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陆纳以茶和水果待客。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蒙“人至辄命饮之”,这是他好客的表现。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来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客来敬茶不仅是世俗的礼仪,昙济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客来敬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茶文学初兴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王微的《杂诗》是最早的茶诗。南北朝时女文学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吴俶《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杜育《荈赋》也是只剩残篇,存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调神和内,慵解倦除。”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学初步兴起。茶艺萌芽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如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荈赋》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饮茶习俗的形成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竟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观点基本一致。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旧唐书·李钰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田闾农家,同样嗜好。由上可知,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饮茶的普及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大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司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又有茶肆专是王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买志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更有张卖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您推荐
Copyright© 2005-2022   www.sanqitong.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2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注明来源) 网址:www.sanqit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