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当前位置:首页/灵芝> 香港灵芝药厂电话,香港礼士大药房

香港灵芝药厂电话,香港礼士大药房

香港礼士大药房香港湾仔轩尼诗道19-21号金锺商业大厦15楼B室2,康胜国际集团香港股份有限公司非法的,香

1,香港礼士大药房

香港湾仔轩尼诗道19-21号金锺商业大厦15楼B室

香港灵芝药厂电话

2,康胜国际集团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非法的,香淃最高级法院已等他们一网打尽多年
不在

香港灵芝药厂电话

3,想知道五色灵芝的香港维特健灵公司是啥时候成立求背景

1993年成立,创始人陈曦龄博士和谢德富博士,陈医生获得过美国总统终身成就奖,谢医生是世界心脏组织联盟前会长,也是唯一一位华人会长。俩人强强联手研制出的产品。
维特健灵,全称维特健灵健康产品有限公司是香港一家中药保健品制造商和零售企业,同时代理维他命及健康补充剂产品,於1993年成立。至2013年,维特健灵有2间药厂、6个海外办事处。 其旗舰产品「维特健灵纯野生五色灵芝」已连续13年荣获香港灵芝产品销售总冠军。

香港灵芝药厂电话

4,他们在说香港维特健灵的五色灵芝是自己一条龙生产的具体是怎

就是维特健灵对保持高标准有严格的要求,由研究、选材、生产过程,以至检验,每一个细节都要求一丝不苟,在香港和广西都自设了GPM药厂,实行“一条龙”生产,绝不假手于人。GMP是世界卫生组织订下的药品生产规范,每年都由政府重新审核,以维持高度严谨的标准,保证提供最高质量的产品。整个药厂的生产达到欧盟药厂PIC/S 生产标准,是目前最先进最严格的标准。广西的药厂负责前期工序,包括原料的搜集、测试及清洁,并进行前期的提炼。经浓缩成粉状的半制成品,随即会被运送到位于香港鸭脷洲的药厂。香港的药厂会负责将半制成品加工、注入胶囊和进行包装。其后,终端产品均会送往独立实验室作测试,确保产品质素及安全。

5,新加坡强力肚痛健胃整肠丸

  广州亿龙公司就有啊。 香港黄道益活络油 法国双飞人药水 岭南万应止痛膏 德国「秀碧」除疤膏 日本娥罗讷英H软膏 日本白兔牌暗疮膏 和兴白花油 快灵二合一 虎标万金油 保心安油 贞德红人造处女膜 马百良追风苏合丸 香港法健立愉胃片 复方羟利明片 香港宏兴鹧鸪菜 小儿克疗痰 日本清新安美露弯弯樽装 香港青松超力无比癣膏 美国妙莲3号泪水配方眼药水 日本无比敌 日本烧焊电光目药-电焊眼药水 北京同仁堂调经促孕丸 西藏胃圣 日本救胃胶囊 美王国肌王极速增肥胶囊 新加坡 蔻膏 马百良妇女宝美容胶囊(美容丸) 李万山肚痛健胃整肠丸 香港李众氏堂保济丸 日本喇叭牌正露丸 香港欧化风湿克星 香港马世良堂保胃丹 天喜堂天喜丸 蚬壳胃散 位堂养阴丸 香港正美百添乐增肥片 太和洞久咳丸 欧化灭湿灵胶囊排毒美颜宝 白兔牌安醉仙解酒丸 香港清松腰痛大补丹 痛立疗胶囊 欧化复方竹叶草脂涂剂; 德国强力肝炎灵 香港青松暗疮丸 香港马百良人参再造丸 香港欧化喘克星 济众堂速效鼻敏感丸 香港宝和堂五鞭海狗丸 美国旗牌特效救鼻丹 千斤藤风络丸 德国强力风痛骨节宝 德国强力风痛骨节灵 德国特效肾炎丸 乐活可NEO-ROWACHO 香港宝和堂珍珠暗疮丸 德国向日花牌成人克疗痰 香港位堂猴枣除痰散 公牛牌风湿灵 正安堂小儿健胃宝 德国强力蛇标辣椒风湿膏药 香港济众堂前列康丸(又名解结丸) 日本青松血治消 美国旗牌风湿骨刺丹 德国强力消石素 华沙利石素 日本妇科千金丸 法国敏柏宁 牛头牌通血丸(精装) 牛头牌通血丸(袋装) 香港公牛牌速效鼻舒灵 公牛牌风湿骨痛灵 欧化鼻克星特效胶囊 日本塔牌疗痛灵 日本塔牌坐骨神经痛丸 日本塔牌坐骨腰痛丸 日本塔牌风湿骨刺丹 日本塔牌腰痛大补丹 锁匙牌特效风湿骨痛灵 德国汉堡灭湿痛胶囊 宝和堂冬虫草鹿尾靶鞭丸 香港乐信健胃宝片 百源堂聪明补脑汁 礼士超速效安喘通 香港金马特效鼻根治 香港天山牌健肝王 香港欧化特效风湿灵 百邦美曲轻减肥胶囊 香港太和洞龙精丸 香港灵芝药厂十灵丹 南联骨节灵 日本青松强心脉通胶囊 雅欢仙 欧化博士无敌癣软药膏 香港公牛牌强力浓缩坐骨腰痛丸 五塔标行军散 法国劲威鸡眼膏布香港正美百添乐增肥片 Petina Compound Tablets为橙色糖衣片,内含"Cyproheptadine HCL"等主要有效成分,并附加多种维他命,能增进少年及老年人之食欲,对老年、少年期之厌食及体重不足等症状有着显著疗效。故本剂实为有助人体健康及增加体重之常用促进剂。药理机能:“Cyproheptadine HCL”为新进之医药成分,功能刺激人体食欲,其作用均见于不同之年岁者。 “Vitamin A”有助于人体之正常视力,故可预防夜盲症及其他眼睛不适症.“Vitamin D”能帮助人体骨骼正常生长,故可预防及治疗佝偻症等之发生。“Vitamin B-1”在人体内有助于碳水化合物之新陈代谢。“Vitamin B-2”能帮助体内之酵素活动,如促进脂肪之消化、吸收等。“Vitamin B-6”亦有助体内酵素活动,对一般肠胃系统有促进其活动之功效。“Vitamin B-12”可预防及治理恶性贫血,巨红血球病,同时可增进并患者之食欲及维持其营养等。“Nicotinamide”能预防食欲降低,身体虚弱及皮肤炎等引起之症状。适应症﹕专治食欲不振,厌食,老\少年体重不足及多种维他命缺乏症。服法﹕成人日服3-4次,每次1片。2-12岁儿童日服1次,每次1片.3瓶为1疗程。注意﹕服食本药片一或二天会有少许欲睡感觉,但此感觉很快会消除,故服用者不必介意。规格:50片装售价:62元電郵﹕yicklong@163.comQQ﹕508490138 答案补充 打这个电话: 国内统一热线4006-268-229 手机短信13590361332 新加坡强力肚痛健胃整肠丸保健养生答案由 http://haodian123.com团队编辑,o(∩_∩)o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采纳我哦~

6,我不是药神天价药格列宁为何在中国最贵

这周去看了《我不是药神》,电影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总体上来说算是国产电影的一个小高峰的存在吧。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为什么印度可以光明正大卖仿制药,但国内不可以?那时候我还没有看电影,不过看大家都讨论得很热烈就去查了查资料。(这也是《药神》的积极影响,它引起了大众对于现实问题的讨论和关注)看过电影之后我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就顺便一起说下吧。格列宁这种药的确贵,但它贵有贵的道理。电影里将研制格列宁的诺华公司塑造成一个反面角色,其实是不太恰当的。我也看到有观友转发的“药神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对资本的批判”,讲真我是觉得挺搞笑的。第一,格列宁有多厉害?它的出现可以说是慢粒白血病领域跨时代的发明。格列宁的通用名是“甲磺酸伊马替尼片”,问世于上个世纪90年代,2001年上市。它的出现开启了药物靶向治疗的时代,一个划时代药物的产出,期间投入了多少研发力量我们不得而知。但它是上个世纪开发的最成功的肿瘤药物,它的出现大大地延长了慢粒患者的生存期,甚至可以长期存活。以前,指南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是骨髓移植,其次才是用药。但在 2010版里,伊马替尼变成里首选药物,动摇了骨髓移植的一线地位。相比骨髓移植,药物的副作用更小,效果也更好。这也意味着,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对患者而言就是“救命药”。单单评价治疗成本,吃药 vs 骨髓移植,格列宁或许担得起这个价格。 第二,格列宁的研发到底有多么不易?关于它的具体研发成本我没有查到统一的资料,最靠谱的这篇文章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里提到:原研药开发极难,从白血病里基因突变发现,到格列宁上市,几千名科学家,一起努力了41年,药厂投入巨大!这其中,光是从发现费城染色体到找出致癌原因,这个过程就花了十年。没有提到到底用了多少开发费用,但是有张图相信大家都见过: 在1997年到2011年,诺华公司总共研发经费花了836亿美元,批准新药数量21种,平均每个新药花费40亿美元。关于这个我还看到一个网友评论: 如果只看格列宁所赚的钱,是不是对制药公司有点不公平?他们肯定要把失败的那些成本在成功了的药上拿回来啊,不然研制新药风险那么高时间那么长,一旦研发失败,公司等着破产吗? 再补充一点吧,这是2016年诺华的研发投入:90亿欧元(大约702亿人民币),位居全球第一 这个数字?是中国前十企业总和的10倍以上 第三,为啥格列宁在中国最贵??这个问题电影并没有提到,全甩给诺华公司了。(事实上电影里除了警察以外,其他政府机关基本上都是隐身的,医保、医药局、甚至工商管理部门……并没有对药物价格本身进行挖掘。)格列宁这个药,在美国的价格比在国内要便宜近一半。据调查,由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格列宁在中国内地每盒的售价约为23000-25800元,近几年内价格稳定,鲜有降低。而在中国香港售价每盒合人民币17000-19000元,美国售价约合人民币13600元/盒。澳大利亚的售价每盒约合人民币10616元,而对当地医保居民的价格仅为188.5元。在日本每盒售价约为16440元人民币,在加入医疗保险的情况下,每盒售价为6240元。?在韩国每盒的零售价为9720元。当然,一万多、大几千买一盒药也很贵,但是相比国内定价,已经便宜了很多了。(一盒药大概能吃一个月,想想一年就能省多少钱)所以,为什么国内定价这么贵? 这是几年前的报道,今年已经有很大进步了,比如加入医保,比如进口零关税……庄一强还说到: 所以格列宁这个“天价”,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补充一个很有趣的点:这药有二十年的专利保护期,93年申请专利,到2013年到期。期间印度生产的仿制药,每盒卖200多元。而当它专利到期后,我国也开始有了仿制药但在当时我国仿制药卖多少钱?正大天晴的格列宁定价4200元一盒,豪森制药的格列宁定价3800元一盒,远远高于印度的低价药。不过好在近年来由于竞争者的增多,价格已经降低到三位数了,不过还是比印度高。现在大概是这样:诺华片剂:0.1gX60片/盒,11536元,每片约200元。江苏豪森片剂:0.1gX60片/盒,1207元;正大天晴的胶囊剂:0.1gX60粒/盒,872元;石药欧意的片剂:0.1gX60片/盒,901元。 当然,我并不觉得诺华公司就是完全无辜的。毕竟它是一个医药公司,它本质上就是逐利的。在它垄断专利的几十年间,很多病人因为吃不起药而死,也非常让人痛心。但是你如果非要将它当做病人的对立面,那我肯定不能同意。从整体上看它是在救人,而且救了无数的人——特别是在专利已经开放的现在。希望我国的药企能够加大研发投入,慢慢追赶上来。也希望医学越来越发达,更多的绝症能够找到解决方法。

7,外貌丑陋的夜行动物竟也是传统吉祥图案的象征上

全文共3670字 | 阅读需7分钟 中国人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重含蓄,并以含蓄为美,传统“福”文化以一个“福”字来表达远远不够,需要一系列人人皆能意会的象征符号来传递。自然界中的蝙蝠,其形状与颜色并不美甚至丑陋,但因“蝠”与“福”谐音,因此“有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吉祥的符号。 一、影视艺术、文学作品中的蝙蝠形象 现今四五十岁的国人,见过蝙蝠的,都知道蝙蝠外形丑陋叫声尖利,很难想象这种丑陋的夜行动物怎么会成为传统文化中“福”的象征。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了一些惊悚恐怖片,如美国电影《蝙蝠》,电影里面每当凶杀案出现时,总会在黑夜里飞过一只或几只黑色的大蝙蝠,场景极其恐惧,以至于当时一些女孩黑夜不敢关灯独处。 香港惊悚恐怖电影《红蝙蝠公寓》,剧情是在一个叫红蝙蝠的公寓里发生的怪异凶案。电影描写红蝙蝠公寓会有一只展翅的大红蝙蝠,瞪着恐惧的眼睛。人们误以为有蝙蝠就会不吉利,会有灾难。其实我们误解了这部电影中出现的红蝙蝠,如果蝙蝠不吉利,商家不会给自己的公寓取名 “红蝙蝠公寓”。香港保留了传统的中华文化,用蝙蝠寓意美好,福气到了。《酉阳杂俎》记载:“南中红蕉花时,有红蝙蝠集花中,南人呼为红蝙蝠。”在香港一带的南方人看来,红色蝙蝠和其所喜欢栖息的美人蕉有剧毒,电影导演用红蝙蝠寓意贪婪的不端行为有剧毒,会带来血灾。汉焦赣《易林·豫之小畜》:“蝙蝠夜藏,不敢昼行。”电影巧妙地用蝙蝠黑夜活动,暗喻香港社会的阴暗面,谋杀只能隐藏在黑夜里。而我们由于文化断层只看到了红蝙蝠的恐怖狰狞。 1986年美国电影《鳄鱼邓迪》里土著人吃蝙蝠,看得人大倒胃口。苏东坡流放海南岛,其在《闻子由瘦》里写道:“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记述了宋代少数民族曾有食鼠及蝙蝠的习俗。京剧《三打白骨精》丰富了剧中妖精种类,却未见蝙蝠妖精。西方文化作品的蝙蝠形象亦影响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西游记》剧组,他们给白骨夫人添加的帮手蝙蝠精原著里是没有的。原著中白骨夫人说“若过此山,西下四十里,就不服我所管了”,势力范围仅四十里的白虎岭,白骨精三次出阵都单枪匹马,没有手下相随。《西游记》剧组怜惜白骨夫人加进去一个蝙蝠精。以后的动画片《葫芦娃小金刚》,电视剧《济公活佛》》都出现了蝙蝠精,其实这是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无人会把蝙蝠写成妖怪。 二、中国古人为何喜爱蝙蝠 “悬崖多蝙蝠,往往寿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祈福文化中,其貌不扬的小动物蝙蝠独占鳌头。我们通常认为蝙蝠的“蝠”和“福”谐音,因此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奉为吉祥之物。 现代研究已知蝙蝠种类繁多,在世界上约有九百多种,分大蝙蝠和小蝙蝠两大类。蝙蝠既栖息于自然环境,也可寄居人工环境。活动在屋檐下、墙壁缝以及树林果园内的是家蝠,属于小蝙蝠。古人在夜晚,看到蝙蝠在黑夜中,悄然无声的穿梭兜圈,飞行轨迹翻腾盘旋。在古代缺乏照明的夜晚,人们也看不到蝙蝠外貌丑陋,只能看见形似鼠的小动物展翅飞翔。蝙蝠飞行时和长有羽翼的鸟类又不同,十二生肖子鼠排第一,蝙蝠俗言老鼠所化,民间叫“燕么虎子”,是耗子吃咸盐多了变成的。五代马缟说:“蝙蝠,一名仙鼠,一名飞鼠。”中国古人梦想翱翔天空!祈望丑的东西变成美好的。看到丑陋弱小的老鼠生着翅子飞翔自如,感到神秘莫测。小精灵飞入室内也未主动攻击人,经常倒挂山洞或者房檐下,和人的目光不对立。唐代李白有诗云:“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上古时人类称呼一般动物皆是单字,如家畜类:猪、马、牛、羊、兔、猫、狗等;家禽类:如鸡、鸭、鹅、鸽;猛兽类:豺、狼、虎、豹等。称呼传说中的灵兽则是两个字:白矖、螣蛇、白泽、麒麟。原始人类为避寒暑风雨,防猛兽袭击,多栖居自然岩洞或树上。蝙蝠为方便地猎取食物,其活动范围大致在人类的居住地附近。在相当长的岁月里古人居住的洞穴亦是盘踞着蝙蝠,人类在未驯化其它动物之前同蝙蝠朝夕相处。现代医学证实,蝙蝠身上确实携带了超过100多种毒性极大、凶险无比的病毒,有埃博拉、狂犬病、SARS 等等,但病毒不能对它们造成任何伤害。同样的病毒,寄生在人类或者其它动物身体内,必死无疑。尽管如此,蝙蝠与中国古代人类共处却相安无事,并没有引发瘟疫或者重大恶性疾病。 古人依蝙蝠倒悬的形态将其取名为“ ”。古代缺乏防蚊虫的设备和药剂,蚊虫毒物侵袭不胜其烦,漫长黑夜里蝙蝠入室飞翔,捕捉蚊虫等为食物。蒲松龄写过一首《驱蚊歌》:“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蝙蝠使人们免受蚊虫毒物叮咬,古人觉得蝙蝠能去五毒驱赶鬼怪,有巡夜保平安的作用。有诗云:“时闻有仙鼠,窃药檐隙间。”古人认为家有老鼠意味着五谷丰登,家来蝙蝠视为安康幸福!在古人朴素的世界观里,不常见的走兽、植物、天地间的异物,常被认为是祥瑞。蝙蝠亦是有益动物,善于捕食苍蝇、蚊子等有害昆虫,又能给植物传花授粉。蝙蝠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故而古人又给“蝙”这种小动物加一个“蝠”字,即“蝙蝠”。古人认为蝙蝠是祥瑞之兽,很喜爱它,“福”文化中应该是先有“蝠”音,而后逐渐把“蝠”通“福”。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蝙蝠元素 中国人喜欢借助谐音,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以及各种器物,都可成为民间社会的美好寄托,如瓶谐“平(安)”、鱼谐“余”,连“鸡爪”因为音近“吉兆”,也成为美好的事物。而谐音不好以及其他不吉利的动植物,则不被喜爱。“8”字,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一些地区发音为“发”,有发财的意思,以至于“8”字在社会上非常受欢迎,“4”字音“死”,大家厌弃。 笔者在齐齐哈尔中国达斡尔第一村——哈拉新村,发现一座老建筑,正门匾额上雕刻着一只巨大的栩栩如生的蝙蝠,四周环绕四个小蝙蝠纹,大蝙蝠脸庞圆润,大耳朵,微开的嘴中有两颗板牙,面带微笑,憨态可掬。中原汉文化的蝙蝠图案对于蝙蝠的腿脚几乎都隐去,其实蝙蝠的脚上有种特殊肌腱,让它们吊得十分牢固。哈拉村的这只大蝙蝠“神似”中略带“形似”,后肢脚爪美化成紧握的拳头。达斡尔族认为蝙蝠上门是喜事,意味着“五福临门”。单个红色大蝙蝠则是走大运的象征!像达斡尔族热爱蝙蝠的现象,在中华各民族中非常广泛。中华传统文化里,蝙蝠是“福”的象征,旧时建筑、服饰、器物上也常用蝙蝠造型,婚嫁、寿诞等喜庆妇女头上戴的绒花以及文房四宝的墨盒和笔洗都有内含蝙蝠的吉祥图案。 蝙蝠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吉祥符号。通常蝙蝠纹样极少孤立存在,其更多与其他纹饰相配合,中华文化中有如下几种常见组合: “五福捧寿”是在五只蝙蝠中间雕一寿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福至心灵”由蝙蝠、寿桃、灵芝组成。“多福多寿”是把多只蝙蝠与寿桃刻在一起。“福禄寿僖”将蝙蝠和梅花鹿、寿桃、喜鹊为伍。红色蝙蝠,寓意“鸿福齐天”或“鸿福无量”。蝙蝠口衔盘再伴以祥云,象征福之绵绵无穷。 由于蝙蝠其貌不扬和夜行的习性,总是使人感到可怕。在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蝙蝠形象却不多见,诗词歌赋中少之又少,神魔小说《封神榜》《西游记》里无蝙蝠精或妖,蒲松龄《聊斋志异》疑似有蝙蝠仙。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没写蝙蝠精,出现两次蝙蝠的形象,一是孙悟空在小雷音寺变化的,“摇身一变,变做一个仙鼠,俗名蝙蝠”,模样可爱至极。巧得很,还是在小雷音寺,有蝙蝠伴飞的北方玄武七宿第三宿“女土蝠”,随同二十八星宿一起解救遇难的唐僧师徒。 中国出现蝙蝠的不佳形象首推明代冯梦龙的《笑府·蝙蝠骑墙》:“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冯梦龙的蝙蝠形象应该来源于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带进中国的伊索寓言《鸟、兽和蝙蝠》。此后的蝙蝠形象受损不大。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写了一个恶人经常演化成蝙蝠害人,那恶人“就如一个大蝙蝠模样,浑身黑白花纹”,但他终究深受中华福文化熏陶,对蝙蝠并不十分厌恶,也不愿意去伤害蝙蝠。于是他说李氏擒住蝙蝠后,“拿个篮儿盖好了,恐猫鼠之类害他”。随后在庞老人家属一再请求下,释放了蝙蝠。 中世纪时,形状怪异,黑夜出没的蝙蝠常被视为恐怖的象征,吸血蝙蝠、黑暗之神,和恶魔有着扯不开的关系。明代开始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播基督教文化,而基督教中蝙蝠属于似鸟而非鸟,似鼠而非鼠的“两面派”,故被归类为可憎的鸟。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很多人认为西方人注重实际观察,得到的结论是蝙蝠吸血携带病毒,并传染各种疾病;中华文化对蝙蝠只是看重它的谐音寓意。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全世界70%的蝙蝠吃昆虫,只有3种蝙蝠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为生,而且吸血蝙蝠主要分布在美洲大陆,中国境内没有这种生物,吸血蝙蝠以吸食鸟类血液为主,几乎不吸食人类的鲜血。这样看来中国人观察到的蝙蝠习性还是很细致科学的。 民国时期鲁迅在《谈蝙蝠》一文中说:“蝙蝠虽然也是夜飞的动物,但在中国的名誉却还算好的。”鲁迅认为西方人不喜欢蝙蝠,推源祸始,恐怕是伊索寓言里塑造了蝙蝠的骑墙形象。当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时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代表吉祥寓意的动物,逐渐被贴上了邪恶的标签,甚至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亦被说成邪恶的。蝙蝠在以后的岁月成了时好时坏,亦正亦邪的符号。故而一些年轻人都认为蝙蝠是邪恶的象征,不祥之物。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中国国家历史(ID:zggjls)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离去,请到这里找我

8,为什么中国儿童爱喝果奶钙奶乳酸菌大象公会

果奶、钙奶、太子奶……这类冠以「奶」名而牛奶含量很低的乳酸菌饮料是怎样在中国流行起来的?文|周亮工1992年7月,娃哈哈厂长宗庆后亲自起草了一份《我们的声明》,准备以贴大字报、开黑纱车循环播音的形式向南京市民和全国人民宣告:「娃哈哈果奶在南京被冤死了。」宗庆后的声明只是娃哈哈喊冤行动的一部分,不久前,公司中层干部曾宣告要集体辞职,去上级机关乃至中央上访伸冤;市场部经理更在南京旅馆写下血书,服下大量安眠药,打算「以死抗争」。事情的起因,是6月5日南京市防疫站发布的一则通告,称娃哈哈果奶不符合含乳饮料卫生标准(GB11673-89),要求停止其广告和销售。这一消息重挫了娃哈哈在江浙沪皖的销量。● 当年的南京市卫生防疫站,2001年后已与其他部门合并组建为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认为,娃哈哈果奶以「奶」命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却明显低于1%的「含乳饮料」国家标准,属违规产品。厂方要么改进配方,要么变更产品名,否则不予放行。关于处罚的来龙去脉,双方各执一词。娃哈哈认为南京方面早先已批准自己宣传,又突然改弦更张,造成重大损失。防疫站则主张,上级卫生部门先前只是暂允销售,且早就传达过整改意见。若事情发生在今天,无非又是一个「无良资本」忽视监管部门劝导,「不作不死」的案例。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份,舆论却普遍站在闹事的企业一边,认为这就是一出地方保护主义的闹剧。● 南京报纸对此事的报道。在1992年,监管部门还可以公开地针对「外地产品」,而最令娃哈哈忍无可忍的,是同样不达标的「中山某厂饮料」(乐百氏)并未被通报处罚抓住春风的蛮荒冒险家「甜甜的,酸酸的,有营养,味道好,妈妈我要喝……」1992年春节,已经由校办工厂蹿升为全国明星企业的娃哈哈,推出了新款拳头产品「娃哈哈果奶」。与之相伴的,是在那个年代让人耳目一新的电视广告:拿着果奶舞蹈的家长和小朋友,一首朗朗上口的广告歌,迅速地打动了它专门针对的低龄电视观众。当年春天,娃哈哈果奶在全国各个城市销售火热,仅在南京一地,日销量就超过了15000箱。到了5月,娃哈哈日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宗庆后踌躇满志地指令全厂职工满负荷运转,要满足300万日销售额的产品需求。防疫站的通告正于此时到来,无论前因后果,对娃哈哈都是一个沉重打击。而娃哈哈的回应,体现出一种罕见的蛮荒冒险风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大概只在那十余年里可以见到。他们首先选择正面硬怼国家机关:娃哈哈的法律顾问发表「严正声明」,表示娃哈哈果奶是新型产品,无国家标准可依,依据的是已由有关部门批准的「企业自定标准」,而且「娃哈哈标准比国家标准GB11673-89更科学,更有利于消费者健康。」娃哈哈也向权威部门求助,找到浙江省方面的监管部门,此前正是它们审定了娃哈哈的「企业标准」。此外,他们也从与南京市防疫站并无上下级关系的国家技术监督局、轻工业部等要来了批文。● 娃哈哈的成功,与浙江本地各部门的支持密不可分,它的起家产品「娃哈哈口服液」也是在浙江医科大学朱寿民教授帮助下开发的,相关论文《儿童口服营养液的研究——中医食疗与现代营养学结合的探索》的第二作者就是宗庆后不过,南京市防疫站的直属上级卫生部卫生监督局也为自己人撑腰。其下发给浙江省卫生厅的文件称,同意娃哈哈果奶及其同类产品「暂时继续生产销售」,但「果奶」命名不妥,应标明主要成分的含量。对于这份文件,娃哈哈选择只告知「暂时继续生产销售」的结果,不解释其具体条件。双方僵持不下,甚至惊动了杭州副市长组团前往南京,与南京市委、市政府协商解决方案。而这次协商得出的,仍是一个双方各作解释的罗生门结果。正是出于对南京方面最终发布通告的愤慨,娃哈哈市场经理采取了文章开头所述的极端手段。矛盾看似无解,但娃哈哈仍握有最大的王牌——中央媒体的同情。从6月8日起,新华社和新华日报(江苏省党报,与新华社没有隶属关系)的记者就开始调查这一事件。双方僵持之间,央视、央广、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工人日报都陆续加入了报道的行列。● 大量报刊杂志报道,为风波中的娃哈哈公司带来了关注和同情在邓小平刚刚发表南巡讲话的1992年,媒体普遍支持「走向市场」的企业娃哈哈。经济日报更刊登了华君武的漫画《果奶金陵历险记》,讽刺南京防疫站拿着「老皇历」对企业「管、卡、压、死」。其他媒体的报道也是从标题开始就站在娃哈哈一边,直接用上了「蒙冤」、「不公正处罚」等字眼。而娃哈哈赢得最终的胜利,也源自一家特殊的「媒体」——人民日报。1992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长通讯《石头城里的"果奶风波"》,并配发短评一则,为娃哈哈风波定性:「在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的年代,法律、规定相对滞后是难免的。问题是我们的执法机关不能只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应该义不容辞地为新事物鸣锣开道。」一夜之间,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南京市经销商第二天就向娃哈哈提出了立即赶运的大批订单,其他地区也完全恢复了往日的旺销景象。即使在最蛮荒冒险的年代,彻底指明方向也仍然要靠党中央。牛奶不够,果奶来凑若是发生在今天,石头城的故事将大为不同,在娃哈哈曾经擅长的舆论阵地,新闻发出的几个小时内,它就会败下阵来。因为科普博主们定会告诉大家:娃哈哈果奶,一点也不科学。类似于果奶的奶味饮料,如酸酸乳、爽歪歪、旺仔牛奶、营养快线,都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在乳业发达的欧美地区,虽然有种类繁多的牛奶、奶酪、奶油、奶昔等乳制品,但果奶、钙奶等牛奶蛋白含量只有1%甚至更少的含乳、乳味饮料却十分少见,市场销量数量级完全不能与国内相比。因为,欧美奶源充裕,牛奶消费量大,人们对半是奶、半是水的饮料不那么有兴趣,更不会青睐果奶、钙奶所声称的「营养」。而缺乏乳业传统的中国,并不具备让所有人都喝上足够牛奶的产能。中国居民膳食标准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牛奶300克,每年摄入牛奶109千克。但直到近些年,中国城镇人口的牛奶摄入量也不足推荐量的五分之一,农村居民的牛奶摄入量不足推荐量的二十分之一。除了总量上的不足,牛奶产地的分布可能是更大的问题,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南方省份,与北方产奶大省距离上千公里,以改革开放初期的物流水平,根本不可能在保鲜的前提下大量长途输送液态牛奶。然而,条件的欠缺没有阻止中国人喝牛奶的热情与日俱增,尤其在贯彻计划生育之后,家长们非常热衷于让自己家的独生子女每天都喝上一杯牛奶。到90年代,「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更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口号。因此,娃哈哈等企业在90年代初的作为,就是拿冠以「奶」名的奶味饮料,为人们制造一种喝上了鲜奶饮品的幻觉。而且它酸酸甜甜的味道,还比真正的牛奶更迎合儿童的口味偏好。● 儿童对酸味和甜味的嗜好都高于成人,除了奶味饮料,他们也比成人更容易喜欢话梅、无花果干、酸梅粉等酸甜口零食事实上,娃哈哈果奶在南京受阻时能轻易赢得媒体支持,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它「成功解决了通常鲜乳饮料含菌高、不易常温保存的致命弱点」。但娃哈哈从未对外宣告:它卖的不是奶,而仅仅是一种带有奶味的饮料。它也很清楚,果奶完全不能替代牛奶的功效,只不过在做广告时,能隐瞒多少就隐瞒多少。至于它宣传的「有营养」,在那个玄学盛行的年代,完全可以用各种诡异的手法来证明。在这方面做到极致的,是娃哈哈当年的头号竞争对手乐百氏。中国的果奶能保健乐百氏是中国内地奶味饮料的始作俑者。1988年春节,广东中山市小榄镇药厂副厂长何伯权去香港玩,发现香港小孩都在喝一种乳酸饮料,「8毛钱一瓶,小孩子人手一瓶」。返回中山后,他立即组织人马,研制了一款面向儿童群体的乳酸菌饮料,面向大陆销售。当时,岭南最火的保健品,是广州乐百氏公司的乐百氏口服液。何伯权很快与广州乐百氏口服液建立合作,在自产的乳酸菌饮料中,加入含有鸡蛇兔提取液的乐百氏母液,命名为乐百氏奶。● 粤菜龙凤大呈祥。乐百氏奶中的鸡蛇兔提取液,有可能借鉴了龙凤大呈祥、龙虎凤等粤菜的智慧一种儿童饮料,集齐了鸡、蛇、兔、牛(奶)、乳酸菌五种生物神力,在今天看来大概口味过重,在全民喝口服液的90年代初,却足以使乐百氏奶的营养概念深入人心,连续六年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但中山乐百氏奶与广州乐百氏口服液,实际是两家公司。鸡蛇兔提取液再受欢迎,毕竟是别人家的孩子,不够可靠。何伯权始终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爆款配方,能够让乐百氏奶摆脱广州乐百氏口服液的品牌禁锢。1994年,何伯权找到了马俊仁,出资一千万向马俊仁收购八种药材组成的神秘配方「生命核能」。因为马俊仁说,生命核能与中华鳖精,是马家军女将长跑致胜、为国增光的法宝。● 马俊仁与何伯权展示收购支票至今,神奇的生命核能配方到底是什么,仍然是一个谜。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千万元收购事件虽然造成了轰动,生命核能饮品的销售却始终不怎么好。生命核能配方,也没能取代原有的「乐百氏」品牌、配方的宣传效果。这以后,果奶行业的营养概念日趋「科学」,AD钙奶、双歧因子等成功作品都不再带有那么浓厚的东方神秘色彩。不过,蛋白质含量不足的奶味饮料能充当儿童膳食补充剂的观点,一直被他们孜孜不倦地发掘至今。● 以双歧杆菌为卖点的「乐百氏健康快车」然而,中国果奶山寨的对象,却从不认为自己是一款儿童饮品。未必益生的益生菌在香港街头被何伯权看到,促成他开发乐百氏奶的那款饮料,应该是来自日本的养乐多。1930年,日本商人、医学博士代田稔发明了采用乳酸菌代田株的乳酸饮料「养乐多」。养乐多企业宣称,每瓶养乐多含有上百亿的活性乳酸菌,能维持肠内菌丛平衡,减少有害菌及有害物质生成。● 养乐多发明人代田稔的漫画形象从那时开始,他们的宣传策略就没变过:「活的」养乐多,能增强肠道动力,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在迷信「清宿便、排肠毒」的日本等国,这是一个非常成人化的概念。● 养乐多在中国大陆广泛投放的第一个广告,应该就是这个「帮肠道做运动」可以变美●养乐多在台湾的广告,完全针对职场常见苦恼养乐多的推销主力,也来自最容易被这个概念打动的人群——养乐多妈妈。在日本,传统女性承担操持家务、照料孩子的职责,往往放弃工作全职在家。1963年起,养乐多雇佣了大量这样的家庭主妇担任「养乐多妈妈」。她们利用每天的闲暇时段深入社区,宣讲养乐多的保健功能,向邻里推销和送货,可从利润中提成。● 养乐多妈妈4万多名养乐多妈妈的社区销售,占据了养乐多日本总销售量的57.6%。在海外,养乐多也征募了4万多名养乐多妈妈。这只忠心耿耿的营销队伍,也许才是养乐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大陆开始仿制养乐多时,国内的生产、运输和冷藏条件还无法承担活菌型乳酸饮料,只能生产杀菌型乳酸饮料,可能正是这一原因,让乐百氏和娃哈哈放弃了「肠道功能」的概念。但「活的」乳酸菌,就真的能让你的肠子动起来吗?其实也不然。欧美在这方面做过多项研究,发现活性乳酸菌饮料对防治腹泻有一些效果,但在其他方面的功效都未得到充分验证。生物学顶级期刊Cell的最新研究也表明,益生菌对人类健康基本无用,甚至有可能导致肥胖、过敏、炎症等潜在危害。由于乳酸菌等的益生功效仍然证据不足,2012年起欧盟已禁止所有食品饮料采用「益生菌」(probiotics)这样的误导性名称和宣传。但东亚地区这方面的管制仍然较为宽松。● 对比日本版和欧洲版养乐多,欧洲版包装中不再有「保健」、「益生菌」等宣传无论如何,活的乳酸菌都比灭活的乳酸菌更受青睐。21世纪,养乐多开始在中国设厂,北京奥运之后更加快了铺货和推广的速度,一点点地蚕食掉国产奶味饮料原有的市场。跟随养乐多的步伐,可尔必思等瞄准中高端市场的日本奶味饮料也悄然进入中国。但国产果奶并未就此消亡,失去一二线城市的昔日霸主娃哈哈,虽然逐渐为主流舆论淡忘,却也在消费降级领域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

9,我不是药神错在了哪

本文授权转载自浪潮工作室(WelleStudio163)《我不是药神》让中国观众们认识了瑞士研发的一种抗癌药物“格列宁”(它现实的名字叫做格列卫,一字之差)。在影片中,这种药物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唯一救命良药,然而,它近4万元一瓶的价格却让想要活命的患者吃掉了房子、吃得倾家荡产。《我不是药神》对天价药的刻画是十分生动准确的。2015年1月,人民网的跨国调研发现,格列卫在中国大陆的零售价格最高,不仅高于原产国,也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价格甚至是邻国韩国的两倍。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价格的差异,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但是格列卫在大陆离奇的价格,却很难用运输成本、供求关系来解释。?2017年,一盒格列卫售价两万四千元,仅能吃一个月,让很多患者的经济状况瞬间陷入了窘境 / 视觉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之一,以我们庞大的人口和患者基数,对于进口药物其实本该有更强的议价权才是。那么,为什么进口药在我们这个购买力不怎么样的发展中国家,却走到了如今天价的地步?《我不是药神》将天价药的问题全推给“无良药企”背锅,可这真的是事实吗?进口药的中国成本在中国,进口药物的注册审批流程困难重重,有实力拿到进口许可证的,基本上是全球知名的巨头医药公司。我们都知道,医药巨头公司出现在电影电视里的时候,形象基本不会太好,不是病毒泄露的源头就是幕后大坏蛋。《我不是药神》里面,也不能免俗地勾画了一个不近人情、利欲熏心的格列宁高层人员。然而,这种对药企“贪婪”的负面刻画,并不符合事实。中国的进口药,基本上都是“原研”品种,来自原创研发、最早拥有专利的公司。它们的价格昂贵,首先有着最理所当然的原因:这些公司在研发药物的时候投入了巨量的资金,之后当然要从市场讨回成本。2015年11月12日,美国纽约,志愿者在辉瑞制药总部外堆砌起假币墙,抗议其以高价药品赚取巨额利润 / 视觉中国2014年,美国塔夫茨大学药物发展研究中心(Tufts CSDD)的报告显示,如今,开发一种新的处方药,平均成本已经达到了26亿美元。这些数据来自10家大型医药公司,药物的研究时间往往在10年以上;当药物通过审批后,还需要后续的3.12亿美元来研究剂量强度、配方和新的适应症等,也就是说,总成本会达到29亿美元以上。瑞士的诺华公司从1988年便开始研究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靶向药物。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花费数十亿美元,格列卫横空出世,在2001年5月通过了美国药监局的审查。做药企,又不是做慈善。药物的专利期一般是20年左右,但从拿到专利到药物上市还有一段延迟,因此,真的能让医药公司拿着专利独霸天下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如果不想血本无归,就要在这十几年的专利保护期内,抓紧把巨额的研发成本赚回来。一款新药的目标受众可能全球也只有几百万人,如果是罕见的病,那么患者将会更少,这些研发成本分摊下来,价格昂贵是无可奈何的事。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这个事实。如果遏制药企追逐利润的动机,患者根本就见不到这些药的问世。?2017年11月,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名研究人员在测试一种抗癌新药,几乎可以预见的是这种药未来在中国的价格会比美国高 / 视觉中国但是,进口原研药成本高,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它们卖得要比高收入的发达国家还要贵。在中国,一盒格列卫价格几乎是美国的两倍。事实上,我们能够买到的进口药,还有第二份中国专属的研发成本。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进口药物即使已经在国外安全上市了多年,但如果想要进入中国,必须重新进行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一个烧钱的事,需要收集大量临床数据,动辄耗时三五年。根据2012年北京大陆药业公司披露的数据,在中国进行三期临床试验的成本大约是300-700万美元,而在多数国家,进口药物是不需要重新进行临床实验的。?2009年8月,美国卫生部开始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临床试验,然而这种疫苗若想进入中国市场,还得在中国进行额外的三期临床试验 / 视觉中国不少国家为了节约成本、缩短研发时间,直接将美国药监局批准的药拿来就用,而中国并不承认美国药监局的数据。另外,早在1990年,美国、欧盟和日本就牵头成立了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旨在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标准,从而共享数据、降低药物研发的成本。而这个组织,中国药监局去年才加入,想要达到规范技术标准、节约研发成本的效果,还有至少5-10年的时间要努力。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十年来,全球15家最大的跨国医药集团需要持续在中国投入庞大的科研支出,每年的增幅就达22.5%。这些多出来的科研投入、行政支出,势必最终要病床上的中国患者来买单。层层加价药物研发、审批完毕,钱花了一大堆,但离在临床上与病人相遇,还有漫长的道路。2013年人民日报的调查报道发现,治疗乳腺癌的赫赛汀,在大陆要卖24500元,而香港药房的最低报价约合人民币14800元,一江之隔,每盒药价格相差近一万元。??2017年9月29日,郑州,一位不惑之年的父亲因为负担不起儿子的药费失声痛哭 / 视觉中国同年9月7日,在北大卫生经济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巡视员郭剑英解释了为什么大陆80%的进口原研药价格会高于香港:“香港没有5%的关税和17%的增值税,没有15%的医院加价,流转费用也不会达到20%多。”一直以来,大陆对绝大部分进口药物收取5%左右的关税。今年4月23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5月1日起,28种进口药实行零关税政策。《我不是药神》的结尾字幕,也十分骄傲地向观众宣布这则好消息。然而,零关税政策远远谈不上是圆满的结局。5%的免税政策,对于那些挣扎在生存和贫困里的患者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因为进口药来到中国,可不止征收这一份税。根据欧洲制药工业协会联合会(EFPIA)2017年公布的数据,多数受调查的欧洲国家都对药品实行了免收或少收增值税的政策。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药物增值税为0%,而中国对药品征收的增值税一分不少,和普通商品一样都是17%。?2012年12月1日,北京试点取消药品加成后一名患者在取药,但“零加成”政策对于许多进入自费药房的进口药来说并不适用 / 视觉中国去年7月1日,全国开始实行药物零加成政策,取消了几十年来医院约定俗成的15%药物加价。但这个政策影响的,主要是医院采购的国产药物,而非进口药。许多进口药已经进入医院内部的自费药房,而自费药房不受“零加成政策”约束,可以保持15%的加价。也就是说,进口药将更显著地成为医疗机构的盈利产品,加上它又不被纳入医院的“药占比(药费占总医疗费用的比值)”考核体系,医生更偏好为病人开具进口药的处方。因此,在药物零加成政策施行后,进口药的市场占比甚至出现了逆势增长的趋势。以上还都是透明的合法加价,从出厂到抵达患者手中,药物的流通,还需要巨大的灰色成本。2012年8月7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辉瑞制药公司在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里,向当地部门及医生等人员行贿。最终辉瑞向美国缴纳了6016万美元罚金。无独有偶,辉瑞后,英国葛兰素史克、法国赛诺菲也相继在中国爆出了行贿丑闻。??2018年2月21日,希腊雅典,希腊议会就调查诺华贿赂丑闻展开讨论,跨国药企的行贿事件屡见不鲜 / 视觉中国2013年,英国葛兰素史克被立案侦查的高管梁宏估计,药企运营在药价中所占的比重高达20%到30%,至于“上下打点”的成本占到多少,虽然没有精确数字,但占比非常之大。“注册方面要和药监总局打交道,药价上要和国家发改委打交道,进医保要和劳社部打交道,进医院要和各地招标办以及医院的院长、药剂科主任打交道。”2014年9月湖南,葛兰素史克贿赂案宣判,这家企业收到了30亿元人民币的创纪录罚单。进口药的超国民待遇在《我不是药神》中,出现了这样的情节:大量绝望又愤怒的病人集结在格列宁中国公司的门口,向高层抗议药价过高。而高层则不慌不忙地回复说,定价是合理合法的。2015年5月7日,湖南常德一名女教师在出租屋内给身患白血病的儿子洗澡,巨额的医药费令她濒临绝境 / 视觉中国要想知道进口药为什么会这么贵,我们必须明白进口药的价格是怎么样定的、上面说到的巨额成本,是怎么分摊到患者头上的。2000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了《药品政府定价办法》,规定“原研药”可以给予单独定价权。这是什么意思呢?国产药物通常有政府指导价,但是进口药中占大多数的“原研药”的价格,是由医药公司自己定的。处于专利保护期内的原研药可以自主定价,这是全球通行的规矩。然而,在中国,这个单独定价权还有一个优越之处:即使原研药20年的专利保护期过了,医药公司依然可以享受单独定价的优惠政策,不需要遵循政府的指导定价。这就是业内光被人诟病的进口药的所谓“超国民待遇”。药品不是普通商品,患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反倒更像是刀板上的鱼肉、待宰的羔羊。这时候,无论哪个国家,一般政府都会出面适当管制药品价格,防止医药公司将患者当成勒索对象。?拥有“超国民待遇”的进口药,在医生的处方和患者的桌上依旧有着绝对优势,但又有谁知道它压垮了多少家庭 / 视觉中国专利权过期之后,国产品种和进口品种的地位本该相同,都应该服从政府的价格管制。然而,在这个环节,政府却对进口医药公司保持了纵容的态度。国产品种会被拼命压价,而进口药则依然可以大摇大摆地开出高价钱。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现象。在其他国家,专利期过了之后,原研药会失去原先的特权,导致价格的大幅下降。而且在中国,进口原研药有着“凭本事卖的药,凭什么降价”的底气。它们在药效、药品采购招标、药品的使用各个环节都有优势或能得到优待,同时缺乏竞争对手,不需要靠降价就可以占据市场,那它们当然不用考虑降价。2013年后,陆续出现了几家仿制格列卫的国内厂家,但业内观点认为,国产的仿制药药效并不乐观,有些甚至是安全的无效药。涉及仿制药安全和有效性的审评标准过低,因此,仿制药很难对进口原研药带来价格冲击。??《我不是药神》中徐峥扮演的“药贩子”走私的低价印度“格列宁”就是没有专利权的仿制药 / 视觉中国而在各地卫生系统药品的统一招标规程上,有时候会对进口药进行单独招标,有时候会要求中标药品中必须有一种国产药和一种进口药。这样,进口药就无需为了中标而压低价格。另外,在药品的使用上,大部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执行了《处方管理规定》中的“一品两规”,也就是说,同一种药物,只使用两个厂家的产品。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就会变成一个国产品种和一个进口品种。国内的药厂有6000多个,竞争激烈,而进口药物缺乏竞争,等于保证了自己的销路。在进口原研药保持高价格的同时,有不少国产药由于指导定价太低而消亡。最典型的例子便是2013年的他巴唑事件:这种治疗甲亢的基础用药,一瓶100片,可以吃一两个月,定价只要1.8元。听起来很好,但极端的价格压缩,导致没有利润甚至亏本,于是企业放弃生产、医院不愿开药。结果,国产他巴唑四处断货无处可寻,病人只能去买贵30多倍的进口他巴唑。?2011年8月,福州协和医院,一名家长提着白血病患儿的药瓶,在高昂的药费下他们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 / 视觉中国2010年,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发现,全国共存在284种廉价药物的短缺现象,这些多数是医疗机构大量使用的常用药,比如西地兰注射液、去氧肾上腺素注射液等,如果供应不上,患者只能选择进口药替代。无论是考虑剧情还是尺度问题,《我不是药神》只给大家指了一个人人可以骂的简易靶子——药企,于是,大家都忙着讨论药物的专利权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作恶;但或许,在天价进口药层层加价的诞生过程里,与那些吸血的中间人、监管漏洞及违法行径相比,专利权是最清白无瑕的一个环节了。参考文献[1] 《关于发布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标准的公告》(国家药监总局2015年第53号公告)[2] 郑成香, 等. 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卫生经济研究. 2002年02期[3] 武洁. 进口抗癌药何以成天价?企业家日报. 2015年1月19日[4] 范沛浩. 成都市15家药店进口(合资)药与国产药价格调查.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7卷5期[5] 曾红颖. 当前我国药品价格调控中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中国经贸导刊. 2014年6月上[6] 孔祥金, 等. 试论药价虚高的形成基础. 中国药房. 2011年12期[7] 内地进口药为何贵过香港?中华工商时报. 2013-09-16[8] 5月1日起28种进口药 实行零关税. 证券日报. 2018-04-24[9] 岱岳,江滨,韩晟,等.我国短缺药品现状调查分析.中国药房,2010,21(9):785[10] 赵磊, 等. 中国式缺药:消亡的他巴唑. 中国经济周刊. 2013年28期[11] 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被罚30亿元 数名被告被判刑. 新华网. 2014-09-19[12] 调查:为何中国进口抗癌药格列卫成“天价”?人民网. 2015年01月12日[13] Researcher Behind the Drug Gleevec. The New York Times. Nov. 2, 2009[14] Jerry Avorn. The $2.6 Billion Pill — Methodologic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N Engl J Med 2015; 372:1877-1879[15] Chloe Liu. BIO 2012: Development cost comparison, China vs. US.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2 July 02[16] Naren P. Tallapragada. Off-patent drugs at brand-name prices: a puzzle for policymakers. Journal of Law and the Biosciences, Volume 3, Issue 1, 1 April 2016, Pages 238–247[17] Value Added Tax (VAT) rate on prescription-only drugs in Europe in 2017, by country. EFPIA作者 伍丽青 | 出品 网易浪潮工作室文章为网易看客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作者看客长期招募合作摄影师、线上作者,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查看。
为您推荐
Copyright© 2005-2022   www.sanqitong.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2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注明来源) 网址:www.sanqit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