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当前位置:首页/常见问题> 小蓟与三七能一起用吗,哪些中药具有消肿止痛作用

小蓟与三七能一起用吗,哪些中药具有消肿止痛作用

哪些中药具有消肿止痛作用你好,活血止血、消肿止痛的中药有很多,比如三七、当归、小蓟、大蓟、槐花等。具体应用要因人而异。很多的,如元胡,川楝子,石见

1,哪些中药具有消肿止痛作用

你好,活血止血、消肿止痛的中药有很多,比如三七、当归、小蓟、大蓟、槐花等。具体应用要因人而异。
很多的,如元胡,川楝子,石见穿,八月扎,土茯苓,徐长卿,冰片,麝香,,,,,

小蓟与三七能一起用吗

2,小蓟木瓜玉竹白果桂圆决明子沙棘罗汉果金银

您好!以上药物太多,不宜全部煮肉服用。是根据病情需要和君臣佐使的关系煮肉服的。是药有三分毒。

小蓟与三七能一起用吗

3,止血的草有哪些

您好!以上药物太多,不宜全部煮肉服用。是根据病情需要和君臣佐使的关系煮肉服的。是药有三分毒。

小蓟与三七能一起用吗

4,白茅根地榆槐花小蓟三七各善治什么出血

不要听楼上的 前四个是凉血止血药,用于热症的出血 三七偏向于活血化瘀,适用性很广,但是性微温,用于热症止血一般需要配凉血止血药用,止血而不留淤
你好! 三七是外伤止血的。那三个可能也是吧。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5,三七草小蓟大蓟连在一起的作用

主要是治疗;尿血。它们的作用是止血和活血。
大蓟小蓟都是凉血止血化瘀解毒药,三七是一个活血止血止痛的药,所以这三个一起的作用主要就是活血止血的作用,中医里活血和止血是不矛盾哦。

6,什么植物具有解毒止血功效用于外伤

1、小蓟,别名“刺儿菜”。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消痈。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内服或鲜品捣烂外敷,10~30g。 2、大蓟,菊科植物。 功效——大蓟全草和根,捣烂,绞汁。《本草新编》:“大蓟,破血止血甚奇,消肿安崩亦效,去毒亦神。但用于初起之血症大获奇功,而不能治久伤之血症也。 3、仙鹤草,蔷薇科草本植物。 功效——收敛止血,解毒疗疮,杀虫。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尿血等症,外治疖疮痈肿等症。 4、三七,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金不换。 化瘀止血可用于多种出血,兼有瘀滞者疗效更佳。

7,买三七顾客说今天晚上你在联系我一下要怎么回

三七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止血药物,其药性甘,微苦,温,归于肝、胃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此药在临床上可以用来治疗多种原因导致的出血症,如便血,衄血,吐血等。还可以用来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疾病。此药对于孕妇患者,以及在月经期的妇女患者均是不适合使用的。在使用此药时需要注意用量,以免用量过大,导致药物出现活血的功效。临床应用:此药在临床上可以用来治疗以下疾病:1、此药可以用来治疗人体内外多种原因导致的出血症,尤其是对于出血兼有瘀滞肿痛的疾病患者是最为有效的。使用时,可以单用此药使用。也可以配伍花蕊石、血余炭等药物一同使用,能够增强止血的各项。对于外伤出血,可以单用此药外敷于伤口处。2、此药可以用来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等疾病,可以单用此药酒冲服使用。也可以配伍大蓟、小蓟、地榆等活血止痛、行气药物一同使用。现代意义:现代药理研究在,此药主要是含有总皂苷,三七皂苷,黄酮,生物碱等成分。具有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耗氧量,抗心肌缺血,提高心肌收缩力,提高心率,提高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现代应用此药,可以用来治疗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等多种疾病。

8,什么药止血效果最好

当然是云南白药 ,这药最好
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出血,外伤出血可以用云南白药敷在伤口上,再吃点消炎药就行. 如果是妇科出血`那就用止血宁``这效果应该不错``
云南白药
阿胶是传统的补血良药,市面上有不少中成药可以买来吃的。 补血也分好几种,一般食补比较好:) 木耳瘦肉粥,桂圆大枣汤,黑木耳鲳鱼汤,豆腐猪蹄汤,驴胶,等等. 出血不止应该看看子宫内部是不是有问题,血小板是不是较低.
建议在当地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服用归脾丸。
广告有云:云南白药.

9,什么草可以止血

止血药分为四大类: 凉血止血药: 大蓟 小蓟 地榆 槐花 苎麻根 白茅根 侧柏叶 …… 化淤止血药: 三七 茜草…… 收敛止血药:血余炭 藕节 仙鹤草 紫珠 白及 棕榈炭 …… 温经止血药: 炮姜 艾叶 灶心土 …… 部分药物从西医来解释止血药理: 使局部血管收缩而止血:如三七、紫珠草、小蓟。 作用于凝血过程,缩短凝血时间:有增加血小板数及促凝的,如仙鹤草、紫珠草; 有增强血小板第Ⅲ因子活性,缩短凝血活酶生成时间的,如白芨; 有增加血液中凝血酶的,如三七、蒲黄; 有纠正肝素引起的凝血障碍的,如茜草,据称有抗肝素的效能。 改善血管壁功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如槐花、白茅花。 抑制纤维蛋白溶酶(纤溶酶)的活性:如白及、大蓟、小蓟、地榆、艾叶、仙鹤草。 止血药中的三七、茜草、蒲黄等既有促进血凝的一面,也有促使血块溶解作用,这说明其功能兼具止血与活血祛瘀功能,有利于止血而不留瘀。

10,有没有用来止血的草

止血药分为四大类: 凉血止血药: 大蓟 小蓟 地榆 槐花 苎麻根 白茅根 侧柏叶 化淤止血药: 三七 茜草…… 收敛止血药:血余炭 藕节 仙鹤草 紫珠 白及 棕榈炭 温经止血药: 炮姜 艾叶 灶心土 部分药物从西医来解释止血药理: 使局部血管收缩而止血:如三七、紫珠草、小蓟。 作用于凝血过程,缩短凝血时间:有增加血小板数及促凝的,如仙鹤草、紫珠草; 有增强血小板第ⅲ因子活性,缩短凝血活酶生成时间的,如白芨; 有增加血液中凝血酶的,如三七、蒲黄; 有纠正肝素引起的凝血障碍的,如茜草,据称有抗肝素的效能。 改善血管壁功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如槐花、白茅花。 抑制纤维蛋白溶酶(纤溶酶)的活性:如白及、大蓟、小蓟、地榆、艾叶、仙鹤草。
止血草
善于止血的中草药有:仙鹤草、血余炭、棕榈、蒲黄、三七、艾叶、2113侧柏叶、槐花、白茅根、地榆、白及等。侧柏叶5261、白茅根,它们止血的原理是生理性的,有的出血是因为血热引起的,它们有凉血的作用这样就有一个平衡以达到止血效果。三七的4102作用原理与肝脏有关,也属于生理性的。白及,它止血的原理是物理性的,这跟它所1653含胶状成分有关,创面能形成一种保护膜和跟红细胞凝集形成血栓以达到止血回效果。槐花的作用原理是减少血管的的通透性。蒲黄、仙鹤草、血余炭、艾叶、地榆、棕榈的作用答原理是凝血作用。

11,老中医帮忙看看这2种配方的中药 一起服用有副作用吗可以一起服用

不要一起吃,暂停参芪五味子片
本病症的病因主要与体质因素、外邪侵袭及嗜好烟酒等有关,其病机可概括为: 火热 因怒气伤肝,郁久化热;或因平素嗜好吸烟,肺有痰热;或外邪犯肺化热;或饮酒过度,胃中积热,上熏于肺。热甚生火,灼伤肺络,而致出血。 痰湿 寒邪犯肺,积寒生湿,聚湿成痰,痰湿阻肺,痰出咳减,旧痰虽一时排出,但湿邪未除,新痰复生。痰浊恋肺,郁而化热,痰热内壅,化毒成脓,脓痰蓄肺,咯出不利,日久积少成多,故时有脓痰排出 阴虚 素体阴虚,或病程日久,热灼阴伤,以致肺燥津枯,燥热日益耗阴,其阴难复,肺失清肃,宣降失司,津液不布,而吐痰沫;阴虚火旺,灼伤肺络而出血。肺阴虚亦可涉及脾、肾诸脏,而使之亦现虚损证候。 专方治疗 (1)支扩成方 组成:参三七、蒲黄炭、甜杏仁、款冬花、川贝母、橘白、橘络、阿胶(烊)、党参各15克,海蛤粉、南天竺、百合、生白术、牡蛎各30克,糯米60克,白芨120克。 用法:将上药碾末,贝壳类如牡蛎等采用浸膏入药,制成散剂或片剂(每片含生药0.33克)。散剂每日15克,分2次服。片剂,咯血时,每次15片,每日3次;未咯血时10~15片,每日1~2次。1个月为一疗程。发病前或发病时均可服用。 (2)支扩系列片 组成:由4种片剂组成。 ①百合片:百合60克,白芨120克,蛤粉60克,百部30克; ②半夏片:生半夏75克(姜汁浸),百合60克,蛤粉60克,南天竹60克,百部60克,白芨135克; ③小蓟片:白芨90克,阿胶1z0克,蛤粉60克,蒲黄60克,参三七60克,用小蓟草90克取汁拌入; ④止血片:煅花蕊石90克,血余炭90克,人中白30克,蒲黄炭60克。 用法:将上药按处方比例共研细末,加适量赋型剂制成0.3克重的片剂。百合片适于一般支气管扩张症;半夏片适用于咳嗽剧烈、痰多腥臭者;小蓟片及止血片都适用于止血,前者疗效较佳,但价格较贵。后三种药片可据症配百舍片服用。每日服3次,每次5片。 (3)泻白化血汤 组成:桑白皮15~2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粳米5克,花蕊石15克,血余炭10克,三七3克(吞服)。 加减:发热咽痛去地骨皮9加桑叶、菊花、牛蒡子各10克;兼燥火加沙参、麦冬、天花粉备15克;痰热加鱼腥草15~30克,贝母10克,黄芩10克;咯血大发作加炙黄芪寸太子参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4)凉膈散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薄荷、淡竹叶各6克,连翘、栀子、黄芩各9克,蜂蜜18克(兑入)。 加减:咯血重加茜草根、白茅根、白芨;胸胀痛加枳壳、瓜蒌皮;痰多加橘红、半夏、胆南星、鱼腥草;阴虚去大黄、芒硝,加生地、沙参、麦冬、丹皮等。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后兑匀,分2次温服。 (5)加味补络补营汤 组成: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广三七粉3克(冲服),生赭石15克,乌梅15克,知母15克,鱼腥草30克。 用法:本方用于支气管扩张咯血,咯血100毫升以下者,每日1剂,分3次服;咯血100毫升以上者,每日2剂,分4次服。 (6)益气化瘀膏 组成:党参、麦冬、生地、百合、陈皮、诃子、海蛤壳各100克,半夏、茜草、丹参各60克,桃仁、五味子各30克,枸杞80克,煅花蕊石120克,川贝粉50克,三七粉25克,青黛30克,阿胶150克,竹沥60毫升,冰糖500克,蜂蜜500克。 用法:将前14味药加水煎2小时取头汁,然后再加水煎30分钟,取二汁,把头、二汁混合并浓缩至25oo毫升加入川贝粉、三七粉、青.黛、阿胶和竹沥,再煎30分钟,最后加冰糖和蜂蜜收膏约3000毫升。每次服用15~20毫升,每日3次。 (7)五白雾剂 组成:白芨30克,五倍子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至200毫升,煎煮至50毫升左右倾出,再加水100毫升煎煮,过滤后将两次滤液混合煎煮至20毫升,再过滤后,即倾人雾化吸人器之盛药杯内雾化吸人。

12,请问老中医支气管扩张服用什么中药

中医治疗    (1)风热犯肺,放里化热:咯血,咳嗽,胸闷,身热口渴,鼻燥咽干,或有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叶10克、杏仁10克、豆豉10克、生山栀10克、沙参15克、大贝母10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桔梗10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15克、炙杷叶10克。   中成药:止咳橘红丸。    (2)痰热蕴肺:咳嗽气急,咯痰色黄或脓痰,咯血,胸痛胸闷,心烦口干,面红目赤,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泻火止血。   方药:炙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桑折皮10克、地骨皮10克、黄芩10克、鱼腥草30克、丹皮10克、生山栀10克、仙鹤草15克、小蓟刃克、白茅根30克、大贝母10克、三七粉3克(冲服)。   中成药:二母宁嗽丸,云南白药。   (3)气阴两:面色胱白或颧红,气短乏力,干咳少痰,口干咽红,气短乏力,舌淡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方药:太子参15克、沙参15克、百合30克、玉竹15克、杏仁10克、百部10克、旱莲草10克、侧柏10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知母10克、川贝粉6克(冲服)。   中成药:养阴清肺膏。    (4)中医验方治疗   白及粉5克、参三七粉3克,阿胶10克(烊化)后冲服白及粉、三七粉。用于咯血者.
本病症的病因主要与体质因素、外邪侵袭及嗜好烟酒等有关,其病机可概括为: 火热 因怒气伤肝,郁久化热;或因平素嗜好吸烟,肺有痰热;或外邪犯肺化热;或饮酒过度,胃中积热,上熏于肺。热甚生火,灼伤肺络,而致出血。 痰湿 寒邪犯肺,积寒生湿,聚湿成痰,痰湿阻肺,痰出咳减,旧痰虽一时排出,但湿邪未除,新痰复生。痰浊恋肺,郁而化热,痰热内壅,化毒成脓,脓痰蓄肺,咯出不利,日久积少成多,故时有脓痰排出 阴虚 素体阴虚,或病程日久,热灼阴伤,以致肺燥津枯,燥热日益耗阴,其阴难复,肺失清肃,宣降失司,津液不布,而吐痰沫;阴虚火旺,灼伤肺络而出血。肺阴虚亦可涉及脾、肾诸脏,而使之亦现虚损证候。 专方治疗 (1)支扩成方 组成:参三七、蒲黄炭、甜杏仁、款冬花、川贝母、橘白、橘络、阿胶(烊)、党参各15克,海蛤粉、南天竺、百合、生白术、牡蛎各30克,糯米60克,白芨120克。 用法:将上药碾末,贝壳类如牡蛎等采用浸膏入药,制成散剂或片剂(每片含生药0.33克)。散剂每日15克,分2次服。片剂,咯血时,每次15片,每日3次;未咯血时10~15片,每日1~2次。1个月为一疗程。发病前或发病时均可服用。 (2)支扩系列片 组成:由4种片剂组成。 ①百合片:百合60克,白芨120克,蛤粉60克,百部30克; ②半夏片:生半夏75克(姜汁浸),百合60克,蛤粉60克,南天竹60克,百部60克,白芨135克; ③小蓟片:白芨90克,阿胶1Z0克,蛤粉60克,蒲黄60克,参三七60克,用小蓟草90克取汁拌入; ④止血片:煅花蕊石90克,血余炭90克,人中白30克,蒲黄炭60克。 用法:将上药按处方比例共研细末,加适量赋型剂制成0.3克重的片剂。百合片适于一般支气管扩张症;半夏片适用于咳嗽剧烈、痰多腥臭者;小蓟片及止血片都适用于止血,前者疗效较佳,但价格较贵。后三种药片可据症配百舍片服用。每日服3次,每次5片。 (3)泻白化血汤 组成:桑白皮15~2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粳米5克,花蕊石15克,血余炭10克,三七3克(吞服)。 加减:发热咽痛去地骨皮9加桑叶、菊花、牛蒡子各10克;兼燥火加沙参、麦冬、天花粉备15克;痰热加鱼腥草15~30克,贝母10克,黄芩10克;咯血大发作加炙黄芪寸太子参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4)凉膈散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薄荷、淡竹叶各6克,连翘、栀子、黄芩各9克,蜂蜜18克(兑入)。 加减:咯血重加茜草根、白茅根、白芨;胸胀痛加枳壳、瓜蒌皮;痰多加橘红、半夏、胆南星、鱼腥草;阴虚去大黄、芒硝,加生地、沙参、麦冬、丹皮等。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后兑匀,分2次温服。 (5)加味补络补营汤 组成: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广三七粉3克(冲服),生赭石15克,乌梅15克,知母15克,鱼腥草30克。 用法:本方用于支气管扩张咯血,咯血100毫升以下者,每日1剂,分3次服;咯血100毫升以上者,每日2剂,分4次服。 (6)益气化瘀膏 组成:党参、麦冬、生地、百合、陈皮、诃子、海蛤壳各100克,半夏、茜草、丹参各60克,桃仁、五味子各30克,枸杞80克,煅花蕊石120克,川贝粉50克,三七粉25克,青黛30克,阿胶150克,竹沥60毫升,冰糖500克,蜂蜜500克。 用法:将前14味药加水煎2小时取头汁,然后再加水煎30分钟,取二汁,把头、二汁混合并浓缩至25oo毫升加入川贝粉、三七粉、青.黛、阿胶和竹沥,再煎30分钟,最后加冰糖和蜂蜜收膏约3000毫升。每次服用15~20毫升,每日3次。 (7)五白雾剂 组成:白芨30克,五倍子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至200毫升,煎煮至50毫升左右倾出,再加水100毫升煎煮,过滤后将两次滤液混合煎煮至20毫升,再过滤后,即倾人雾化吸人器之盛药杯内雾化吸人。

13,血小板减少中医的药方

当归20 川穷10 熟地30 白芍10 大枣7枚黄芪25 党参10 鲜姜5片 日2剂15天一疗程.
中医对血小板减少的辩证论治   (1)肝肾阴虚型: 证候:紫癜呈暗红色,下肢多见。经期提前,量多色暗红,鼻、齿龈出血,便血,尿血,出血量大而猛,色暗红,可伴见手足心热,盗汗,口干、便干,舌红蜂少苔或光苔,脉细数 或弦细数,因常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等激素合并症,故可伴见肝肾阴虚阳亢表现,如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腿软、梦遗、急躁、多梦等。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味。 加减法:出血严重者可酌加白茅根20g、藕节20g、鹤草30g、土大黄15g,肝肾阴虚阳亢盛者去补骨脂加煅龙牡30g(先煎)、川芎10g、龟板20g(先煎)。   (2)气血两虚型: 主证:起病徐缓,紫癜色淡红而稀疏,时隐时现,月经后延,龈衄多见,出血量少,色浅而渗血不止,伴见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摄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加味。 加减法:月经淋漓不止者可加山萸肉10~20g,五味子10g,以养肝收涩止血,龈衄者可加五倍子10g配藕节20~30g,能收涩止血不留瘀,肌衄者可加仙鹤草30g、紫草10g以补虚止血。  (3)血热妄行型: 主证:起病急骤,出血量大而猛,紫癜色鲜红而密集,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有力。无气、血、阴、阳虚损见症,常可伴见畏寒、发热、咽痛等外感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  加减:鼻衄者加黄芩10g、牛膝6~10g、丹皮10~20g清肺热以引火下行,齿衄者加生石膏先煎20~30g、黄连6~10g以清胃热以止血;便血加槐角10~15g、地榆10g清热利湿止血,尿血加大小蓟10~20g、藕节30g以清热利尿,凉血止血。  (4)脾肾阳虚型: 主证:临床表现在气血两虚型基础上伴见畏寒怕冷,面色晄白,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迟,还可见腹胀、便溏、浮肿、腰酸等脾肾阳虚表现。 治法:温补脾肾,填精补血。 方药:右归丸加味。 加减:若血崩有寒者加艾叶10g、炮姜10g、血余炭10g、五味子10g以温中止血;伴面色晄白、头晕、乏力者可加炙黄芪10~20g、党参10~20g以加强补气健脾之力;便黑可加伏龙肝30~60g、白芨粉3g分冲以收涩止血。     (5)阴阳两虚型: 主证:病势较急,出血部位广泛而严重,既可见畏寒、便溏,可见五心烦热盗汗、多表现为上热下寒,阳虚阴虚症状杂见。均为久治不愈患者。    治则:宁络止血,固脱收涩,塞流先治其标,止血后再澄源与复旧。 方剂:塞流可用十灰散加味,澄源复旧可用知柏地黄汤合十全大补汤加味。 加减:大失血出现休克表现时,急用参附汤回阳固脱;崩漏不止可加乌贼骨10~30g、艾叶炭10g收涩止血,便血不止可加伏龙肝25~30g、白芨粉3~6g、三七粉3g、生大黄粉3g、 化瘀止血;咳血不止可加代赭石(先煎)20g引血下行;龈衄不止者可用五倍子10~20g、炙甘草10g,煎水200ml频繁漱口。  血小板减少的食疗 应供给高蛋白饮食,饮食中宜多选用牛奶、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食品。 中医认为血热则妄行,出血属热者,宜选用性偏寒凉食物。蔬菜水果中性凉者,多对止血有利,可住饮食配餐中应用,尤其是荸荠、莲藕、荠菜、黑木耳、梨、鲜枣等更佳。 紫癜病人同时伴有贫血,则宜在饮食中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猪肚、禽类肫、瘦肉、蛋黄。蔬菜中含铁量较高的马兰头、油菜、荠菜、芹菜、大头菜、黄花菜、苋菜、菠菜、番茄等食物可经常食用。面筋、麦麸、银耳、蘑菇、香菇等也可在烹饪菜肴中应用。 血小板减少患者在出血少而渐停时,则食疗中宜以健脾、益气、摄血为原则,此时选择药食妙品红枣、花生(带农)配制成药膳、菜肴,也可以每日适量嚼食。无花果、葡萄干,也可经常食用。 属久病气虚、神疲乏力者,食疗中还常可用黄芪、红枣、山药、花生米、枸杞子、桂圆肉、党参、藕节、旱莲草、仙鹤草、羊骨、花生衣、黑豆、猪肤、扁豆、核桃仁等药食佳品煲粥、煨汤或煎汁食服,对老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尤为适宜。 患病期间,忌食容易引起过敏及有碍血小板的可疑食物;忌油腻、忌烟;对于酒糟类食品要尽量少吃或不吃。
血小板减少症中药方中药处方(一) 【辨证】风火热毒,伤其血络,营血瘀滞,淫于腠。 【治法】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方名】犀角地黄汤加味。 【组成】犀角3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白薇10克,紫草10克,知母10克,沙参10克,生槐花30克,大青叶10克,板蓝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谭家兴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脾阴虚,血燥,阴虚生内热,热伤络脉则血外溢。 【治法】养阴益脾,润燥,佐以清热,化斑。 【方名】加味脾阴煎。 【组成】生地10克,生白芍30克,旱莲草15克,山药20克,莲米15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黄连6克,淡竹叶10克,五味子10克,枣皮10克,大枣10个,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袁尊山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血瘀于肌腠。 【治法】活血化瘀,佐以补脾滋肾。 【方名】加减紫癜方。 【组成】鸡血藤15克,丹皮15克,茜草15克,当归15克,大枣10克,茅根15克,旱莲草20克,三七粉5克(冲服),仙鹤草20克,山栀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孙伟正方
你好!获悉病情,理解你的心情,表示关注。由于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多种原因如itp、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有一部分患儿疾病早期表现为单纯血小板的减少,尤其是一些“itp”用激素治疗血小板恢复不明显的患儿更应引起注意。我曾遇到过多例这样的病人,后来诊断为aa、mds。建议根据病情做一些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然后再根据病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若itp诊断明确可配合下中医中药进行治疗试试,效果也不错,但需据病情辩证论治。预祝孩子身体早日恢复健康!建议:点击此处参考我的文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治疗》《柴莲生血颗粒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的临床观察》 廊坊市中医院-血液科-徐文江副主任医师
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私藏方,柴莲凉血汤,滋阴疏肝清热凉血
为您推荐
Copyright© 2005-2022   www.sanqitong.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2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注明来源) 网址:www.sanqit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