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当前位置:首页/文山三七> 三物厚朴 三七汤,五指毛桃 能和田七一起煲汤吗

三物厚朴 三七汤,五指毛桃 能和田七一起煲汤吗

五指毛桃能和田七一起煲汤吗我也不确定,还是看看专业人士怎么说。田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味道微苦.性温五指毛桃健脾化湿,行气化痰,舒筋活络,味甘,微温从药理上来说,基本不冲突,但是,如果放在一起做汤,味道不好,建议不一起做.

1,五指毛桃 能和田七一起煲汤吗

我也不确定,还是看看专业人士怎么说。
田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味道微苦.性温 五指毛桃健脾化湿,行气化痰,舒筋活络,味甘,微温 从药理上来说,基本不冲突,但是,如果放在一起做汤,味道不好,建议不一起做.

三物厚朴 三七汤

2,三头六臂为何物天神下凡两边出是指什么生肖

谜底:猴子。   齐天大圣   qí tiān dà shèng   【解释】指神通广大的人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0卷:逗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弥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地   【结构】偏正式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神通广大的人   【例句】沈从文《摘橘子》:逗当年齐天大圣也受不了,你受得了看地

三物厚朴 三七汤

3,什么原因引起痰气凝滞

痰气凝滞主要是肝郁引起的,所谓痰气凝滞就是感觉嗓子里老有东西堵在那里,咽不下去,其实检查什么也没有,中医讲就是痰气交阻在那里了 治疗梅核气的经典名方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 〖方源〗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组成〗 半夏一升(12g) 厚朴三两(9g) 茯苓四两(12g) 生姜五两(15g) 苏叶二两(6g) 〖用法〗 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方歌〗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主治〗 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功用〗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这是粘贴的,关于起源和用量,很管用的。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有疑问,请继续“追问”! ~答题不易,互相理解,您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感谢您!
搜一下:什么原因引起痰气凝滞

三物厚朴 三七汤

4,田七汤能晚上喝吗

炖鸡或炖排骨,有益气养血、治疗崩漏、产后虚弱、自汗、盗汗、有滋阳强壮作用。也治疗老年人的头风痛、腰肌酸软无力等症。   方法:三七主根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左右,将其敲碎成蚕豆大小,用纱布包好,20克左右、加鸡肉或排骨(500克)、盐少许用文火炖1~2小时即可食用。
三七粉百,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三七粉为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经过加工后所得的粉末状物质。三七粉既善于度止血,又能祛瘀,活血消肿,止痛力强内。具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的特点,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使用容,单服或者外用均有良效。
从中医的角度考知虑,田七又叫作三七,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道,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肿痛。微量的田七专具有活血的作用,可以少量的当做作料放在食物中属,但是对于儿童来说是不建议使用的。
田七,全世界仅我国广西、云南等省区部分县种植。含有谷甾醇、胡萝卜甙、淀粉、蛋白质、油脂等营养成分,生用有止血强心、强身健体、抗血栓等功能,熟用有活血、补血、强壮补虚之功效,是一种名贵药材。 1.止血补血 田七具有止血、活血化瘀;促进血液细胞新陈代谢,平衡调节血液细胞。 2.活血化瘀 田七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长期服用可软化血管,对促进血液健康有很好的效果,能够预防多种心脑血疾病。同时由于其很好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的效果,田七也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1343132是治瘀血诸证之佳品,为伤科之要药。 3.抗血栓 三七具有活血散瘀功效,能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三七抗血栓形成作用环节包括了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4.保肝护肝 温开水送服适量田七粉、田七片或田七胶囊,能保护人体肝脏。 5.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田七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双向调节血糖、降低血脂、胆固醇、抑制动脉硬化,预防和治疗心脑组织缺血、缺氧症。 6.增强免疫力 田七具有免疫调节剂的作用,能使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恢复到正常,但不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 7.强身健体 田七能够促进蛋白质、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双向调节中枢神经,提高脑力,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

5,胸闷胀气怎么回事

胀满首先要看其是虚是实,大凡是气机突然阻滞,可用七气汤来疏通 七气汤,又名四七汤,有理气化痰散结之效。主治七情郁结,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状如棉絮,或如梅核,吐不出来,吞咽不下,或中脘胀满,上气喘急,呕逆恶心。 半夏,厚朴,茯苓各9克,紫苏叶6克,加生姜3片,水2杯,煎成大半碗服。 腹部胀满,大便闭结而疼痛的,用厚朴三物汤来去除腹内的积滞。 三物汤,有行气导滞之功,主治心腹实痛,大便闭结。 厚朴12克,大黄6克,枳实3克,水2杯,煎成大半碗服。 肚腹胀满二因痛不敢按着的,要用厚朴七物汤来解表实邪。 上一个方,加上桂枝,甘草各4点5克,生姜7点5克,水2杯,煎成大半碗服。
你好,根据您的描述的情况胸闷胀气打嗝后就好一些.精神紧张激动或吃东西时特别严重.考虑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能,与精神因素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胸闷是一种主观感觉,即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轻者若无其事,重者则觉得难受,似乎被石头压住胸膛,甚至发生呼吸困难。它可能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性表现,也可能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早症状之一。不同年龄的人胸闷,其病因不一样,治疗不一样,后果也不一样。 一、功能性胸闷(即无器质性病变的胸闷):在门窗密闭、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逗留较长时间,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与别人发生口角、争执,或处于气压偏低的气候中,往往会产生胸闷、疲劳的感觉。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开窗通风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思想放松、调节情绪,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像这一类的胸闷可以说是功能性的胸闷,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 二、病理性胸闷(即有器质性病变的胸闷):胸闷不仅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由于身体内某些器官发生疾病而引起的,即病理性的胸闷。如: 1.呼吸道受阻:气管支气管内长肿瘤、气管狭窄,气管受外压(甲状腺肿大、纵隔内长肿瘤); 2.肺部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肺不张、肺梗塞、气胸; 3.心脏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脏肿瘤; 4.膈肌病变:膈肌膨升症、膈肌麻痹症; 5.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病理性胸闷可以突然发生,也可以缓慢发生。突然发生的多数是由于急性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急性哮喘、急性气管内异物心脏病急性发作、急性肺梗塞等。缓慢性的胸闷则是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加重。儿童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纵隔肿瘤;青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自发性气胸、纵隔肿瘤、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肺气肿、冠心病等。 总之,对于胸闷必须引起重视,以免延误必要的治疗。你应该到医院去进行胸部透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等检查以及肺功能测定,以便临床医师进一步确诊。 望采纳
门诊经常有病人咨询,感觉胸闷、气短,其实导致胸闷、压气的原因比较多,最常见的是由于心脏和肺部的疾病造成的。在循环系统疾病中,最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各种心脏瓣膜疾病,在呼吸系统常见于支气管肺癌、气道狭窄、气管受外压、肺部感染等。现代人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目前还有很多焦虑、抑郁的病人也感觉胸闷压气。所以对于胸闷、气短的病人,首先要明确病因,然后对症治疗。

6,厚朴是什么药材

中药材
厚朴是木兰科落叶乔木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皮、根皮及枝皮。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应用:1、用于湿阻、食积、气滞而致脾胃不和,脘腹胀满。 2、用于咳嗽气喘痰多者。
品名: 厚朴 别名: 厚皮、重皮、赤朴、烈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芦山厚朴的树皮或根皮。 概述: 厚朴为燥湿化痰、下气除满的常用中药材。在中医临床上广泛应用,除加工饮片外,还是多种中成药的原料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var.biloba Rehd.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我国厚朴应用历史悠久,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记有:"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的作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厚朴有"朴树肤白肉紫,叶如槲叶。五六月开细花,结实如冬青,子生青熟赤,有核。七八月采之,味甘美"。在产地方面,宋苏颂谓:"今洛阳、陕西、江淮、湖南、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而以梓州、龙州者为上。"的记载。在炮制方面,《日华子本草》记载有沿用至今的"去粗皮,姜汁炙或浸炒用"等炮制方法。 产地分布: 厚朴主要分布于湖北西部、四川南部、陕西南部及甘肃南部;凹叶厚朴主要分布于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南、广西及广东北部。厚朴、 凹叶厚朴多有交叉分布,均有大面积人工栽培。 目前厚朴商品主要为栽培品,主要分布于: 四川:都江堰、彭县、北川、雅安、邛崃、大邑 重庆:万源、江津 湖北:恩施、鹤峰、宣思、巴东、长阳、神农架、咸丰、来凤、兴山、姊归 福建:浦城、福安、尤溪、政和、沙县、松溪、崇安、大田、建瓯 浙江:龙泉、景宁、云和、遂昌、缙云 湖南:安化、资兴、东安、慈利、桃源 广西:贺县、资源、龙胜、兴安、仓州、富川
厚朴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1、脾胃虚损。用厚朴(去皮,切片)、生姜(连皮,切片)二斤,在水五升中同煮干,去姜,焙朴,再以干姜四两、甘草二两,同厚朴一起,在水五升中煮干,去甘草,焙闰、朴为末加枣肉、生姜同煮熟,去姜,把枣内、药末捣匀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方中再加熟附子亦可。此方名“厚朴煎丸”。   2、痰呕逆。饮食不下。用厚朴一两、姜汁炙黄,研为末,每服二匙,米汤调下。   3、腹前胀满。用厚朴(制)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枣十枚,大枳实五枚,桂二两,生姜五两,加水一培,煎成四升,温服八合。一天服三次,呕吐者再加半夏五合。此名“厚朴七物汤”。   4、气胀心闷,饮食不下,久患不愈。用厚朴以姜汁炙焦后研为末。每服二匙,陈米汤调下,一天服三次。   5、反胃、下泻。治方同上。   6、霍乱腹痛。用厚朴(炙)四两、桂心二两、枳实五枚、生姜二两,加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次服下。此方名“厚朴汤”。   7、久痢。用厚朴三两、黄连三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空心细细服下。   8、大肠干结。用厚朴(生研)、猪脏(煮熟捣烂)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水送下。   9、尿浑浊。用厚朴(姜汁炙)一两、白茯苓一钱,加水、酒各一碗,煎成一碗,温服。   10、月经不通。有厚朴三两(炙过,切细),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分二次空心服下。三、四剂之后,即见特效。方中如桃仁、红花亦可。

7,行气散结的食物

粗粮,黑豆,黄豆,核桃,木耳,蘑菇,蔬菜,水果等等。
如海带、海参、发菜等食物,而这些食物均被现代医学证明具有抗癌作用 软坚散结、抗肝癌作用的食物,如赤豆、薏米、大枣、裙带菜、海蒿子、海带、毛蚶、海鳗、海龟、泥鳅等。
具有行气散结作用的食物:可以常吃海带、桔子、桔饼、牡蛎等,避免食用生冷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饮食要清淡,忌食辛辣食物以及保健饮品。。。
具有行气散结作用的食物:可以常吃海带、桔子、桔饼、牡蛎等,避免食用生冷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如海带、海参、发菜等食物,而这些食物均被现代医学证明具有抗癌作用 软坚散结、抗肝癌作用的食物,如赤豆、薏米、大枣、裙带菜、海蒿子、海带、毛蚶、海鳗、海龟、泥鳅等。 饮食要清淡,忌食辛辣食物以及保健饮品。。。
行气消肿散结 薤白三七鸡肉汤 鸡肉(连骨)500克,薤白60克,陈皮6克,三七12克,生姜、红枣、米酒适量。 功效 行气消肿,通阳散结。痰(湿)瘀凝滞胸痹症,症见胸部隐痛或胁肋不适,喉中有痰(痰白),倦怠乏力等。亦可用于冠心病、高脂血压、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胸部撞伤等属于痰(湿)瘀凝滞胸部见有上症者。 做法 (1)三七洗净,打碎成小粒状,鸡肉洗净,切块;陈皮水浸洗净;薤白除去根须,洗净,生姜,红枣(去核)洗净。 (2)把三七、鸡肉、陈皮、生姜、红枣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放入薤白再煮沸片刻,调味,放入米酒搅匀。 说明 本汤实为《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化裁而成。荡中薤白为百合科草本植物小根蒜和薤的地下鳞茎,广东人称之为晶(上加草花头)头,其含有大蒜氨酸、甲基大蒜氨酸、大蒜糖等,性味辛酸苦温,功能下气导滞、通阳散结,并能健胃消食,是胸痹症较为理想的保健食品。陈皮辛行温通、芳香醒胃,既能燥湿化痰,又能健脾和胃,配伍薤白则可曾强祛湿消滞之力。三七性味甘微苦微湿,《本草纲目拾遣》曾云:”人参补气血第一,三七补气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本品既能补血生血,又能活血止痛,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有较高的价值。米酒行周身之气血,故亦用之以加强薤白行通阳之力。合而为汤,使胸中阳气宜通,痰(湿)瘀消散,气机舒畅,则胸痹诸症自除。 散结行气解郁 琼枝佛手蚌肉汤 做法 (1)蚌肉、琼枝先用清水浸泡,洗净;佛手、陈皮洗净。 (2)把全部材料放火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 沸后,文火煲2小时,调味供用 半夏厚朴汤 〖方源〗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组成〗 半夏一升(12g) 厚朴三两(9g) 茯苓四两(12g) 生姜五两(15g) 苏叶二两(6g) 〖用法〗 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方歌〗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主治〗 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功用〗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运用〗 1.本方主治梅核气。以咽如物阻,吞吐不得,苔白腻,脉弦滑为证治要点。 2.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等以增强其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可酌加川楝子、元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可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3.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均可用之。 〖注意事项〗津伤较重或阴虚者不宜使用。如见有咽干颧红,舌红少苔,阴伤津少者,虽有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方解】本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温人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的梅核气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4.使用注意 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8,五积散有什么功效

五积散 【来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苍术 桔梗各600克 枳壳 陈皮各180克 芍药 白芷 川芎 川归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汤泡)各90克 厚朴 干姜各120克 麻黄(去根、节)180克 【用法】上除枳壳、桂两件外,余细锉,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每服9克,水150毫升,姜3片,煎至75毫升,热服。 【功用】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 五积散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白芷9g 川芎9g 甘草9g 茯苓9g 当归9g 肉桂9g 白芍9g 半夏9g 陈皮18g 枳壳18g 麻黄18g 苍术72g 干姜 12g桔梗36g 厚朴12g 【组成】五积麻芷桂姜苍朴,二陈四物去地枳桔。 【趣记】无极马知桂姜藏魄,二陈四物去地只急。 【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主治】 1.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 2.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寒者。 【制方原理】 1. 病机: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阳不运,以致寒、湿、气、血、痰积结于体内。 2. 症状分析: (1)外感风寒——身热无汗,头身疼痛,项背拘急。 (2)内伤生冷,脾胃阳虚—— A. 寒凝气滞→胸满腹痛 B. 食积内停→恶食 C. 痰湿阻胃→呕吐 D. 气滞血瘀→月经不调 【方解】因寒积于中则运化失常而生湿,湿聚则生痰,湿痰导致气滞血瘀。故治疗本证,应采用发汗解表、温中散寒为主,佐以理气活血化痰、燥湿健脾之法。待到寒邪去除,痰消湿化,脾阳复振,气血调和之时,本证即痊愈。本方中麻黄、白芷发汗解表;苍术、川朴、陈皮、炙甘草燥湿健脾;干姜、肉桂温里祛寒;法夏、云苓燥湿化痰;枳实、桔梗开胸行气;当归、川芎、白芍活血止痛。 【方论】方中麻黄、白芷发散表寒;干姜、肉桂温散里寒;苍术、厚朴健脾燥湿,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养血和血;桔梗、枳壳升降气机;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之功。是治疗寒、湿、气、血、痰五积的主方,故名"五积散"。 3.治法: 解表+温里+散寒+燥湿+化痰+行气+活血化瘀 君药—— 麻黄、白芷: 辛温发汗解表,散外寒。 臣药—— 干姜、肉桂: 辛热温里,以祛内寒。 佐药—— (1)平胃散(苍术、厚朴):燥湿健脾。 (2)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行气燥湿化痰,以消痰积。 (3)四物汤去熟地 (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以化血积。 (4)桔梗、枳壳:一升一降,理气宽胸,善行气积。 使药——炙甘草: 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 寒热无汗,胸腹胀满,苔白腻,脉沉迟。 2.临证加减: (1)胃痛,呕吐清水——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2)饮食停滞——山楂、神曲,消食导滞。 3. 现代运用: 坐骨神经痛、腰痛、喘咳、胃痛、痛经等证属寒邪为患者。 4. 注意事项: (1)素体阴虚忌用——应该用麦门冬汤。 (2)湿热者忌用——应该用二妙散。 五积散的临床应用 五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干姜、枳壳、桔梗、白芷等15味药物组成。再加姜、葱,似乎较庞杂,但中药复方方剂的疗效,不能孤立地从个别药物看药效,而应当看合理配伍后而产生综合协同的药理作用。 如本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消食积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的桂技汤;又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汤去熟地黄,具行血调经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桂、干姜、白芍、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 综现全方,结构严谨,实为以上诸名方综合的复方。依诸方之功用,本方不仅主治寒、食、气、血、痰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
五积散别名 催生汤、异功五积散、熟料五积散、百病无忧散、调中健胃汤 处方来源 《理伤续断方》。 药物组成 苍术20两,桔梗20两,枳壳6两,陈皮6两,芍药3两,白企3两,川芎3两,川归3两,甘草3两,肉桂3两,茯苓3两,半夏(汤泡)3两,厚朴4两,干姜4两,麻黄(去根节)6两。 加减 功效 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调经。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助气催产。解表温中,消痞调经。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痛,肩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脚气痹痛,疮疡痈疽,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湿者。阴经伤寒,脾胃不和。太阴伤寒,积聚腹痛。感寒发疟初作。寒湿伤肾,气滞腰疼,不可俯仰。产后身痛,兼感寒伤食。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冷秘,寒疝,寒疟,恶寒无汗。附骨、咬骨二疽,初起不红不热,如同伤寒,渐次漫肿无头,筋骨疼痛,腿不能伸者。 制备方法 上除枳壳、桂2件外,余锉细,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半盏热服。凡被伤头痛,伤风发寒,姜煎2钱,仍入葱白,食后热服。 用药禁忌 临床应用 1.喘证:一男性农民,年约三十,素体坚强。自某年秋在田间遭受暴风雨之淋袭以后,即常发喘息咳嗽,遇冷即发,时发时愈,已有二、三年。症见咳嗽喘促,痰多泡沫,喉间如水鸡声,胸闷不能平卧,头痛,肩痛,腰背痛,两目似突,苦闷欲绝,并见头上有汗而两足冰冷,诊其脉沉弦而紧,舌苔白腻。予处方五积散,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君药,服药一剂,喘促大减,续服二剂,病去大半,嗣后,配制丸剂继续服用,即不闻再发。 2.寒性深部脓肿:张某,女,26岁,因右腿疼痛两天。查右大腿内侧上1/3处疼痛,局部肿块,按之痛剧,皮色不红。微恶寒。体温37℃,白细胞13400/立方毫米,嗜中性79%。诊断:寒性深部脓肿。拟予五积散煎剂:麻黄五分,白芷、当归、白芍、法半夏、陈皮各三钱,苍术、川朴、枳壳、桔梗、甘草、川芎、桂枝各钱半,生姜三片,连须葱头五个。煎服两剂而愈。 3.产后发热:郎某。女,26岁。产后36天因感受风寒而发热,服西药半月略有好转,但体温波动在37.6-38.2℃之间,查血、小便均正常。现头痛身疼,项背拘急,食纳尚好,二便如常,体胖面红润,脉弦滑苔薄。为产后外感风寒,气血瘀阻,营卫失和,投五积散全方四剂低热即退净,诸症悉平。 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中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祛湿;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芎、归、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热;茯苓泻热利水、宁心益脾。所以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治法者变而通之。 2.《方剂学》:本方为治寒、湿、气、血、痰五积而设,故名五积散。方中麻黄、白芷发汗解表,干姜、肉桂温里祛寒,为本方的主要部分;配伍苍术、厚朴燥湿健脾;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桔梗与枳壳同用,有升降气机,加强理气化痰之效,适宜于痰阻气滞之证。炙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以上均为本方的辅助部分。由于本方能行气和血。温里祛寒,放对妇女气血不和,寒凝气滞的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亦可加减运用。 备注 催生汤(《医方类聚》卷二二九引《简易方》)、异功五积散(《医方类聚》卷五十六引《管见大全良方》)、熟料五积散(《医方集解》)、百病无忧散、调中健胃汤(《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本方诸药生用,名“生料五积散”(见《易简方》);《得效》本方去麻黄,名“异功散”。
【功能主治】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 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倂癖症瘕,膀胱小肠气痛,即入煨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 如伤寒时疫,头痛体疼,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入葱白三寸、豉七粒同煎。 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即入炒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 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入枣煎服。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并不拘时候。
为您推荐
Copyright© 2005-2022   www.sanqitong.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2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注明来源) 网址:www.sanqit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