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三七粉什么时间吃最好一天吃几次合适不可过量,用于日常保健,每天3-5克三七粉,用温水分2次送服;10岁一下儿童不宜长期服用三七粉,三七粉有提高
统计显示,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尽量降低慢性病的发生几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国家卫计委在第五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上,提出了「三减加三健」的生活方式,现在来看看这三减三健都是什么?
三减
减盐、减油、减糖
1. 减盐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吃盐太多,会升高血压,而高血压会增加中风、心脏病的发生几率。高盐饮食也会增加胃病、骨质疏松、肾病等的患病风险。
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摄入的盐不要超过 6 克。
建议:
做饭的时候使用限盐勺,帮助控制盐的摄入量,也要少放酱油、鸡精、豆豉等调味品。
除此之外,也要少吃零食,尤其是薯片、锅巴等,甜点、饮料中的钠含量也不低,少吃为妙。
2. 减油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油脂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还会增加高脂血症、心脏病、糖尿病等的患病风险。
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天的烹调油摄入量不应超过 30 克。
建议:
使用限油壶,油壶上的刻度可以帮你控制油的使用量。做饭时多用蒸煮焖炖,少用煎或者炸的方式处理食材。平时也要少吃炸鸡腿、炸薯条、油条等高油食物。
3. 减糖
吃糖过多会导致蛀牙、肥胖,还会加速皮肤老化,增加糖尿病、痛风、心脏病、肾结石,甚至多种癌症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吃的游离糖不要超过 50 克。
建议:
少喝或者不喝含糖饮料,尤其是可乐和果汁。各种小甜点不仅热量高,含糖量也不低,虽然个头小,但禁不住多吃啊!
三健
健康的口腔、体重和骨骼
1. 口腔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老年人口腔健康的标准是「80 20」, 即 80 岁前能保留 20 颗健康的牙齿。牙齿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密切,延长牙齿寿命可以提高健康质量。
坚持早晚刷牙,每次刷牙应至少 2 分钟,吃完东西记得漱口。
使用牙线清理牙缝,定期去洗牙。
牙齿出现任何问题,像牙龈出血、牙痛等,都要尽早就医。
2. 体重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大家可以根据这个身高体重指数来判断自己到底是胖还是瘦。
BMI = 体重(公斤)/ [身高(米)的平方]
小于 18.5 为体重过低;
18.5~23.9 为体重正常;
24~27.9 为超重;
28 以上为肥胖。
(1)太胖的朋友要减重:控制饮食
注意控制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做到少油少盐少糖,具体怎么做,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太瘦的朋友要增重:补充营养
牛奶和奶制品,肉类以及蛋类食物中,都含有优质蛋白质。建议每天吃够一到二两的肉,再喝一杯奶。
但是无论胖瘦都必须要运动。膳食指南建议,每周至少进行 5 天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快走、跑步等),累计 150 分钟以上。
3. 骨骼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密度会降低,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和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骨量流失最快,骨头会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
(1)中国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应摄入 800 毫克钙。
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牛奶和奶制品是补钙的最佳选择,绿叶菜也不错。
(2)适量的运动,给骨骼良性的刺激,能帮助避免骨质疏松。
健步走、慢跑、打太极拳、广场舞都是很不错的运动方式。
这三减和三健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也不难,但难的是坚持,不要今天看完觉得很有触动,所以做饭的时候少放了一勺盐,晚上也特意下楼去跑步,结果第二天就忘了,依旧是爱吃重口味的饭菜,吃完就躺在上发上看电视,一天也难得走几步路。
为了解决坚持不下去的这个难题,不妨把文章 分享 给家人和朋友,一起制定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过程中大家互相监督,不仅能避免偷懒,也更有动力。
为了健康的身体,带领着身边的人一起做好这三减和三健吧!
责任编辑:余倩
题图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商业及广告合作请联系:doctor@dxy.com
投稿及转载请联系:health@dxy.cn
?从左至右依次为:杨大俊、张琤、陆勇、鲁白、朱恒鹏、顾晋、菠萝(李治中)。
整理 | 李可
责编 | 程莉
● ● ●
2018年7月29日,《知识分子》主办了首届“知识论坛”,本届论坛主题为“与‘药神’共话:何时老百姓能吃得起救命药?”,论坛由清华大学教授、《知识分子》主编鲁白主持,亚盛医药创始人、董事长杨大俊,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TiPLab IP Strategy联合创始人、生物医药领域执行合伙人张琤,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创始人李治中,慢粒白血病患者 《我不是药神》主角原型陆勇进行了深度讨论。本文摘取讨论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分享给读者朋友。
?“知识论坛”之“何时老百姓能吃得上救命药”,讨论环节上半场
中国原研药为何落后?
朱恒鹏
中国是原料生产大国,国外生产的这些药,很多原料是从中国进口的。但中国药品研发整体比较弱,有一点很关键,一般创新产品先占领本国市场,然后再去占领海外市场,很少有一个国家的产品在本国卖得不好却能在外国市场卖得很好。但中国国产药要占领本土市场是很难的,从市场环境上看这对我们创新不利。
杨大俊
从整个生态系统来讲,中国现在的创新技术跟国外距离越来越小。中国的科研机构包括清华、北大实验室的研发能力,每年发的文章或专利申请量,越来越接近美国。但是为什么并没有最后的产出呢?因为生物医药产品不是今天做一个研究或者设计一个软件,明天就可以上市场。医药产品的研发周期很长,平均要15-20年。同时我们的大学,缺乏美国大学科学、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的技术转移机制,造成研究成果技术转移和转化研究的滞后。
这里还有一个监管的问题。在中国,就整个注册法规对创新药的影响来说,至少从时间成本上来看,这个过程可能占一半甚至更多。如果监管上不提高、不改善,我们还会继续落后,一定要意识到整个监管系统、研发系统、医保系统的重要性,这些系统也必须跟时间赛跑。我们做原创的时间周期很长、风险很大,最近也有引进国外临床阶段或者是批准上市的药物。不一定非要等专利过期,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方式把临床做到一期、二期的药引进,这样中国研发可以跟国外同步,这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国也需要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生产合格的仿制药并不容易
鲁白
原创药专利过期以后,可以做成化学分子式一模一样的药,即仿制药。药物成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药的有效成分,还有一部分叫制剂,帮助药物消化传输到靶点。如果一个药吃进肠道,不消化马上排泄掉,尽管里面分子式一模一样,这个药是没用的;如果消化吸收了,但它在血液里面存在时间非常短,几分钟没了,药也是没用的;如果药能够消化吸收,在血液也有足够的强度,但到了靶点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分解掉了没有起到作用,这种药物同样是无效的。
李治中
完全合规的仿制药理论上要求生物等效性,其疗效、安全性、甚至是在体内的药物代谢都需要和原研药相同。但是在中国,很多的仿制药,质量上都没有达到美国仿制药的要求。很多仿制药的形状、剂量和原研药都不一样,因为仿制药对工艺有非常高的要求,某种角度上来说做仿制药并不比做原研药容易,做到完全一致很难。
朱恒鹏
关于仿制药,在中国,有的药企是可以达到仿制药的技术的,但是很多企业不愿意生产高质量的药,因为高质量并不代表高利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知识论坛”之“何时老百姓能吃得上救命药”,讨论环节下半场
专利保护创新还是抑制创新?
朱恒鹏
专利是保护创新还是抑制创新是存在争议的。印度靠强仿,但强仿是不尊重知识产权的,如果像印度那样强仿,对中国来说,是对创新的抑制还是发展?加拿大没有医药企业,不搞创新,没有研发成本,药品生产成本是很低,可以以1/3在美国的价格买到同一个美国药品。大家可能感觉加拿大的医保很到位,但是站在美国的角度,为什么美国议会禁止医保和药企谈判?所以,对中国来说,学印度学加拿大还是学美国?要不要研发?要不要做创新大国?如果中国不做医药创新,那是不是也可以不做软件创新、芯片创新?答案很难给出。
患者跟药企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
陆勇
我是慢粒白血病患者,2008年生病以后我吃了两年诺华的格列卫。我们家以前是中产阶级,医药费加上治疗费、配对费用,每年需要35万。35万在2004年的无锡是什么概念?差不多买一套房子,我两年吃掉了70万(两套房子),压力很大。我的父亲2005年时退休还不到一年,就是为了帮我多挣点药钱,出差路上车祸去世了,到现在我父亲去世一直是我心头的痛,如果我没有生病我父亲可能还健康地活着,享受晚年生活。
我从患者角度看专利药的问题,我认为要尊重专利也要尊重生命。如果不尊重专利,医药公司会没有太多兴趣进行研发,对后面的患者也是不公平的。但是专利药讲究商业回报,怎么解决药价昂贵跟患者求生之间的问题?怎么调和患者和药企之间的矛盾?患者跟专业药企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专业药企需要高额回报,患者需要吃得上自己承担得起的救命药。
我认为,有几种解决办法,首先是专利药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像印度一样由政府实行强仿,也就是强制许可。2001年的《多哈宣言》(《TRIPS与公共健康多哈宣言》)里规定只要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都是有这个权利的,这也是对知识产权的一个补充。
第二,加强仿制药的生产和管理也是一个解决办法。国内医保仿制药上市后,价格下来,解决了药的问题。比如格列卫2.4万,仿制之后是价格是4000元,进入医保后1000多元就可以拿到了。
第三,患者可以海外自购,只要是患者自己用的合理数量的购买都是合法的。2014年12月份也出了司法解释,朋友或亲属帮买也是可以的,但有一定数量限制。
第四,政府还是需要把更多种药物列入医保范围之内,这样更多患者能吃得起药。
第五,除了国家的基本医疗保险之外,商业保险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特别是重疾保险,如果生病,一次性赔付很多钱。我2001年时买了2000元的重疾保险,最后生病赔付6.8万,当时只能买三盒格列卫。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想多买点保险,这也是一个解决的办法。
第六,社会公益。比如《我不是药神》片方给了我两百万,我把它成立一个公益基金,可以帮助更多的患者。
政府医保支出分配需要改革
杨大俊
首先中国财政的医保支出实际很大,约2万亿,对政府来说是很大的成本,但为什么没有用到刀刃上面?原因有政策落后、时间落后,还有分配问题。2万亿里面,比如像一般的生理盐水、葡萄糖和otc类药物(over the counter drugs), 也就是非常安全,不需要医生处方,又非常常用的药,比如说阿司匹林这类药在美国是医生绝对不会开,医保也不会保的药,老百姓都自己到药店里面去买,但这些都在我们的医保里面。所以,实际上这2万亿没有好好地花,大部分用在了普通的药里面。医保是基本的保障,葡萄糖也好,日常用的低价普药也好,是不是应该放入医保是值得讨论的。我们的医保用药目录调整周期较长,结果把10元、100元的普通药放到医保里,反而2万、3万救命的药进不了医保,这是需要改革的地方。
政府的支出只是补充,真正解决所有人使用创新药要靠商业医保。我从保险公司了解到,中国人买财产保险很积极,此外,由于政府强制要求车辆保险,中国的商业保险大部分是车保。但要民众选商业健康保险,第一,没有强制,第二,没有鼓励,第三,大部分人觉得自己不会得病,但是等他真正得病需要保险时为时已晚。
朱恒鹏
纳入医保的肿瘤药真正受益的是中产阶级,因为穷人还是买不起。事实上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如果需要,就算这个药不纳入医保,他们也会花钱买。所以现在是给中产阶级省钱,但是夺去的是低收入阶层救命的钱。针对这个问题,医保政策是可以差异化的,政府可以面向穷人医疗救助,针对穷人的医保甚至可以全部报销。而中产阶级则可以靠社会医保,商保可以满足差异化需求,这是差别对待的转换版。
高价进口药进医保是否必要?
顾晋
很多民众对进口药有一个误区,认为没有某种药的话病人就不能活下去。由于职业原因,我会接触到很多进口的分子靶向药物,但是我们发现很多新进口的药物的效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有些进口的分子靶向药物进入到医保之后确实能救很多人,但医保也是有限的。最近有一些医生提出来,是不是所有的靶向或进口的专利药物都应该进入医保?首先,医保本身承担压力过大;其次,医保中高额的药物占比例太大,反而会影响百姓用药的公平。再打个比方,对于我们这个专业的医生来说,可能会遇到某种新药,它有一个令人鼓舞的临床实验结果,可以延长患者三个月的生命。但是三个月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那么花去一生的积蓄维持这三个月到底值不值?作为医生我建议,民众对某些药物,比如只能延长很短时间的药物,应该理性选择。对于不可替代的救命药,希望政府在这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让这些病人能够从中获益。
能不能通过政府采购定价政策解决问题?
陆勇
当时我吃格列卫,一个月2.4万,格列卫在美国价格2100美金,韩国9000多元,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最贵的。国家能不能做一些工作,去解决定价的问题。
顾晋
国家八部委联合在跟外企谈判,谈判目的之一就是降价。
朱恒鹏
如果政府和药企谈判的话,首先要考虑它纳不纳入医保。即便三万元钱的药谈到六千,砍价率已经很高,但纳入医保还是会占很大份额,因此很多医生会反对这些药纳入医保。当然站在病人的角度,肯定会有人希望这个药加入医保。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在支出总价不变的情况下,怎么去权衡采购的种类。此外,砍价还要考虑如何保护创新的问题。
鲁白
不能简单交给政府,也不能简单交给老百姓,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这个事情当中来,议政、提建议,每个老百姓,医院也好、病人也好,从我做起,从现在就做起。
往期精彩回顾:
经济学家谈“救命药”:又要药好、又要价廉,可能吗?
菠萝:中国患者浪费很多钱
制版编辑 | 黄玉莹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知识分子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