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当前位置:首页/常见问题> 三七中药的替代品,三七粉可替代阿斯匹灵吗

三七中药的替代品,三七粉可替代阿斯匹灵吗

三七粉可替代阿斯匹灵吗额一个中药一个西药,两者无法相提并论。三七活血去瘀,阿斯匹林消炎止痛。2,请问藤三七药材多少钱一斤藤三七现在的价格大概

1,三七粉可替代阿斯匹灵吗

一个中药 一个西药,两者无法相提并论。三七活血去瘀,阿斯匹林消炎止痛。

三七中药的替代品

2,请问藤三七药材多少钱一斤

藤三七现在的价格大概在80元左右一斤,地区不同,价格也会有所浮动

三七中药的替代品

3,三七真的能替代阿司匹林吗

藤三七现在的价格大概在80元左右一斤,地区不同,价格也会有所浮动

三七中药的替代品

4,三七片替代药品

骨折的话用麝香接骨胶囊好一点
云南白药胶囊,仙灵骨葆胶囊,鲁南贝特等
三七伤药片或沈阳红药片
云南白药或是活血止痛片都是可以的

5,中药三七粉是外用还是口服

一般都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或加工成熟三七粉服用,做成药膳来吃也是不错的选择

6,中药灯盏花有什么其他中药可以替代了田七丹参除外

田七,丹参粉,山楂粉,黄氏粉可以一起喝。 可以活血化瘀、健脾补气。
病情分析: 灯盏花是一个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的药物,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改善循环 指导意见: 有这种功效的药物有三七,当归,川穹,红花,等可以选择

7,请问怎样去区分三七中药的真假与好坏该怎样服用最合适

三七个子是造不了假的,建议你去买三七的话尽量别买三七粉。现在市面上的三七粉都是假冒伪劣产品。一般三七是看个头大小来区分好坏的,越大越好。

8,什么药可以代替三七功效与作用

我来回答,什么药都不可能替代三七。但对于你本人来说,要治疗什么病。需要什么样的效果。有针对性的。三七的有些功效用其他药物是可以的。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如果只是单一的治疗血栓,梗塞等疾病,很多活血药都可以代替,比如说:川芎、鸡血藤、泽兰、益母草、桃仁、牛膝、五灵脂、三棱、郁金、穿山甲、水蛭、虻虫。

9,三七头和三七片三七粉是一样的功效吗能用三七片和三七粉替代

我把三七花、三七粉、三七头、三七片分别列出,如下: 1、三七花:每年6-8月份采摘,是整株三七中药用价值最高的。三七皂苷含量最高含量高达13%以上,当然年份越长的三七越好,如三年花,四年花等,主要用于降血压、降血脂。 3、 三七头:三七的根头部,药用价值仅次于三七花,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2、三七粉是用三七主根打成的粉,别名:田七粉,金不换。产自于云南文山,有称北人参,南三七。三七粉可以治一切血病。 4、三七片:植于三七土部,性味味苦涩,性凉。功用主治理气,收涩,消肿。治痢疾,腹泻,喉炎,劳伤,跌打损伤,红肿疼痛,痛痒。。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
你好! 是一样的功效,三七粉是三七头或是三七根打出来的 打字不易,采纳哦!

10,请问当归可以代替三七或天麻使用吗

当归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由于当归对妇女的经、带、胎、产各种疾病都有治疗效果,所以中医称当归为“女科之圣药”。| 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 天麻平肝息风止痉 三味中药功效不一,活血用当归尾可不用生三七,补血当归身可不用熟三七,
这是不可以的,因为它们的功效是不同的。请您阅读下列资料,就会一目了然的。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三七:止血化瘀、消肿止痛。 天麻:平肝息风止痉。
我认为一般情况是不可以替代的.他们的药理和药性有很多的地方区别很大,建议咨询中医医师之后定夺,按处方用药,以免影响疗效. 祝您快乐健康!
当归具有活血补血,润肠通便的功效。现在习惯头,身合用。用于补血。归尾则用于跌打或皮肤方面。主功破血,中药--当归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11,能代替三七片的药品有哪些 有哪些功效

654-2、东莨菪碱、樟柳碱都行啊 但东莨菪碱在用于人时 一定要不要太大量
同仁堂 三七片¥20.00 众所周知,三七片的功效为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那么,能代替三七片的药品有哪些?有哪些功效? 三七片对舒筋活血、散瘀止痛、能活血、祛瘀、定痛、止血有很好的作用。对急慢性挫伤、扭伤、关节痛及跌打损伤,风湿跌打损伤,风湿瘀阻,关节痹痛;急慢性扭挫伤,神经痛见上述症候者、有很好疗效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 三七片能促进各类血细胞分裂生 长、增加数目,促进骨髓细胞增殖和释放过程,增加骨髓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主要功能是运输和交换氧和二氧化碳)的数量和活性,达到促进造 血的功能。 三七片的治疗效果不错,另外新癀片,七厘片也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选用。 新癀片方中人工牛黄功能清热解毒;肿节风清利咽喉,消肿止痛;猪胆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肖梵天花祛风利湿,活血消肿,清热解毒;七厘片主治功能有: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用于跌打损伤,血瘀疼痛,外伤出血。 购买三七片,可到康爱多药店进行购买。康爱多药店致力于帮助老百姓提高用药水平、降低用药费用,为病患朋友提供厂家直供、低价,绝对正品的优质药品。

12,反中医运动90年回顾与反思

虎嗅注:质疑中医,首见俞樾,而盛于余云岫的《灵素商兑》,期间虽有中医群起反对,但著书与之论辩的,唯恽铁樵《群经见智录》一书而已。从民国至今,存废之争绵绵不绝,但多数都陷入两个怪圈:或者论辩双方都不是医学从业者,或者论辩双方都是医学从业者,但只了解中医或只了解西医,所以近百年来,存废两派屡次交锋,依然原地打转,鸡同鸭讲。本文一改科学/非科学的传统论辩角度,从文化思想梳理、反思人们对中医的心态流变,无论“饭桌上的中医”还是“思想史上的中医”,不妨用理性逻辑取代无脑站队,对话取代争辩,俾有所获。本文由《读书》杂志2018年2月刊首发,授权转载发布,原标题《饭桌上的中医与思想史上的中医——如何开启理性、建设性的中医批评》。更多文章,可订阅购买《读书》杂志或关注微信公众号“读书杂志”(ID:dushu_magazine)。中医乃学、乃术,由学术文献、理论与临床实务两部分构成,要展开有品质的学术批评,一是要花气力研读文献,研习理论,二是亲自临症,体验辨证。不过,近代中国,批评中医完全可以绕过这几个环节,只顾放逐意气,观点越极端,越能吸引眼球。于是批评沦为讥讽、谩骂,论辩(争)沦为声讨、罢黜,这一切似乎都与“饭桌”有关(此时胃肠充血,大脑处于缺氧状态)。民国时期,许多重大议题都在饭桌上商讨,夜读《张元济日记》,招饮宴宾是一等“正事”。一部民国文化史、出版史似乎就是一场场餐桌上的头脑风暴。部分留学生也有“饭后口舌运动”的癖好,他们于酒足饭饱之余都喜欢骂几句中医,以示新潮。朋友眼里的丁文江就喜欢“吃肉、喝酒、骂中医”,得闲时,还会将这份痛快书写出来,投书同人报刊,换来共鸣,也顺便换来下顿饭的酒钱。似乎并没有人撂下正业去系统研究中医。现如今,中医又成为“饭桌绝交话题”,拥护派与废止派之间常常恶言相加,拂袖而去,割袍断义。基本没有学理辨析的批评,只是一份情绪化的发泄与围观。然而,随着历史语境的淡去,饭后运动的激愤之辞成为“名流示范效应”,成为一些人中医认知站队的标杆,继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裹挟利用,演化成为废止中医的闹剧。在两军对垒的擂台上,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科学与迷信,进化与退化,激进与保守,真理的唯一性与相对论,似乎高下立判,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背后隐含的现代化与现代性,开放与自主,文明互鉴与文化自信,民族主义与科学主义,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思想偏激与学术兼容,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玄观与玄妙,哲学上的实在论与现象学、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医学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技术与人性张力,都有坚深的学理基石和广泛的思想史论辩空间。对于坊间流行的批评泛滥,也不应该以“意气纷争”解读,而应该努力发掘其中的价值失焦现象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动因,重新开启聚焦于理性、开放、建设性的论辩之旅。一屈指算来,“五四”即将跨入百年的时间坐标,重读当年“全盘西化”的檄文,分明是鸦片战争,尤其是甲午战败之后滋生出国民发奋图强,抛弃传统包袱的决绝心态。盘点“五四”,有几大勋业,一是从思想上打倒孔家店,摧毁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二是日常生活上反中医,开启废止中医的序曲。陈独秀曾经抛出一个锋利的命题:传统生活的存在必定会阻碍现代化的进程。一九二九年余云岫提“废止旧医案”,特别昭示“扫除阻碍卫生事业(科学)进步”的宏旨。全盘西化肇始于此两端,文学上推广白话文成绩斐然,但后来遁入魔道,逐渐发展到诋毁汉字,欲废除汉字,实行拉丁化的疯狂之中,瞿秋白声言:“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茅坑。”钱玄同建议:“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鲁迅也认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现今看来,恰恰是极端的科学主义、西方文化中心(优越)论导致历史认知的迷失与文化价值的断裂。这样一来,究竟是矫枉过正,还是玉石俱焚?激进时期,矫枉过正似乎在所难免。李泽厚曾感叹:如此激烈否定传统,追求全盘西化,在近现代世界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史书美在《现代的诱惑》一书中指出,“诱惑”一词暗含了服从和否定的双重过程,而且相互纠缠。一种方向是中国的现代主义者将现代性视为充满诱惑的、迷人的、值得向往的东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臣服于这一外来的范畴。这一过程也催生了中国的世界主义者,逐渐失去文化主体性。另一种方向则是在黑格尔的否定过程中将现代性转化为内在的固有范畴,在地区范围内修订、重新思考、定义、创造现代性,获得一份文化坚守,主体性被催生出来。如果历史是一架巨大的钟摆,五四运动之后的前三十年基本上朝着丢失文化主体性的方向摆动,后七十年开始有了后一种意识的萌生。站在百年的历史节点上,理应获得一份正—反—合的清醒,在这里,“反”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步骤,但不仅是反叛(打倒孔家店)或翻盘(全盘西化),还应该包含反思,如何面对传统?事实上,“五四”前后对儒家文化、中医以及阴阳五行的单向度挞伐是值得反刍的,譬如,以实在论的眼光看待阴阳五行是错误的,它并不是一种实体,而是生命内稳态的平衡与关系模型。反思“五四”,有两个理论命题需要破解,其一是“启蒙与救亡”的悖论。中国的启蒙运动与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不同,带有强烈的民族救亡色彩。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将“救亡与启蒙”联系起来考察,称为复调式启蒙,并作为开启近现代史研究的钥匙,汉斯·约阿施在《欧洲的文化价值》一书中讨论了启蒙运动在德国历史中的地位,他认为有两个“启蒙”,当启蒙作为“完成时”考察时,是革命、转型、进步、进化、净化的杠杆,但作为“进行时”考察时,也包含着许多盲动、鲁莽、投机、疯狂,对实用主义的崇拜,高举理性旗帜的启蒙正在迅速放弃它自身的包容性特征,遁入话语霸权与价值偏锋。在中国,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盛行,这便是启蒙的辩证法。既然启蒙主要承担着推动时代进步的使命,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以救亡为目的的启蒙究竟是要增加、重建民族自尊、文化自信还是要减损、摧毁民族自尊、文化自信?如果启蒙运动旨在摧毁文化主体性,加速民族自尊、文化自信的丧失,岂不加速了民族文化的危亡吗?其二,中国的启蒙与现代化是否应该在日本模式之后亦步亦趋。一九〇二年,陈独秀第一次东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随即表现出激进主义情绪,这与日本明治维新后社会新风的感受不无关系。一九一四年,陈独秀第二次东渡,一年后回国创办《青年杂志》。将思想文化改造列为首要命题。他将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判断定为“陈腐败朽”,相反,西方社会文化被他誉为“新鲜活泼”,取舍办法只有“利刃断铁,快刀斩麻,决不做迁就依违之想”,必须模仿日本脱亚入欧、全盘西化的选择,彻底舍弃中国文化,接纳西方文明。一九二三年“科玄之争”之后,废止中医提上日程,其核心人物余云岫、汪企张、汤尔和皆为留日学生,一八九六年,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十三人奔赴日本(其中未有学医者)。一九〇二年在日本留学生二百七十二名,仅有三名习医者。一九〇二年,鲁迅有感于“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而选择东渡日本,一九〇四年从弘文学院毕业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西医,后弃医从文。一九〇四年留日医学生人数为二十三人。一九〇五年起逐渐增加,一九〇七年达到高峰,其中以千叶医专人数最多。据一九〇七年底留日医学生创立的中国医药学会调查,在日本药科的留学生有九十五人。实藤惠秀调查了日本二十三所医学专门学校的中国留学生情况,截至一九一一年共有五十一位中国留学生毕业。他们归国后大部分行医,组织学会,办杂志,争取社会影响,这批留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前现代人格(国民性)及传统医学大多都持激进、决绝态度。相形之下,欧美留学生对待传统文化有贬有褒,既有持激进主义立场的学人,如胡适、傅斯年、丁文江,学刊《独立评论》《努力周刊》,也有持保守立场的学人与刊物,如梅光迪、吴宓、胡先骕与《学衡》《东方杂志》。胡适对此有所觉悟。一九二六年九月五日,正在巴黎的博物馆里悉心端详敦煌经卷的胡适给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红颜知己韦莲司写了一封短信,信中胡适不无感慨地写道:“我必须承认,我已经远离了东方文明。有时,我发现自己竟比欧美的思想家更西方。”他也曾批评过老友丁文江(字在君)对中医的偏激,他在《在君传记》中写道:我颇讥弹在君对中医、中药的武断态度。我指出,所谓西医,所谓新医学,也有高下之别,也有人的区别,有设备的区别,人的性情、道德等等区别。如北平法国医院、德国医院,始终没有受过训练的护士。他们的设备也远不如协和医院。又如在君煤气中毒时,衡阳铁路局的医生岂不是西医,而他们都未见过煤气中毒的病人。废止中医的思想源自日本废止汉医的政策选择,属于照瓢画葫芦。在东亚现代化的进程中,日本的确值得关注,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告别农耕、幕府分封,迅速走向工业化,一度领先东亚,由世界文明的差等生成为优等生,由中华文化的学生成为中国西化的先生。然而,狂妄的征服欲导致军国主义、霸权主义的肆意扩张,遭到世界和平阵营的抵制与打击,使其沦为政治上、军事上受制于他国的二流国家。“五四”时期,留日学生心中盘桓着日本的文化选择与中国的文化选择,抛弃孔子学说与抛弃中医理论有着相似性。一是日本的社会变革转型成功,成功者的选择(脱亚入欧,全盘西化,包括废止汉医)是不容怀疑的。二是儒学(中医)与现代生活(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科学技术)不相适应。三是思想行为模式是国民性的细胞,儒学(中医)思维不除,国民性不易,科学思维不立,现代化难成。四是民族救亡的激愤转化为文化批判的激情,难以冷静分析与取舍,往往偏激者占据辩论的制高点。五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强化了新旧价值的断裂与对立,崇新贬旧,喜新厌旧成为认知惯性。事过境迁,时势巨变,救亡危局下的激愤归因、激进思绪、决绝选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民族自信、稳健选择格格不入。现如今《中医药法》颁行,中医发展步入从容稳健期。但是,我们依然要反思崇日派的所思所想,在今天,部分“精神日本人”不仅在台湾省制造“去中国化”、重返日治时代,还在中国大陆利用一切中药毒性事件向中医发难,从理论上清理日本对于中医的态度十分必要。明治年间,日本废止汉医、奉行兰医是以一种外来医学替代另一种外来医学(日本学界并未完全中止汉医的文献研究,在中医学术源流经典研究、人物研究及临床腹诊、体质学说的继承与创新方面有诸多建树),而中国废止中医则是根除本土文化的医学传统、健保资源,割裂传统,其代价不可轻估。中医与国民性的关系,要做具体分析,不能将所有的陋俗、迷信全都归结于中医。认知模糊性、混沌性,医者易(意、艺)恰恰是医学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的表述,也是医学人学传统、叙事医学、灵性照顾的思维基础。传统医学与现代生活的适应性问题,不能全盘割裂,有不适应的地方(如传染病的群体防控,基础医学研究),需要改进,甚至脱胎换骨,但也有适应的地方(疑难症,老年疾病的调养与调治),也就是说,传染病时代、公共卫生时代,中西医两个回合的博弈,中医丢失了制高点,但慢病时代、老龄化这个回合才刚刚开启,中医有重新占据制高点的机会。如果中西医携手,慢病时代的全人医疗会催生出许多新的思路与办法来。二丁文江、傅斯年当年讥讽、批评中医的基本点是中医不科学,包括形态结构认知不确切,病因、病理、药理解读不客观,诊疗路径不标准,疗效评价不齐一等等,可惜,这两位都不是医学家(无论中西),更没有临床的体验,他们眼中的医学是标准(物理学范式)的科学推理与技术干预。由余云岫发起的废止中医的闹剧以夭折而收场,但作为妥协,中医界也承诺创立国医馆,逐步走上科学化(实验研究)的道路,包括病名规范化,诊断指标、疗效判定标准化,药理的生化分析,剂型改革等等,时至今日,还在科学化的隧道里蹒跚前行。令人尴尬的是,无论中医界如何卖力地科学化,都不被持有科学主义“有色眼镜”的裁判认可,甚至讥讽为伪科学,或者当科学化初见端倪之时,却蓦然发现中医的精髓神韵(医者意也)丢失了。于是有人发牢骚:不科学化是等死,科学化是找死。出路在哪里?许多受过系统科学训练的中医学人在苦苦探索,有两个价值向度值得深究,一是科学化与科学性的辨析,二是科学与文化的通约性分析。先说第一个,医学在西方知识谱系中就不是纯正的科学,因此,医学常常与科学技术并称为STM,背后是物理学范式与生物学范式之别。薛定谔认为有一个高于普通物理学的生命物理学(新物理学)存在,并用以解读生命的本质规律。医学不仅是生物科学,更是生命之学(人学),既有科学性,也有人文性、社会性,还有灵性的空间(生命终末期就有灵性照顾的需求)。科学化的本质是实证主义(证据主义、对象化、客体化)宰治下的规范化、数学化、标准化,而医学很长一段时期内是实用主义(救死扶伤,疗效大于原理阐释)与人文主义(有德、有情、有灵)交相辉映之下的生命理解与干预的技艺。大师奥斯勒的经典表述是:“医学是不确定的科学与可能性的艺术。”这与传统中医的“医者易也”“医者艺也”的认知有哲学洞察与意趣上的类同。如今,尽管基因组学、细胞组学、蛋白组学,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的研究如火如荼,但许多临床难题(疑难疾病、罕见病,甚至常见病)依然无解、无效、无奈、无能、无力。于是,医者还在怀念一百年前去世的特鲁多大夫,“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与中医的“膏肓之境”隐喻相近)依然是临床大夫敬佑生命、敬畏疾病的座右铭,协和医院张孝骞大夫奉劝中青年大夫的至理名言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而非“哥哥/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此外,医学的地域文化特征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学全球化语境中的在地化问题,二是对本土医学资源的尊重、挖掘问题。医学不是物理学、化学、数学,后者没有地域差别,没有德国几何学与法国几何学的差别,但疾病谱一定有地域差别,即使是形态、功能、代谢层面也有民族体质之差,人类学家还挖掘出心理、行为、思维类型的民族差异,所谓有了全球化的现代医学,就必须取消传统的本土化医学,或者“中国医学”必须彻底融入“世界医学”(现代医学)的宏论不过是幼稚的科学主义者的一厢情愿。人类学开启了医学的文化向度,生老病死,苦难、残障都不仅仅是科学与技术问题,还是文化心理的映射问题,国人怕死不怕苦,痛不欲生,却还抱定好死不如赖活,穷生富死,大量财富用于无畏、无效、无谓的临终救治,永不言弃,苦熬硬撑死扛,一切死亡都是非正常死亡……这些都无法在科学与技术层面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那是一份生命的觉悟,一次生死文化的豁达。电影《刮痧》里,怀揣美国梦的中国工程师李大同,在一次父亲采用中医民间疗法处置儿子感冒事件中被扣上“虐待儿童”罪名,因而失去监护权(类似的还有中国产妇“坐月子”的习俗,被科学主义者大加挞伐,视为陋俗)。深究起来,美国的幼儿教师、社工、法官都对“刮痧”这一中医疗法及神奇疗效茫然无知,仅凭儿童背部瘀斑就认定“虐待行为”成立,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深入,相信美国的幼师、法官会逐渐接受这一来自中国的自然疗法。近年来,美国泳坛名将菲尔普斯使用中医的针灸、拔火罐快速疗伤,不误训练比赛的报道惊异美国舆论界,想必也会刺激对中医持有成见的科学主义信徒。三中医的类型意义与思想资源的价值不限于新知开启,如屠呦呦从《肘后方》里引出青蒿素发现的原点意念,针麻的类麻醉效应,经络护理(刮痧、点刺、儿童指端按摩)对症状学廉便处理技能的丰富。不仅如此,作为现代医学的一个坚实的“他者”(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都迥异),具有拯救现代医学迷失的社会文化价值。“二战”以后,现代医学陷入深深的现代性魔咒,表现为:机器诊断工具、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医患情感越来越冷。医生做的越多,社会抱怨越多,甚至导致医学的污名化、医生的妖魔化。医生越忙越乱,越忙越苦,幸福感缺失,职业倦怠加剧。患者懂得越多,误解越深。医学占据众多技术制高点,却失去了道德制高点。医患之间,医学、医院与社会大众之间,理应缔结情感——道德共同体,继而成为价值——命运共同体,却沦为相互搏杀的利益共同体,医患关系恶化。战争模型下病越治越多,病魔越治越刁,超级细菌、难治性感染死灰复燃,人类在传染病回合固守的阵地不保,由老龄化所导致的慢病回合又不期而至。在慢病时代,战争模型(杀戮、控制)失灵,替代模型(人工心肺、叶克膜、人工肝、人工肾、肠外营养)太贵,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不死不活”的植物人生存境遇,毫无尊严的生存却要消耗宝贵的社会医疗资源和有限的家庭资财,人类在死亡面前恋生恶死的巨大黑洞无法用技术与财富填充。怎么办?现代医学的人文拯救的历程中许多方面可以向传统学习、借鉴,古为今用、古慧今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传统中医里富含着生命与救疗的智慧,如阴平阳秘、德全不危,蓄德—涵气—养性—养生的健康意识,生命历程的稳态平衡思维(阴阳学说),医患中大医精诚的道德自律,入情入理、合情合理、情理交融的人际交往,疾病中超越抗争(战争模型)的共生思维与和合意识(稳态维护的带病延年),疾苦中富有民间信仰特色的生死辅导及灵性空间的开启(得神—失神说,孟婆汤与奈何桥的隐喻,厥汗与回光返照阶段的灵然独照与灵性关怀,这些曾经被指责为迷信),未雨绸缪的先手棋(治未病),疾病关注之外的身体素质调摄(将息养生、体质维护)。我们不必事事拘泥传统、价值上彻底回归传统,但在前行的道路上,回望传统,与传统对话,继而发扬传统,不失为生命探索者的明智选择。作者简介: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公共教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思想史、生死哲学、技术哲学,有医学人文专著《敬畏生命——医学人文对话录》《医学人文十五讲》《人的医学》《医学是科学吗》《医学是什么》等著作。本文图源:Pixabay*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13,闲情偶寄的翻译版

译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闲情偶寄》译文:李子是我本家的果子,李花也是我本家的花,本应当对它有所偏爱,但是我不敢。李唐王朝拥有天下时,都没听说这种树得到什么封号。连天子都没有私下庇护它,何况我这样的老百姓呢?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评论它就可以了。 李树比桃树更能耐久,年过三十才开始变老,即使老得树枝枯萎了,果实仍然很丰满。这是因为它得天独厚,又能够甘于淡泊,没有用姿色取媚于人。 像仙境中的李树一样盘根错节,就可以同有灵性的椿树的寿命相比了。我想继承它的品质却做不到,只有通过写文章来使这些品质得以长久流传下去了。 扩展资料: 黄强认为:“《闲情偶寄》八部无一不是李渔养生理论的组成部分”,只不过“《颐养部》总论养生,专论养生,而其他各部分论养生者必备的专门知识”。 《闲情偶寄》幽默风趣,把枯燥的养生理论说得有滋有味。为此,他的养生理论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5年,林语堂英文版《吾国与吾民》给该书以极高的评价,认为该书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闲情偶寄》(翻译) 蔬食 【原文译文】 我看人的身体,眼、耳、鼻、舌、手、足、躯体,每一样都是不能少的,如果说可以不要,但又不得不具备它,以至于成为千古以来人的生活大累赘的,只有口和腹这两样东西。有了口腹之后,为了生计的操劳就多了。生计的操劳多了,奸险欺诈虚伪的事情就跟着出现了,奸险欺诈虚伪的事情出现,那么各种刑罚就不得不设置了。君王不能实施他的仁爱,父母亲人不能满足恩宠家人的愿望,造物主喜欢生命而不得不违逆自己的心意,都是当初造人的时候不够完善,多了这两样东西的缘故。 草木没有口腹,照样正常生长;山、石、土壤不用饮食,也没听说就长不大。为什么独把人类造成特别的形状,又给予了口腹呢?就算生有口和腹,也该让人类可以像鱼虾饮水、蝉吸露一样轻松,就可以滋生气力而跳跃鸣叫。如果能这样,那么人也可以与世无求,而活着的人的忧患就可以消除了。然而造物主却让人类生了口和腹,又使得人类有很多嗜好和yu望,像沟壑一样无法满足;又让这yu望没有止境,像江海一样不能填满。从而导致人的一生,需要竭尽全身的力气,供给口腹的消耗都还不够。 我反复推敲思考,不能不把这件事的错归咎到造物主身上,也知道造物主在这件事情上也悔恨自己犯了错误,但是事实已经定型成了规则,难以改变,只能继续纵容这种错误。唉!规则刚开始制定的时候,千万不能太草率。我写这本书谈到饮食,本来也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出发点是为了崇尚节俭,反对奢靡,由此来替造物主掩盖过失,这也是考虑到大局,为百姓消除忧患。如果为了表现个人的聪明,而引起千万人的饮食嗜欲,不仅禽兽和昆虫会灭种,而且我担心嗜欲的风气一开,一天比一天严重,怎么知道不会出现易牙那样烹子求荣的人,或出现杀婴儿向权贵献媚,重蹈隋朝灭亡覆辙的情形呢?一错怎能再错?我不敢不把造物主造人的过错,当作前车之鉴。 音乐上,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声乐,这是贴近自然的原因。我觉得在饮食上,制作精细的肉不如普通肉,普通肉不如蔬菜,也是因为逐渐贴近自然。穿着草衣吃素食,是上古时代的民风,人们都远离肥腻的东西而喜欢吃蔬菜。肚里装的都是蔬菜,不去吃鲜美的肉食,还跟上古的人一样,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这与崇尚古玩是同一个道理。奇怪的是世人抛弃尊古的美名,把这种做法当作异端的教条,说是佛法这么说的,这就大错特错了。我编这一卷《饮馔》,提倡蔬菜而贬斥肉食,一是因为崇尚节俭,一是为了复古。对于屠宰这种事极其慎重以及珍惜生命的信条,更是时刻念念在心,一刻也不会忘记。 笋 【原文译文】 要讲到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干净、芳香、松脆这几样。人们不知蔬菜的美味是在肉食之上,可以用鲜这个字来形容。《礼记》上说:“甘受和,白受采。”鲜是甘美的来源。这种享受,只有山里的和尚、野外的人家和那些亲自种植的人才能够得到,城市里向菜贩子购买蔬菜的人,是享受不到的。但是别的蔬菜,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所旁边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种,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享受这种乐趣。 至于笋这种东西,好的就只能是生长在山林,城市里出产的,再怎么芳香鲜美,都只是笋的次品。这是蔬菜中味道最好的,肥羊乳猪,怎能相比?只要笋和肉同锅煮,合盛在一个盆里,人们都只吃笋而留下肉,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笋比肉更可贵。在市场上买的尚且如此,何况山里刚刚挖出来的呢? 吃笋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记录周全,用两句话概括:“素宜白水,荤用肥猪。”吃斋的人如果在煮笋的时候拌上别的东西,再调上香油,那些东西的味道会把笋的鲜味夺走,笋的真正美味就失去了。正确的做法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最美好的东西适宜单独做,笋就是这样。用来和肉食一起煮时,牛羊鸡鸭等都不合适,惟独猪肉合适,还特别适宜和肥肉一起煮。不要肥肉的肥腻,而要肥肉的甘,甘味被笋吸入,而后感觉不到这种甘,只觉得鲜到了极点。快煮熟时,肥肉都要去掉,汤也不要多留,只留下一半,再加上清汤。调味的作料,只用醋和酒。这是烧制荤笋的大致方法。笋这种东西,不管单吃还是合煮都能表现出美味,而且食物中不论荤的素的,都可以用来作笋的调和物。 蔬菜中的笋就像中药中的甘草一样,都是必需的东西,含有这种东西的食物都会很鲜,只是不应用渣滓,而用汁液。会做菜的厨师,只要有煮笋的汤,就留着,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吃的人只是觉得很鲜,而不知道鲜的原因在于笋。《本草》中记载的多种食物,对人有好处的不一定可口,可口的不一定对人有好处,想要两全其美,没有比笋更好的了。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却不晓得能医俗病的东西也能够医瘦病,区别只在于已成竹还是未成竹。 蕈 【原文注释】 ①蕈:真菌的一类,无毒的可供食用,如香茹、蘑菇。 【译文】 如果要在笋以外找到至鲜至美的东西,大概只有菇类了。菇这东西,无根无蒂,突然就长出来,这是聚集山川草木之气而成形的,但是有形而没有实体。凡是有实体的东西一定有渣滓,既然没有渣滓,那就是无体。无体的东西,还没有完全脱离气。吃菇类就像吸食山川草木之气,对身体是有益的。有些能致命的毒蘑菇,《本草》中说是因为被蛇虫爬行过。 我认为不是这样,蘑菇能有多大,蛇虫怎么能在它上面行走呢?何况菇类又很脆弱不能承载它们呢?可能是地下有蛇虫,菇类长在上面,就吸收了毒气,所以能够害人。聚集了毒气能够害人,那么聚集了清虚之气的菇类,就可以类推对人有益了。人们有辨别菇类是否有毒的方法,如果没有毒,就适宜吃了。菇类素吃很好,伴上少许荤食更好。这是因为蘑菇的清香有限,而汤汁的鲜味无穷。 莼 【原文译文】 陆地上的各种菇和水中的莼菜,都是清淡美味的食物。我曾拿这两种东西做羹,加上蟹黄、鱼肋,起名叫“四美羹”。在座的客人尝了以后觉得很好吃,说:“从今以后,看到别的东西都不想动筷子了。” 菜 【原文译文】 人们做菜的方法,真可称得上千奇百怪,从生吃到腌、糟、酱、腊,没有一样不挖空心思,尽其所能,以求尽善尽美,只是对做菜最开始阶段的事不讲究。我深感困惑。开始的事情是什么呢?有八字诀说:“摘之务鲜,洗之务净。”讲究新鲜的道理,前面已经谈过了。 蔬菜当中最干净的,是竹笋、蘑菇、豆芽,最脏的莫过于自家种的菜。施肥料的时候,一定是连根带叶地浇,随浇随摘,随摘随吃,里面干净与否,也就不用说了。洗菜的人也不过是把菜浸在水里,左右涮几下就完事了。他们不知脏东西是湿的容易去掉,干的就很难去掉,日积月累的粪点子,怎么会是一会儿工夫洗几下就能去除得尽的呢?所以洗菜一定要得法,也一定要用适当的人。用懒人和性急的人洗菜,跟没洗一样。洗菜的方法应该是:入水的时间要长些,这样菜上干的脏东西被水浸透了,就容易洗去;洗菜叶时要用刷子刷,这样叶子上高低曲折的地方都能洗到,才能洗得彻底干净,这样菜的里外就干净了。里外干净以后才可以加作料施展烹饪技艺,不然就是先用污秽的东西做调和品,虽然有很多东西发出香气,能敌得过里面搀杂的一点臭气吗?唉!富家大户、人口众多的人家,想要保证吃的东西不脏,太难了! 菜的种类很多,最好的要数黄芽。这种菜主要在京城销售,却是产于安肃,称为“安肃菜”,这是最上等的菜。大的每株能有数斤重,品尝这种菜能让你把肉味都忘掉。如果买不到这种菜,只好吃差一点儿的,那就要数南京的水芹了。我移居到南京后,每到吃菜和吃葡萄的时候,就怀念京城,每到吃笋和鸡豆时就怀念武陵。好吃的东西尚且令人一吃过就忘不了,何况是那些殷勤招待过我的人呢? 菜有各种奇特的形状,而《本草》、《食物志》里面都没记载的,该属陕西西边所产的头发菜了。我在那边时,曾到当地官员家中做客。一天将要乘车出发时,看见床上有东西,像是一卷乱发,误以为是丫鬟梳头掉的,正想要扔掉。丫鬟说:“那不是乱发,是各位大人们送的礼物。”向当地人询问,才知道是头发菜。浸过热水,拌上姜和醋,比藕丝、鹿角等菜还要可口几倍。我带了头发菜回去请客人品尝,无不觉得惊奇,说是从未见过的好菜。这种菜产在黄河以西,很便宜,凡是去陕西的人,都争着去买奇特的东西,却因为头发菜价钱便宜而把它忽略了,所以这种东西没有流传到大都市,见过的人非常少。由此看来,各地的便宜货中,不知有多少可贵的东西,又哪能人人都找得到呢?头发菜可以来到江南,也算是千载难得的一大幸事了。 瓜、茄、瓠、芋、山药 【原文译文】 瓜、茄、瓠、芋这几样菜,是蔬菜中结有果实的一类。果实不仅能够做菜,还可以当做主食。增加一簋菜,可以省下几合粮食的,就是这些东西了。一物两用,还有什么比这更节省的呢?穷人家买这些菜,就像买粮食一样。只是吃的时候各有各的方法,煮冬瓜、丝瓜不能太生;煮黄瓜、甜瓜不能太熟;煮茄子、瓠子适合用酱、醋而不应用盐;芋头不能单独煮,因为芋头本身没有味道,要借其他东西来产生味道;山药单吃或是与其他东西合煮都可以,即便没有油盐酱醋,本身味道也很美,它是蔬菜里的全材。 葱、蒜、韭 【原文译文】 葱、蒜、韭菜这三样东西,是蔬菜里面气味最重的。能使人唇齿芳香的是香椿芽;能使人唇齿和肠胃都带着难闻气味的是葱、蒜、韭菜。明知香椿芽香,吃这菜的人却少;明知道葱、蒜、韭菜臭,喜欢吃的人却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香椿芽的味道虽然香却比较淡,不像葱、蒜、韭菜的味道那么浓。味道浓就被人们喜爱,甘愿忍受难闻的气味;味道淡就被人们忽视,就算香气能引起注意,也不被接受。我从饮食中悟出了为人处世的难处。一个人一生中葱、蒜、韭菜绝对不吃,也没有经常吃香椿,大概算是个有操守的人了吧! 我对待葱、蒜、韭菜是有区别的:蒜是永远不吃;葱虽然不吃,但允许用来做调料;韭菜则是不吃老的而吃嫩的,鲜嫩的韭菜,不只不臭还有清香,就像孩童的心纯洁未变一样。 萝卜 【原文译文】 把生萝卜切丝做小菜,拌上醋和其他调料,喝粥时吃最合适。只是不喜欢的是吃了它以后会打嗝,打嗝时一定会有臭气。我就曾经闻过别人喷出的这种臭气,知道我打嗝时别人同样会不喜欢,所以打算不再吃了。但是觉得萝卜跟葱、蒜不一样,生吃的时候会有臭气,煮熟吃就不会臭,就像一个人初看觉得是小人,后来才知道是君子一样。虽然有些小缺点,也该原谅,所以还是照吃不禁忌它。 芥辣汁 【原文译文】 蔬菜里有具有姜、桂性质的吗?回答:有,辣芥就是。用来做辣汁的芥子,老的最好,所谓越老越辣。用它来调拌食物,没有不好吃的。吃起来就像遇见正直的君子,听见正直的言论,困乏的人可以除去疲倦,郁闷的人可以心胸开阔,它是食物里面让人痛快的好东西。我每次吃饭都会准备芥辣汁,暗自把它比作孔子每餐离不开的姜。 谷食 【原文译文】 食物养人,全靠五谷。如果大自然只生长五谷而不出产别的东西,那么人类一定会比现在更健康长寿,保证没有疾病的煎熬和夭折的忧患。不妨看看鸟吃谷、鱼饮水,都是靠一种东西过活,没听说在一种食物以外,还有做酒做菜,吃多种食物的。因此禽类和鱼类都是死在人手上,没听说有死于疾病,或者是寿命到了自己死的。由此可见单吃一种食物,是长生的一种方法。 人却不幸被佳肴所害,多吃一种食物,是多受一种食物的损害,少得到一刻的安静,少享受一刻的淡泊。人的生病和早死都是由饮食太繁杂,嗜欲过度所导致的。这不是人自己的错,是上天的错。天地在造物之初,也没料到这样,原本是想使人口腹得益,没想到反而害了他。但是人如果自己爱惜生命,就算不能单吃一种东西,也该有这个意识,以一种食物为主。这样即使吃了很多酒肉,只要没有超过人的消化能力,就算有损害,也不会太严重。 饭粥 【译文】 粥和饭这两样东西,是家庭平日生活的必需食物,做饭的原理谁都知道,还用我多费言辞吗?但是有要紧的两句话,巧媳妇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我不妨代她们讲出来,将来婆婆教给媳妇,母亲传给女儿,以两句话替代千言万语,也是一件简便利人的好事情。 第一句话先从粗略的方面来讲:煮饭的大毛病是内生外熟,不是煮得太烂就是烧焦了。煮粥的大问题,在于米沉在下面,上面只有清汤,像糨糊一样。这是火候不均匀引起的,只有最笨拙的人才会弄成这样,稍会做饭的人,一定不会这样。但也有煮的饭软硬合宜,粥干湿适中,看着好看,吃起来却没有味道的。问题出在哪里?在于没有节制地用水,增减没有根据规律。 要紧的第二句话就是:煮粥的水忌加,煮饭的水忌减。米用多少,水就相应用多少,这是有一定比例标准的。就像医生煎药,一盅水还是一盅半,煎到七分还是八分,都有一定比例的,要是照自己的意愿增减,不是药的味道没煎出来,就是煎太过,失去药性了,服用也没有效果。不善于做饭的人,用水没有标准,煮粥就担心水太少,煮饭担心水太多,多就舀掉,少就添水。不知道米的精华都在米汤里面,沥掉饭汤,等于把米的精华也都沥掉了。精华去掉,饭就成了渣滓,吃起来怎么会有味道?粥煮熟后,水和米混合得很好,就像米酿成了酒一样,担心太稠又加上一些水,就像在酒里掺水一样。加了水,酒也就成了糟粕,那味道还能喝吗?所以善于做饭的人,加水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分寸,做到恰到好处,再加上火候均匀,那么做粥做饭,不求出众也能与众不同。 宴请客人有时要用饭,一定比家常吃的饭要精美一些,怎么使它精美些呢?让它有香味就可以了。我曾经给媳妇出主意,预先准备一盏花露,在饭刚熟的时候浇上去。浇过后盖上盖子闷一会,拌匀以后盛到碗里,吃的人都以为是米好,以为是什么奇特的品种,不知道只是寻常的米。这办法我珍藏很久,今天才跟人说。用这种方法时,不一定要整锅浇遍,那样很费花露,这办法就不能普及了。只用一盏浇一角,够客人吃的就好了。花露以蔷薇、香橼、桂花做的最好,不能用玫瑰,因为玫瑰的香气客人容易辨别出来,知道不是谷物本身所有的。蔷薇、香橼、桂花三种花的香气和谷物的香气比较像,令人难以分辨,所以适宜采用。 汤 【译文】 汤是羹的别名,羹这名字,很雅致,有古风。这里不称羹而称汤的缘故,是怕人们因为这名字很古雅,而把它看得很关键,好像是专门为了宴客而准备的。但是不知道羹是与饭相搭配的,有饭就该有羹,没羹就不能下饭。做羹来下饭,是为了节俭,不是为了奢侈。 古人喝酒,就有下酒的东西,吃饭就有下饭的东西。世俗改“下饭”为“厦饭”,这是不对的。古人把读史书当作下酒的东西,难道下酒的“下”字也该改成“厦”吗?下饭两字,一般人以为是指菜肴而言,我说不是。菜肴只能让人把饭剩下,不是用来下饭的。吃饭的人看到眼前美味菜肴,筷子迟疑不下,不就把饭剩下了吗?饭像船,汤像水,船在沙滩上,没有水不能下,跟饭在喉间没有汤就下不去是一样的道理。而且按照养生的道理,食物贵在能消化。饭配上了汤就容易消化,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所以善于养生的人,吃饭不能没有汤;善于持家的人吃饭也不能没有汤;宴请客人想要省菜的话,也不能没有汤;宴请客人时希望客人吃饱,又不剩下菜,也不能没有汤。为什么呢?因为汤能下饭也能下菜。 近来江南设宴,每顿饭都有汤,就是得到了这个方法的精髓。我认为平常自家做饭,最好也是这样。宁可吃饭没有菜,也不能吃饭没有汤。有汤下饭就算没有小菜,吃起来也很痛快;没有汤下饭,就算有很多美味,有时也会食不下咽。我是个贫穷的人,要养活全家五十多口人,虽然有时难免吃不饱,却不会全天挨饿,就是遵循了这个方法。 糕饼 【译文】 用谷类做食中有糕和饼,就像肉食中有肉干和烤肉一样。《论论》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制糕饼、做糕饼的人对这两句都应该加以采用。食物中最精的是米麦,最细的是粉面。只有精细都具备,才能谈到做得好坏。要做得精细,书中记载得很详细了。我要是从书上挑选些话来教人制作糕饼,看了我书的人一定会大笑说:“还说李笠翁不拾人家吃剩下的,在饮食方面不也在依样画葫芦吗?”还是适可而止吧!只用两句话来概括:“糕贵在松,饼利于薄。” 面 【原文译文】 南方人吃米饭,北方人吃面食,这是一般的习惯。《本草》说:“米能养脾,麦能补心。”米和面对人各有好处。但如果常年只吃一种主食,既亏待了嘴巴和肚子,又不爱惜自己的心和脾啊!我是南方人,但是长得像北方人,刚直的性格像北方人,饮食上的强横也像。一日三餐,两顿米饭一顿面,这是介于南北之间,善于调理心与脾的方法。但是我吃面的方法,跟北方的有点不同,与南方的差异更大。北方人吃面喜欢做成饼,我则做成一根根面条,就是南方所谓的“切面”。南方人吃切面,油盐酱醋等作料,都下在面汤里,汤有味而面无味。这些人只看重汤而不看重面,跟没有吃面差不多。 我却不这样,而是把各种调味品都放在面里,面的味道丰富而汤很清。这才是吃面而不是喝汤。我制做的面有两种,一个叫“五香面”,一个叫“八珍面”。五香面自己吃,八珍面用来待客,这当中略有丰盛和俭约的分别。五香是什么?酱、醋、椒末、芝麻屑、绰笋或煮蘑菇、煮虾的鲜汤。先把椒未、芝麻屑这两样东西拌到面里面,再把酱、醋和鲜汁三种东西,调和在一起,当做和面的水,别再用水。和要和得很匀,擀要擀得很薄,切要切得很细,然后用滚水来下面,那么精华就都在面里,值得咀嚼品味,不像寻常吃面,面直接就吞下肚去,只是慢慢品那个汤。 八珍是什么?鸡、鱼、虾三种东西的肉,晒到很干,跟鲜笋、香菇、芝麻、花椒四种东西,一起研成很细的粉末,和到面里,再加上鲜汁共是八种东西,酱、醋也要用但不算在内,是因为那是家常用的东西,不能称做珍。鸡和鱼的肉,要选得很精,稍带肥腻的都不用,因为面的特点是见油就散,散了就擀不成片,也切不成丝。只要看烙饼的人,想要让饼松就在面里放油就能够知道了。鲜汁不用煮肉的汤,而用笋、蘑菇或是虾的汤,这也是忌油的缘故。所用的三种肉里,虾肉最方便,很容易擀成粉末,应该多准备一些虾粉,以备不时之需。即使是自己吃的五香面,也可变成六样配料。拌面的汁里,加一两盏鸡蛋清更好,这种方法没列在前面而写在后面,是因为知道的人多,列在前面又像是抄袭了。 粉 【译文】 粉的种类很多,常见而又适用的,只有藕粉、葛粉、蕨粉、绿豆粉四种。藕粉和葛粉这两种,不用下锅,用滚水一调就能熟。古人说:“有仓促而到的客人,没有仓促的主人。”如果不想做仓促的主人,就要多准备这两样东西。何况临时救饥,也没有比这两样更好的。对于驾船、乘车、走远路的人,这也是干粮中的首选。粉食中耐咀嚼的,蕨菜粉最好,绿豆粉其次。想要使绿豆粉耐咀嚼,就要在里面掺上点蕨菜粉。食物吃到嘴里,不能立刻吞下去,咀嚼有味而没有声音的,就是上品。我在饮食的材料里面只找到这两样具备这一特点。用绿豆粉做汤,蕨菜粉做下汤的饭,可以称得上是难得的搭配,牙齿遇见它们,可以说是劳而无怨了。 肉食 【原文译文】 《左传》一书中说“肉食者鄙”,并不是鄙视他们吃肉,而是鄙视他们不善计谋。吃肉的人之所以不善谋略,是因为肥腻的肉汁,凝结为脂肪,遮住了胸臆,就像堵塞了心智一样,使他的灵性无法通透。这不是我的猜测,而是经过证实的。 食草的野兽,都狡黠而聪明。只有虎会吃人,吃不到人就吃其他野兽,是非肉不食的。虎又是野兽中最蠢的,何以见得?看看这方面的书就会明白了。“虎不吃小孩子”,不是不吃,是因为孩子还不懂得怕虎,虎错以为他是勇士而躲开他。“虎不吃喝醉的人”,因为喝醉的人有狂态,虎将他看成劲敌所以防备他。“虎不走弯路,人要是遇见老虎,引到弯路上就能逃脱”。虎不走弯路,不是像澹台灭明不走小路那样,而是因为脖子是直的不能够回头。虎要是知道走到弯路上的人会逃脱,就应该在大路上把他吃掉了。《虎苑》上说:“虎之所以能制服狗是靠爪牙,如果没有了爪牙,反而会被狗所制服。”从这里看,它之所以能够降伏其他动物并把它们当做食物,全是靠着威猛,威猛以外,什么本领也没有。人们所说有勇无谋的,就是指老虎。我推究虎愚蠢的原因,就是因为除了吃肉,不再吃别的东西,脂肪油腻填塞胸膛不能产生智慧。 但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说法,不是已经有了验证了吗?我现在虽然在宣传肉食,但还是希望天下人,多吃不如少吃。没有虎的威猛却加重了愚昧,和有虎的威猛,却让智慧昏沉,都不是养生的方法。 猪 【原文译文】 食物中因为人名而得到广泛流传的,“东坡肉”就是。乍一听,以为不是猪肉,而是苏东坡的肉。唉!苏东坡有什么罪过,要割肉来填千古馋人的肚皮呢?真是太过分了!不能作名士,而搞一些名士自娱自乐的小游戏,更不能不谨慎。 数百年后,糕饼和布这些东西,又因为陈眉公而得名,叫做“眉公糕”、“眉公布”的,比起“东坡肉”来,好像就觉得好听一些。而最不幸的是,厕所里面有一种东西,俗人叫做“眉公马桶”。唉!马桶是什么东西,而冠以雅人高士的名字呢?我不是不懂得品尝猪肉,但是对于猪肉,一句话也不敢说,就是怕成为第二个苏东坡。就是厕所里的那件东西,我也不是没有改进设计,只是藏在家里不敢拿出来给人看,更不敢写进书里,也是担心步陈眉公的后尘。 羊 【原文译文】 食物当中折耗最多的就是羊肉了。有谚语说:“羊几贯,账难算,生折对半熟对半,百斤止剩廿余斤,缩到后来只一段。”一般说来,一百斤左右的羊,屠宰之后,只能得到五十斤的肉。煮熟以后,只能剩二十五斤。这是一个不变而且准确的数字。但是生羊肉容易折耗,这一点人们都知道;熟羊肉容易膨胀,人们就不知道了。羊肉这种东西最容易吃饱,一开始吃的时候不觉得饱,吃完后才渐渐觉得饱了,这就是羊肉容易膨胀的验证。凡是走远路或出门办事,仓促间不能正常吃饭的,吃羊肉最好。陕西西部,产羊极多,当地人一天只吃一餐,而不会饿肚子,就是羊肉的功劳了。 《本草》记载羊肉的时候,拿来跟人参、黄芪对比。人参和黄芪能补气,羊肉能补体。我说羊肉能滋补人,也能够害人。凡是吃羊肉的,肚子要留点空余,以备它膨胀,如果吃的时候不节制,吃得很饱,饭后一定会有胀得肚子要裂开的感觉,伤脾坏腹的事都是这样发生的,爱惜身体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一点。 牛、犬 【原文译文】 说过猪和羊之后,应该谈到牛和狗了。因为这两种动物对人来说是有功之臣,我劝人们不要杀还来不及,怎么忍心为它们制造酷刑呢?我略过这两种动物不谈,接着谈家禽,这就如同是梁惠王以活牲祭祀时用羊来替代牛的心意。 鸡 【原文译文】 鸡也是对人类有功劳的动物,之所以不避违宰杀它,是因为鸡的功劳比起牛和狗来要小一些。天要亮,鸡报晓也亮,没报晓也亮,不像耕田和防盗贼,没有牛不能耕,没有狗叫,来了盗贼就没办法察觉。但鸡比起鹅和鸭来,功劳就又高出一筹了。鸡所遭受的烹饪的酷刑,似乎应该比对鹅和鸭更轻点。处在产卵期的鸡不要吃,重量不到一斤的鸡不要吃,就算不能让它养尽天年,也不该让它过早夭折。 鹅 【原文译文】 鹅的肉没有别的优点,只是既肥又甘美而已。因为肉肥才能甘,不肥就味同嚼蜡了。鹅以固始产的最好,询问当地人,说:“用来喂养鹅的东西,跟人吃的一样,给鹅吃人的食物,所以它肉的肥腻也就跟人一样了。”就好像猪肉以金华所产的最好。金华人喂猪,不是饭就是粥,所以金华猪肉既甜又肥腻。如此说来,固始的鹅、金华的猪,都不是猪和鹅本身品种好,而是喂的东西好。食物能使动物长得好,这还需要说吗?回头细细思量,发现其中有些做法值得学习。但是把这方法教给家人,他们虽然也用好的食物来喂养,可喂养的时候饿一顿饱一顿的,不像固始和金华两个地区喂养得那样有规律,所以这样喂养出来的鹅和猪的肉,比起这两个地方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为终究人们是把它当畜生养,没有待人的感情。“继子得食,肥而不泽。”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有人向我介绍一种吃鹅的方法,说:过去有个善于做鹅掌的人,每次把肥鹅养到要杀的时候,先烧一锅油,把鹅的脚放进去,鹅痛得要死就跳进水塘里,任它跳跃。然后再捉再放,像那样烫了又放它跳到水里,如此四次之后,鹅掌就丰美甘甜,厚达一寸,这是食物里面的异品。我说:这样的话太悲惨了!我不想听这样的话。动物不幸被人蓄养,吃人喂的食物,为人的需要而死,它用死来偿还也就够了,为什么要在死之前,还让它受这样的酷刑?两块鹅掌虽然味美,入口就没了。而鹅当时要遭受比这强烈百倍的痛苦。以活物多时的痛苦,换人类片刻的甘甜,残忍的人都不愿意去做,何况稍微有些善心的呢?地狱正是为这种人准备的,他死后受炮烙的酷刑,一定会比这还残酷。
闲情偶寄芙蕖译文全文及译文 查看全部7个回答 我来答有奖励 写回答有奖励查看全部7个回答 ? 骑士死了 LV.122017-11-23 关注 李渔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译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可以自己下载个软件然后自己翻译啊!!!
为您推荐
Copyright© 2005-2022   www.sanqitong.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2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注明来源) 网址:www.sanqit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