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当前位置:首页/三七百科> 三七经,佛教七七哪七种经第一七是什么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

三七经,佛教七七哪七种经第一七是什么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

佛教七七哪七种经第一七是什么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念《弥陀经》《地藏经》,,最好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回向故去的亲人!烧纸无益,阎王、小鬼买不通。七七49天内,一般亡者处于中阴身的状态,即已经死去但还未入胎再轮回。正是衡量此人……

1,佛教七七哪七种经第一七是什么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

念《弥陀经》《地藏经》,,最好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回向故去的亲人!
烧纸无益,阎王、小鬼买不通。 七七49天内,一般亡者处于中阴身的状态,即已经死去但还未入胎再轮回。正是衡量此人生前所做善恶多少,决定其轮回到哪一道的关键时期,这时超拔亡者最有益处。如果这时亲朋中有人能为其做善事,则能增长亡人善业,帮助他生入善道中。所以家人应多以亡者的名义做善。大善最容易在佛门成就,因为佛门是开人智慧、永离恶道、成菩萨成佛的地方。佛门做善最彻底。所以应多多念佛、诵经、印经、供养三宝、放生等,做这些弘扬佛法、助人修行的事情,才能真正帮助亡者。 具体可参看《地藏菩萨本愿经》。

三七经

2,痛经怎么吃三七粉

三七粉(一定要去药店里买质量好的、坚硬的三七研成)。用法:经前三天服,一天服两次,每次2克,经后服两天,开水冲服,下个月还这样服用。
熟三七粉对痛经有帮助 云南的一些实践证明,痛经熟吃三七粉可以温暖子宫, 熟三七粉则侧重于补益。原理在于三七粉加热后,三七粉中的皂苷等成分被破坏,活血功能减弱,补益功能增强。熟三七粉对妇女痛经有很好的效果,睡前食用还有安神的作用 1、将三七与菜油一起放入锅中,文火加热至三七变黄,即可捞起。(火不要猛,加热时间也不要长,防止三七烧焦) 2、将熟三七碾碎或者打粉。3、红糖、当归熬汤,待当归熟后放入酒酿,打入两个鸡蛋,待鸡蛋熟后放入熟三七粉后起锅即食

三七经

3,三七粉经期可以吃吗

月经正常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服用三七粉。因为三七粉最大的特点是活血化淤、生血、补血、补气。月经正常的情况下服用会让月经量变多,出血量增大。三七粉和月经有很大的关系。
一:平时月经正常,这种情况下建议女性朋友在经期不要使用三七粉,或者有可能导致月经量过多,出血过多的情况。 二:平时月经量少,有血块,或者黑色,这种情况,经期使用三七粉有利于活血化瘀,调理月经的作用,这是惟一一种比较推荐的经期使用三七粉的情况。 三:平时月经量较多,血色较红,这种情况女性多为血热的表现,这样的情况经期不适合吃三七粉。
不可以哦,三七市活血的呢,女性朋友在经期不要使用三七粉,或者有可能导致月经量过多,出血过多的情况。至少要经期后一个星期再吃吧

三七经

4,三七粉经期能吃吗

正常月经期间不要使用三七粉,否则会导致出血过多,但如果是有血瘀型月经不调可以生吃三七粉去除淤血,调理月经的作用。5天后就可以吃了哦
尽量不吃.因为是活血药物,会使经量增加时间延长. 经期时可以吃益母草不能吃三七粉.在经期不要吃活血药少吃激素药,停经5天后可以吃三七粉
我有个朋友在用那个雪菲,斑现在都淡化了,效果挺好的,我也买了2套,正在用,你也可以试试啊 !
月经期间最好不服用的。 月经期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外阴清洁.在月经期每天要用温开水清洗外阴;洗澡时不要用盆浴,最好用淋浴,以免脏水进入阴道,引起炎症. 2,月经期绝对不能过性生活,因为性生活容易把细菌带入阴道而引起炎症,同时也引起月经过多,月经时间延长等. 3,月经期要有充足的睡眠,少吃生冷的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不要受凉,淋雨等. 4,月经期虽然有些不舒服,但可以照常工作,学习及参加一般的家务劳动,但太剧烈的劳动应尽量避免,不要在潮湿的地方久待.

5,什么叫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主要病候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足少阴肾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本经脉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本经脉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海、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共27穴,左右合54穴。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于腘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之间,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还出于前(中极,属任脉), 沿腹中线旁开0.5寸、胸中线旁开2寸,到达锁骨下缘(俞府)。 足厥阴肝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肝经。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图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本经脉一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又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穴图本经脉腧穴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14穴,左右合28穴。 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注肺。 联系脏腑: 肝、胆、胃、肺、膈、眼、头部、咽喉 偱行路线: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主要病候: 脏腑病:胸满,呕逆,飧泄,嗌干,遗尿,闭癃等。经脉病:腰痛,疝气,少腹肿等。 肾脏直行之脉: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两侧。 肺部支脉:从肺出来,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要治疗妇科、前阴、肾、肺、咽喉病证。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水肿、便秘、泄泻,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合称。 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分布在腿的内侧,属里。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经过下肢内侧、腹部抵止于胸部

6,保佑子女平安健康念什么经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这部经是佛祖当年也用来护身的经,并且是二十一大功德利益,人世间基本上所有的问题,它都能解决,其中有两条 十一 如有家宅不安者,借此经功德力,可得家宅安宁。 十二 家不和睦,父母为子女平安,子女家事烦心等,受此功德力,会家庭安乐。 你可以选择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然后每天安排时间专念此经,念前先香赞,请佛,忏悔,发愿,念经,回向,送佛,现在我就专念长寿经,我是这样念 心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因为我没燃香,所以念的是心香,如果你燃香了,就念炉香乍爇。) 恭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三称) 南无观世音菩萨 (三称) 南无十方诸佛 (三称) 南无十方诸大菩萨 (三称) 加持护念。 弟子今至诚忏悔,愿借此经功德力,千劫罪业得消灭。除热得清凉,诸病得消除。众灾得消散。愿我九祖父母,宗亲眷属,你子女名字,冤家债主以及今天所有听法者,早闻佛法,离苦得乐。愿我家庭和睦,子女安乐(这就是发愿,你可以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这很重要,不然不灵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全文) 念完后就说下面的话(也就是回向): 愿以此功德回向我九祖父母,宗亲眷属,你子女名字,冤家债主,以及今天所有听法者,早闻佛法,离苦得乐(也是你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三称) 南无观世音菩萨 (三称) 南无十方诸佛 (三称) 南无十方诸大菩萨 (三称)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这部经是佛祖当年也用来护身的经,并且是二十一大功德利益,人世间基本上所有的问题,它都能解决,其中有两条 十一 如有家宅不安者,借此经功德力,可得家宅安宁。 十二 家不和睦,父母为子女平安,子女家事烦心等,受此功德力,会家庭安乐。 你可以选择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然后每天安排时间专念此经,念前先香赞,请佛,忏悔,发愿,念经,回向,送佛,现在我就专念长寿经,我是这样念 心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因为我没燃香,所以念的是心香,如果你燃香了,就念炉香乍爇。) 恭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三称) 南无观世音菩萨 (三称) 南无十方诸佛 (三称) 南无十方诸大菩萨 (三称) 加持护念。 弟子今至诚忏悔,愿借此经功德力,千劫罪业得消灭。除热得清凉,诸病得消除。众灾得消散。愿我九祖父母,宗亲眷属,你子女名字,冤家债主以及今天所有听法者,早闻佛法,离苦得乐。愿我家庭和睦,子女安乐(这就是发愿,你可以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这很重要,不然不灵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全文) 念完后就说下面的话(也就是回向): 愿以此功德回向我九祖父母,宗亲眷属,你子女名字,冤家债主,以及今天所有听法者,早闻佛法,离苦得乐(也是你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三称) 南无观世音菩萨 (三称) 南无十方诸佛 (三称) 南无十方诸大菩萨 (三称)

7,三七的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以根、根状茎入药。是名贵中药材,生用可止血化瘀、消肿止痛,是云南白药主要成分,同棵植物的花叶也能入药,当茶饮。   (1)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显著的造血功能;   (2)能加强和改善冠脉微循环,扩三七入药历史悠久,作用奇特被历代医家视为药中之宝,故有“金不换”之说法。
三七,始载《本草纲目》,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又名金不换,参三七,田三七,滇三七。此外,被称为“三七”的还有:菊科植物菊叶千里光的全草或根,叫做菊叶三七或土三七。有活血、消肿的功效,内服往往有恶心呕吐的副作用,所以多作为外用药使用。另外,还有一种“竹叶三七”又名甜七(注意与“田三七”的区别)、竹节参、白三七、水三七、野三七(注意不是野生的“参三七”),是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呈竹鞭状的根茎。有止咳、化痰、散瘀、活血作用(也有止血补益作用),以下所谈的三七均指三七。 三七,主流商品是栽培品,主产云南和广西,销全国并大量出口,一般种植四年收获,夏秋季节(8-9月)采收的充实饱满,质量较好,称“春七”,冬季(1 1月)采收的形瘦皱缩,质量较差,称“冬七”。以个大坚实,体重皮细,外皮青黄,断面棕黑色——行话称“铜皮铁骨”,无裂痕者为佳。 药店出售的三七,有三七片,三七粉两种规格。济南地区多加工成三七粉出售。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心、肺、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主治各种出血症,跌打瘀肿,胸痹绞痛,症瘕,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疮痈肿痛等症。 《玉揪药解》三七“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三七破瘀血而不伤新血,止出血而不留瘀血。所以出血性疾病、瘀血性疾病都能治。 《本草纲目》“三七,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 《文山中草药》“生用止血散瘀,消肿止痛,熟用补血益气,壮阳散寒,治肝癌。” 三七为我国明代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发掘出的药物,首载于《本草纲目》,是伤科要药,兵家之宝。著名的金疮药如云南白药、百宝丹、上海白药均以三七为主配制。在清道光年间(1 821年-1852年),云南广南地区少数民族已将三七进行了人工栽培,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药理研究证实:除传统疗效外,又发现三七对心肌坏死部分有保护作用或限制其发展的作用;同时,能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的血清脂质。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从三七研究中开发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新药“三七冠心宁”,不但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地缓解及治疗作用,同时能降低血脂。此外,经多项研究证实,三七在滋补强壮方面可与人参通用。产地群众将其用于滋补保健的悠久历史和实践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三七花具有清凉解毒,降血压的作用。云南白药厂据此研制成三七花精冲剂。 三七还具有抗疲劳、耐缺氧、壮阳、抗衰老、降血糖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多方面滋补强壮作用,而且安全、无毒,在诸多方面与人参作用一致。科研人员还发现,三七含有高达8 .56%的粗蛋白及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包括硒在内的11种微量元素的丰富的营养成份,为我国食物性资源开辟了新途径。 三七全身是宝。它不仅与人参味同功等,而且较之人参价格低、产量大、栽培易。经化学成分研究证明,三七皂甙成份与人参近似,可用三七为原料研制人参成份的药品,既有人参效用,又能供给更多的人使用。三七有多种成份和生理活性,给医药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了较大的资源。在治疗糖尿病、改善脂质代谢、治疗高脂血症和减肥方面;在降低血压,抗心率不齐方面;在肿瘤治疗上作放疗的辅助治疗剂或作为抗炎、镇痛、催眠药使用,都将是很有希望的。 民间有“三七生打(治跌打损伤)熟补”之说,即止血、化瘀生用;补血补气制熟用。下面介绍一种用于食疗的熟三七的制法:三七焖透切片干燥,用鸡油炸至微黄,研细粉备用。 【三七食疗法】 1. 熟制三七粉15-20g,入洗净的童子鸡中,炖烂食用。该方有补血养血作用。 2. 鸡蛋一枚,加入熟制三七粉3-10g,搅匀,蒸鸡蛋糕吃。该方有补血养血作用。 3. 鸽子一只,去内脏,洗净。熟制三七粉6g,装入鸽子腹内,加适量调料,蒸吃,该方可治疗血虚头晕。 4. 胃出血食疗方——“三七藕蛋羹”:鲜藕汁一小杯,加水稍许煮沸,生三七粉5g,鸡蛋一枚调匀,氽入煮沸的藕汁中,可加适量糖、盐、香油等调味品,佐餐,日二次。 5. 生三七10g,瘦肉100g,加调料适量,炖烂,吃肉喝汤,作为伤科病人的调理食品,有化瘀养血作用。 6. 治慢性前列腺炎:生三七粉3g,白开水调服,隔日一次。 7. 治疗寻常疣和癜痕 :生三七粉1.5g,白开水冲服,日2次。

8,修真各境界及对应的能力

执著神通,迟早入魔
先说结论: ①总的来说,凡人→仙人→混元级(圣人)→天道级→大道级 ②详细来说,炼气→筑基→金丹→元婴→化神→渡劫(合道)→地仙→天仙→金仙→太乙金仙→大罗金仙→准圣→混元大罗金仙(圣人)→天道→大道。 ps:①很多小说里还有真仙,玄仙,九天玄仙,太乙真仙,罗天上仙等等。其中玄仙往往被设定为高于天仙,但我总感觉别扭,因为天地玄黄的顺序是天>地>玄。 ②鸿钧合道后,鸿钧是天道,天道却不是鸿钧。此时鸿钧已经不能算一个生灵。如果非要算是生灵的话,那就是半步天道级的存在。 ③盘古是半步大道级,他开天,以力证道,如果成功,就是大道圣人,和大道平起平坐,算是大道级。但是他失败了。另外还有没有其他成为大道圣人的方法,不知道。 ④人族创造了自己的武道修炼一途。境界由低到高是:后天→先天→宗师→大宗师→武道金丹→丹碎成婴→武道元神。其中后天、先天相当于炼气,宗师、大宗师相当于筑基,后面3个境界分别相当于金丹、元婴、化神。习武之人的最高境界是武道元神,以武入道修炼出来的元神无法合道,无法渡劫成仙。 ⑤基本上每个境界都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巅峰。炼气期又可以根据功法的不同分为9层或10层或12层或13层,就好比同样从山脚爬到山顶,走的路线不同,所分的阶段不同。筑基期算是迈入了修仙的大门,一入筑基,仙凡永别。进入金丹期(结丹期)才算是真正的修仙者(修真者),正所谓“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金丹期有丹火。金丹之后是丹碎成婴,就像鸡蛋孵出小鸡,元婴现,元婴期有婴火。再之后元婴壮大,和魂魄融为一体,灵魂升级为元神,自此进入化神期,可以元神出窍。之后是合道期(也叫渡劫期,这里的合道不是鸿钧身合天道的合道)渡劫期随时可以渡劫成仙,渡劫初期就可以引动天劫,但是修为越高渡劫成功几率越大。一般说的渡过天劫是指雷劫,成功以后是地仙,也可以引动雷、风、火三劫齐至,渡劫以后直接是天仙(但是没有这么做的,因为太危险,几乎不可能成功)。再之后是金仙,金仙不朽(金者,不朽也)。太乙金仙有太乙道果,顶上三花,胸中五气;大罗金仙有大罗道果。大罗金仙修习斩三尸之法,斩去一尸为准圣初期,斩去两尸为准圣中期,斩去三尸为准圣后期,在此基础上继续修炼可达准圣巅峰。再往后成圣之法有三:以力证道、斩三尸证道、功德证道,三种都叫天道圣人,成圣后实力高到低,其中以力证道成功者和天道平起平坐,是为天道级存在。斩三尸证道只有鸿钧成功,三清以立教功德引动开天功德成圣,女娲以造人功德成圣(冥河老祖学女娲,造阿修罗族,但因为所造种族不是未来天地主角,虽有功德却不能成圣,当然他也没有鸿蒙紫气),接引准提立西方教并对天道立下宏愿,功德成圣。洪荒六圣可以强行提升人的修为,最高可至大罗金仙,后果是修为再难寸进,天道鸿钧可以强行提升人的修为至准圣(玉帝王母就是这样成为准圣,修为也再难寸进),圣人虽强,但修真者本就是逆天而行,所以圣人强行提升人的修为也有限制。
这个问题每个小说写了都不一样,你可以自己在他们的基础上创新,创新才是硬道理
修真:筑基、开光、融合、心动、金丹、元婴、出窍、分神、合体、洞虚、大乘、渡劫 一:筑基 修行起步阶段,可以看出修真者的种种迹象,铸造身体基础,体内丹田位置有发光的莲子形物体发育,符咒上可以表现出异相(如飞行、起火、爆炸)。祈福禳灾,驱病救人。筑基就是大道之基,对你未来的成就有着巨大的影响。筑基有好有差,区别只是对于大道的理解。关于对天地万物的理解程度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筑基。并且,根据各人领悟到的规则不同,筑的基也不尽相同。例如,假如你对时空的理解远超常人,那么你的筑基属性就是“时空”!此阶段的修者根据筑基的属性不同会具有多样的功能区别,例如“时空”之基的“捕捉时间”“空间穿梭”(当然,要做到以肉身穿梭很难,这里指的是筑基期的意识)。 二:开光 能看到凡人所看不见的,堪破红尘,超凡入圣。开光即开悟,乃悟性开窍之意。达到此境界者会对世间万物有不同的理解。有这么一句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天才与凡人的分水岭,开光也叫开悟,至于对悟性的提升具体有多少往往不一而足。但是凡是成功开光的修士就获得了生命的自由权(从天道之下解脱出来,证得“超脱”),古人常说“五十而知天命”“天衍五十,唯遁去的一”说的就是修士一般在五十岁左右就能切断操纵自己的线,来到非线性的世界。至于对“五十”这个大圆满数的理解,也许就是“知天命”,也就是开光成功的信号。 三:融合 筑基的身体跟修为开始结合在一起,是个能力提升的阶段。莲子生长发育并开花,莲花清晰的生长于丹田。诸般感觉的融合,此境界的所需悟性与脑速要求比较高,因各人的领悟程度不同而融合不同感觉。此境界的关键在于“融合感觉。”各位道友可以去参考佛教的末那识,阿赖耶识及阿摩罗识。保证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身与神融”“心与念融”“精与识融”融合的不仅仅是你我的“意识”,也包括了“感觉”“物质”“精神”。此境界的修士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融合万物”,通过后天的学习以及先天的本能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更改这个世界的微小或者伟大之物。顺道一提,“融合”也是一种大道规则,在三千大道中排行前列,仅次于“时间”以及“空间”。 四:心动 修真的第一个危险阶段,心灵出现悸动。莲花开始结出独有的心脏,两颗心的跳跃和对真意的迷茫,是心动期的特点。对真意的迷茫,两颗心的跃动虽然很爽快,充满了诱惑,但是只要通过了此境界的诱惑,达到心如止水之境界就会发觉,与其思维迸发不如上善若水,修身养性,这也是此方天地的要求。来到这个境界,你将会拥有更加澎湃的情感,更加火热的心灵。“心欲动而神不止”“身欲行而识不分”“魂欲出而魄不蜕”每一个心动期的修士的人生就是一本演绎了人世间悲欢离合的书籍,这是人生的境界,这也是情感的宣泄,这就是心动! 五:金丹 心动后的平稳,步入真正修真的最后阶段,符咒等已经颇惧灵验,可以幻化形体,展现万千幻想,法术等威力大涨,永驻容颜。开始与武道界有本质上的区别。修性命,心如水。平稳的波动是跨入金丹期的前提。达到此境界的修士足以被称为大能金丹真人了,已经可以构建思维投影,虚假记忆于识海之中,对于天地万物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顺便一提,此境界的修士的寿元将大幅增长。古人云“金丹大道”所指的就是一个圆满的道行。天有三十三重,丹有三色:金光耀世,紫光氤氲,无色万千。凡求丹者,无不心境圆满,金丹期的修者所拥有的不仅仅是一个圆满的心境,更是一颗“不畏世间浑浊”的灿灿金丹。 六:元婴 莲花心脏发育成一个本相婴儿,真正步入修真殿堂。可以使用飞剑飞行。法术道术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符咒等已经具备某些实体的性质。丹田处有个处于更高维度的婴儿,法术威力大涨,已能沟通天地,推演万物之始转终,神游太虚,渺渺大罗,指日可待。此境界的心境将无比自信与强大,寿元翻倍,元神处于增长状态中,随时可以跨入下一个境界。真正可以被称为大能的境界,肉身与元婴可分可合,穿梭物质界与灵魂界,“我眼中的世界,可以二分”。道家的元婴之所以强大,其根源来自于修士自身的三魂七魄,所谓阳神就是可以出窍了的元婴,但是想在物质界显化出阳神所需要的魂力十分庞大,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凡人一生的魂力,因此今世的元婴大能几乎不可见。但是,一旦婴成,就将拥有“神游太虚”“天眼通”“推演万物”的无上神通,其中“神游太虚”可以让你在不同次元遨游,“天眼通”可让你足不出户预知天下事,区分阴阳,“推演万物”知吉凶,每一个元婴期的大能几乎在最后都平静了下来,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跌跌荡荡最后所余之物就是这颗平静的心。 七:出窍 类似元婴性质的神识可以飞出体外,进行诸如观察,操控物体,影响其他低修为的心智等活动,对物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阳神出窍,遨游世间,与佛教的第七感,第八感,末那识,阿赖耶识有重叠之处(空间感,元神的空间觉与时间觉),各位道友可以去查一下资料。顺便一提,此境界的修士可以感应到阳神的感觉。比如你看相远处的某一物体,想像着自己的手指掠过此物体的表面,就能感应到真实的触觉反馈回来。这就是阳神代替你做的。“肉身与阳神的分离不仅仅是代表着物质界与灵魂界的隔离,更是代表着你的魂魄已经有了一定火候,甚至能承受住物质界的混沌了”。在这个境界,你将学会体验元神的感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体验能让你的道行得到大幅增长。 八:分神 可以操控分身了,可以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可以同时对不同的地点施加影响。身化万千,操纵分身体,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事,神识大幅增长,已经能支撑双人乃至多人的操纵行为。在这个境界你将学会“一心二用”这个技能。比如你在走路的时候感受到脚踏实地的感觉,同时你的阳神却漂浮在虚空中,感悟着这既矛盾而又完美的感觉。阳神本身就是漂浮在线性的时空矩阵之中,因此你可以感受到飞行的感受,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脚踏大地的充实感。 九:合体 外神与元婴结合在一起共同修为,分身基本趋近实体化,好像再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阳神,元婴,阴神与本尊肉身合而为一,体味这种圆满的感觉。此境界已经能支撑空间规则的瞬移了,也就是俗话说的“缩地成寸”。真正跨入“规则”的境界,元神与肉体的强大可以让你感悟更多的规则之力,比如“时间规则”“空间规则”“衍生规则”,这是一个探求世界本质的境界,同时也是利用规则的最基础的境界。 十:洞虚 身体已经具备宇宙万象,是一个能量与精神的完美结合体。洞察虚空,看到超现实的景象。“虚无之力”体悟“空”的境界,其本意是“静”“无杂念无浑浊之意识”也就是菩提心,清净识,真正切断自我的思与念,不生不灭,恶念无法滋生,真正夺回“真我”的本质,明了“天道规则”的运转,达到顺应天地,天人合一的强大境界。 十一:大乘 神体纯净,炉火纯青,巩固修为,累积力量,趋自圆满。超越真我,诞生超我,粉碎真空,“我识”的最强化,取代天道细线对“我”的操纵,意识的极尽升华,凡与仙的分界线。 十二:渡劫 登峰造极,逆天抗劫。渡劫成功,飞升仙界;渡劫失败,修成散仙。来到仙之境界的第一站,“大罗天,玉京山冠于八方,上有大罗天,其山自然生七宝之树,一株乃弥覆一天,八树弥覆八方,故称大罗天也。《元始经》大罗之境,无复眞宰,惟大梵之炁,包罗诸天。颂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蛾峨。”寻回“我”轮回之中的记忆,体悟过去,超越未来。为了追求那虚无缥缈的“混元大罗金仙(圣人)”之境,从初临仙境开始,一步步攀登仙道风景,可别醉倒在路途之中啊!“仙道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灵动期,此阶段悟真守静,而身感元灵初动,时有时无。用功精进,而感灵元渐趋稳定,此时神清气爽,百病俱消。筑基期,灵元自丹田而行入奇经八脉,通大小周天,遍全身方筑基成功,此是身轻体健,可踏雪无痕,登高涉水如履平地。
世俗的习武的武者划分是:外劲-内劲-化劲-先天-天人 外劲(习武高手)、内劲(武学强者)、化劲(武学大师)、先天(武道宗师)、天人(陆地神仙的神人)。 虽然说殊途同归,习武入道有一线渺芒的机会,但更高的境界却限于功法和传承的缺失,天人境已经是世俗中的武者所能修练到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比较成熟和正统的修仙(或修真)体系应该是: 练气期(吸纳天地灵气,入体化为元力,寿元可达至百来岁;丹田为气状,初步掌握灵气术法运用,已具备神识,不能辟谷,体内元气并不能支撑太久的御剑飞行)、 筑基期(丹田为液态状,可辟谷,神识倍增,寿元可达两百余岁,不能遁光飞行,能长时间御剑飞行)、 金丹期(丹田内有规则的圆形固态丹元,已辟谷,寿元可达五百载,可驾遁光飞行)、 元婴期(破丹成婴,寿元可达千年岁月,遁光飞行,破体元婴可瞬移)、 化神期(体内元婴倍增,元婴向元神过渡,寿元可超两千余年,掌握元力领域,可破元婴瞬移)、 炼虚期(寿元可达近五千岁,体内元婴化为元神,返虚出本体,化为分身或众多分身)、 合体期(分身与本体合二为一,达到返朴归真,初掌神通,可破炼虚万千化身,寿元可达上万年载)、 大乘期(寿元可达两万余年,熟练使用或自创神通,法力肉身已具备飞升上界的条件,谌为修士大能)、 渡劫期(凡人向仙人过渡的境界,修士飞升上界以后,初掌天地法则,体内元力逐步向仙元力或仙灵力转换,失败则为渡劫修士,随岁月而消亡;转换成功,则融会贯通天地法则,可与天地同寿,是为仙) 仙人没有较正统的划分体系,仅供参考,大致是:天仙境、真仙境(太乙真仙)、玄仙境(大至玄仙)、金仙境(大罗金仙)、仙君境、仙尊境、仙帝境

9,道藏全文

《道藏》为道教经书之总集。今所见《道藏》,由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联合,於1988年影印出版, 原书512函,以《千字文》编号,缩小之后,编为16开本36册,为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之合集,共收入各类道书1476种,5485卷。《正统道藏》5305卷,由明朝第43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刊成于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万历续道藏》180卷,第50代天师张国祥奉诏编成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 。 《道藏》内容庞杂,卷帙浩繁。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等,是研究道教教义及其历史的百科全书。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可供研究古代学术思想者参考。《道藏》中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是研究中国古代医药学、养生学、化学、天文学、历法、气功、内外丹、人体科学等的重要史料。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材料就来自《道藏》。 《道藏》中的各种典籍,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三洞即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四辅即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十二类为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 道藏目录 道藏,道教经籍的总集。 历史上,自南北朝以来各朝代都有人整理道教经书,编写道经书目。陆修静稍后,有孟法师、陶弘景等人编写道经目录。隋唐有更多人做这项工作。唐玄宗崇信道教,曾专门派人搜访道经,编写成历史上第一部《道藏》,派人抄写、流传。安史之乱时,朝廷收藏的道经毁于战火。宋朝为修编《道藏》作出了重大贡献。宋太宗命令徐铉等人校正道经。后来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初年,让王钦若主持《道藏》的整理工作。不久,又让张君房修编《大宋天宫宝藏》。张又挑其中重要道经编成《云笈七签》。宋徽宗曾经命令重新校理《道藏》,不久又雕版印刷《政和万寿道藏》,它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部刊印的《道藏》。 金元时期,孙时道花了几年时间,搜访道经,对已有残缺的《政和万寿道藏》进行增补,刊行了《大金玄都宝藏》。公元1244年,道士宋德方在蒙古皇室的支持下搜罗道经,编成并刊行《玄都宝藏》。据称有7800卷。元朝两次焚烧《道藏》,加上元末天下大乱,《道藏》经版没有能够完整保存下来。 明代,第43代正一天师张宇初等人受朝廷之命负责编修事宜。张宇初死后,由他的弟弟第44代天师张宇清继续负责。直到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终于完成《正统道藏》的印刷刊行。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第50代正一天师张国祥又受命编成《续道藏》。这两部经书加起来共有道书约1500种,5485卷,分装为512函,每函按《千字文》顺序编号,即今天所说的《正统道藏》。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篇卷数量很大,既有大批道孝的经典、丹经、符箓、戒律以及神仙人物传记、宫观山志等等,又有儒家和诸子百家著作上百种,还收入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医药学著和天文历法著作等等。 明以后重要的道教丛书主要有三种:《道藏续编》《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道藏续编》由清闵一德编成,多收清人著作。《道教辑要》由道士彭定求编成,收道书近300种。《道藏精华录》由宋一子辑成,有一部分是清朝和民国初年的著作 序号 页码 经名 分类 卷数 作者 1 1*1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六十一卷 2 1*417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音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3 1*425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 洞真部本文类 五卷 李嘉谋注 4 1*452 无上内秘真藏经 洞真部本文类 十卷 5 1*496 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真经 洞真部本文类 五卷 6 1*512 上清大洞真经 洞真部本文类 六卷 7 1*556 大洞玉经 洞真部本文类 二卷 8 1*576 太上三十六部真经 洞真部本文类 六卷 9 1*608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洞真部本文类 十卷 10 1*695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三卷 11 1*709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校正本) 洞真部本文类 三卷 12 1*745 高上玉皇本行经髓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13 1*748 高上玉皇心印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14 1*748 高上玉皇胎息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15 1*749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16 1*758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17 1*762 太上说朝天谢雷真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18 1*768 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19 1*772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20 1*773 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21 1*773 太上长生延寿集福德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22 1*774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三卷 23 1*799 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24 1*806 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25 1*806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26 1*808 太上九天延祥涤恶四圣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27 1*812 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28 1*815 元始天尊说梓童帝君应验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29 1*816 元始天尊说梓童帝君本愿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30 1*820 元始八威龙文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31 1*821 黄帝阴符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32 1*822 混元阳符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33 1*822 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34 1*832 太上开明天地本真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35 1*833 太上玄都妙本清静身心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36 1*835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三卷 37 1*845 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38 1*851 太上升玄三一融神变化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二卷 39 1*855 太上导引三光九变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40 1*858 太上导引三光宝真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41 1*860 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42 1*867 玉清元始玄黄九光真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43 1*868 元始天尊说十一曜大消灾神咒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44 1*870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45 1*872 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46 1*873 太乙元真保命长生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47 1*874 太上元始天尊证果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48 1*874 太上元始天尊说续命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49 1*874 洞真太极北帝紫微神咒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50 1*878 太上说六甲直符保胎护命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51 1*881 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52 1*882 太上护国祈鱼消魔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53 1*883 太上洞渊北帝天蓬消灾神咒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54 1*886 太上洞渊辞瘟神咒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55 1*886 高上太霄两琅书琼文帝章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56 1*896 太上玉佩金当太极金书上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57 1*905 上方天尊说真元通仙道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58 2*1 无上大乘要诀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59 2*4 元始洞真决疑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60 2*10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61 2*12 太上洞真玄门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62 2*24 元始天王欢乐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63 2*29 玉清胎元内养真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64 2*30 玉清无上内景真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65 2*30 太上真一报父母恩重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66 2*31 元始洞真慈善孝子报恩成道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67 2*33 太上元始天尊说消殄虫蝗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68 2*34 太上安镇九垒龙神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69 2*34 太上洞真安归龟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70 2*35 太上元始天尊说金光明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71 2*36 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72 2*36 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三卷 73 2*41 元始天尊说丰都灭罪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74 2*42 太上说九幽拔罪心印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75 2*42 元始天尊说甘露升天神咒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76 2*43 元始天尊说功德法食往生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77 2*45 太上玉华洞章拔亡度世升仙妙经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卷 78 2*48 太上三洞神咒 洞真部本文类 一十二卷 79 2*142 三洞神符记 洞真部神符类 一卷 80 2*150 云篆度人妙经 洞真部神符类 一卷 81 2*162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 洞真部神符类 一卷 82 2*166 上清洞真元经五籍符 洞真部神符类 一卷 83 2*167 白羽黑翮灵飞玉符 洞真部神符类 一卷 84 2*169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洞真部神符类 一卷 85 2*177 太上洞真经洞章符 洞真部神符类 一卷 86 2*180 太上秘法镇宅灵符 洞真部神符类 一卷 87 2*187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附释音) 洞真部玉诀类 四卷 严东、薛幽栖、李少微、成玄英注,陈景元集注 88 2*250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三卷 青元真人注、清河老人颂、郭冈凤参校并赞 89 2*292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洞真部玉诀类 四卷 张宇初注 90 2*332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 洞真部玉诀类 五卷 肖应叟注(内义丹旨纲目举要一卷) 91 2*392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三卷 陈观吾注 92 2*440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洞真部玉诀类 三卷 薛季昭注解 93 2*469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法 洞真部玉诀类 五卷 陈椿荣集注 94 2*519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95 2*527 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张万福编 96 2*530 真藏经要诀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97 2*532 太上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 洞真部玉诀类 四卷 98 2*564 诸天灵宝度命妙经疏义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99 2*569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 洞真部玉诀类 二卷 100 2*588 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混然子注 101 2*592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李道纯注 102 2*593 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长筌子注 103 2*597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 洞真部玉诀类 十卷 卫琪注 104 2*705 玉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陈景元撰 105 2*711 太上大通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李道纯注 106 2*712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长筌子注 107 2*714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李道纯注 108 2*716 黄帝阴符经集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诸葛亮、张良、李筌 109 2*721 黄帝阴符经讲义 洞真部玉诀类 四卷 夏元鼎撰 110 2*736 黄帝阴符经疏 洞真部玉诀类 三卷 少室山李筌疏 111 2*746 黄帝阴符经集解 洞真部玉诀类 三卷 112 2*755 黄帝阴符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张果 113 2*759 黄帝阴符经解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骞昌辰撰 114 2*766 黄帝阴符经注解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任照一注 115 2*773 黄帝阴符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黄居真注 116 2*777 黄帝阴符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沈亚夫注 117 2*779 黄帝阴符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蔡氏注 118 2*782 黄帝阴符经解义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萧真宰撰 119 2*789 阴符经三皇玉诀 洞真部玉诀类 三卷 轩辕黄帝制 120 2*799 黄帝阴符经心法 洞真部玉诀类 三卷 胥元一注 121 2*809 黄帝阴符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二卷 唐淳注 122 2*817 黄帝阴符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刘处玄注 123 2*823 黄帝阴符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侯善渊注 124 2*826 黄帝阴符经注解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邹欣注 125 2*829 黄帝阴符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俞琰注 126 2*833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三卷 王道渊注 127 2*845 黄帝阴符经集解 洞真部玉诀类 三卷 袁淑真注 128 2*855 太上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129 2*865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130 2*868 胎息经旨 洞真部玉诀类 三书同卷 幻真先生注 131 2*869 胎息秘要歌诀 洞真部玉诀类 三书同卷 132 2*871 太清真人络命诀 洞真部玉诀类 三书同卷 133 2*874 太上洞房内经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134 2*878 阴真君还丹歌注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陈抟注 135 2*881 崔公入药镜注解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王道渊注 136 2*887 吕纯阳真人沁园春丹词注解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俞琰注 137 2*890 青天歌注释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王道渊注 138 2*893 学仙辨真诀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张无梦撰 139 2*895 太上洞真凝神修行经诀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140 2*897 上清握中诀 洞真部玉诀类 三卷 141 2*910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 洞真部玉诀类 八卷 张伯端撰、翁葆光注、戴起宗疏 142 2*986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 洞真部玉诀类 五卷 薛道光、陆墅、陈致虚注 143 2*1019 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144 2*1030 紫阳真人悟真拾疑 洞真部玉诀类 一卷 翁葆光述 145 3*1 悟真篇注释 洞真部玉诀类 三卷 翁葆光注 146 3*32 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 洞真部玉诀类 七卷 夏元鼎撰 147 3*62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 洞真部灵图类 三卷 148 3*88 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存中下卷) 洞真部灵图类 三卷 刘元道编 149 3*93 修真太极混元图 洞真部灵图类 一卷 萧道存撰 150 3*99 修真太极 混元指玄图 洞真部灵图类 一卷 151 3*102 金液还丹印证图 洞真部灵图类 一卷 龙眉子撰 152 3*110 修真历验钞图 洞真部灵图类 一卷 153 3*116 龙虎手鋻图 洞真部灵图类 一卷 154 3*118 上清太玄九阳图 洞真部灵图类 一卷 侯善渊注 155 3*122 三才定位图 洞真部灵图类 一卷 156 3*128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 洞真部灵图类 一卷 157 3*130 周易图 洞真部灵图类 三卷 158 3*165 大易象数钩沉图 洞真部灵图类 三卷 杨甲编撰 159 3*201 易数钩隐图 洞真部灵图类 三卷 刘牧撰 160 3*217 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 洞真部灵图类 一卷 刘牧撰 161 3*322 易象图说(内外篇) 洞真部灵图类 六卷 张理撰 162 3*257 玄元十子图 洞真部灵图类 一卷 赵孟眺作 163 3*626 上清三尊谱录 洞真部谱录类 一卷 164 3*266 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 洞真部谱录类 一卷 165 3*269 元始上真众仙记 洞真部谱录类 一卷 166 3*272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洞真部谱录类 一卷 陶弘景编,闾丘方远校订 167 3*282 元始高上玉检大录 洞真部谱录类 一卷 168 2*286 清河内传 洞真部谱录类 一卷 169 3*292 梓潼帝君化书 洞真部谱录类 四卷 170 3*326 清微仙谱 洞真部谱录类 一卷 黄舜申传,陈采编 171 3*332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 洞真部谱录类 二卷 张大淳编 172 3*343 金莲正宗记 洞真部谱录类 五卷 樗栎道人著 173 3*365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 洞真部谱录类 一卷 刘天素,谢西蟾撰 174 3*380 七真年谱 洞真部谱录类 一卷 李道谦编 175 3*387 玄风庆会录 洞真部谱录类 一卷 移剌楚材编 176 3*391 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戒 洞真部戒律类 一卷 177 3*396 三洞众戒文 洞真部戒律类 二卷 张万福编 178 3*402 太微灵书紫文仙忌上经 洞真部戒律类 一卷 179 3*403 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 洞真部戒律类 一卷 180 3*406 太上九真妙戒金录度命拔罪妙经 洞真部戒律类 一卷 181 3*409 太上十二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 洞真部戒律类 一卷 原题太极真人传左仙翁 182 3*412 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 洞真部戒律类 一卷 183 3*415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 洞真部戒律类 五卷 184 3*444 赤松子中诫经 洞真部戒律类 一卷 185 3*449 太微仙君功过格 洞真部戒律类 一卷 186 3*453 太清五十八愿文 洞真部戒律类 一卷 187 3*456 玄都律文 洞真部戒律类 一卷 188 3*463 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 洞真部威仪类 十卷 189 3*510 太上玉清谢罪登真宝忏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190 3*512 太上上清禳灾延寿宝忏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191 3*514 太上太清拔罪升天宝忏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192 3*516 玉皇宥罪锡福宝忏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原题雷霆猛吏都督辛汉臣著 193 3*524 高上玉皇满愿宝忏 洞真部威仪类 十卷 194 3*549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忏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195 3*552 雷霆玉枢宥罪法忏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196 3*555 玉皇十七慈光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197 3*562 上清十一大曜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198 3*565 南斗延寿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199 3*567 北斗七元星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00 3*569 北斗本命延寿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01 3*570 三官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02 3*572 玄帝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03 3*573 九天三茅司命仙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04 3*575 万灵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05 3*576 五显灵观大帝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06 3*578 土司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07 3*581 东厨司命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08 3*582 正一殟司辟毒神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09 3*584 离明瑞相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10 3*586 黄录九阳梵炁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11 3*590 黄录九厄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12 3*591 黄录破狱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13 3*594 黄录五苦轮灯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14 3*596 地府十王拔度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15 3*600 上清天宝斋初夜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16 3*603 太乙火府奏告祈禳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17 3*609 清微玄枢奏告仪 洞真部威仪类 一卷 218 3*613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 洞真部方法类 七十二卷 219 4*1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洞真部方法类 三十卷 路时中编 220 4*122 无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内景玉书 洞真部方法类 二卷 221 4*135 清微神烈秘法 洞真部方法类 二卷 222 4*513 清微元降大法 洞真部方法类 二十五卷 223 4*282 清微斋法 洞真部方法类 二卷 224 4*311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张果述 225 4*314 紫元君授道传心法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26 4*317 真龙虎九仙经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罗公远,叶静能注 227 4*321 龙壶中丹诀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28 4*324 九还七返龙虎金丹析理真诀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程昭撰 229 4*327 诸真论还丹诀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30 4*328 真一金丹诀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31 4*331 还丹秘诀养赤子神方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许明道撰 232 4*333 还丹众仙论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杨在编 233 4*342 修丹妙用至理论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34 4*345 丹经极论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35 4*349 金晶论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36 4*351 还丹现妙通幽集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潜真子述 237 4*354 元阳子金液集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元阳子撰 238 4*359 还丹金液歌注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39 4*362 玉清玉笥青华秘文金宝鍊丹诀 洞真部方法类 三卷 张伯端撰 240 4*378 碧虚子亲传直指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碧虚子撰 241 4*382 纸舟先生全真直指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金月巌编 黄公望传 242 4*384 陈虚白规中指南 洞真部方法类 二卷 陈冲素撰 243 4*391 太丹直指 洞真部方法类 二卷 丘处机撰 244 4*404 玉溪子丹经指要 洞真部方法类 三卷 李简易撰 245 4*422 西山群仙会真记 洞真部方法类 五卷 施肩吾撰,李竦 编 246 4*442 会真集 洞真部方法类 五卷 王吉昌撰 247 4*467 启真集 洞真部方法类 三卷 刘志渊撰 248 4*482 中和集 洞真部方法类 六卷 李道纯撰 黎志颐编 249 4*524 三天易髓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李道纯撰 王道渊校正 250 4*528 全真集玄秘要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李道纯撰 251 4*534 谷神篇 洞真部方法类 二卷 林辕撰 252 4*548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53 4*551 大洞金华玉经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54 4*555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55 4*557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56 4*561 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57 4*563 太玄八景箓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58 4*578 陶真人内丹赋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陶植撰 259 4*584 擒玄赋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60 4*587 金丹赋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马莅昭注 261 4*603 谷神赋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赵大信注 262 4*605 修真十书杂著指玄篇 洞真部方法类 八卷 263 4*633 修真十书金丹大成集 洞真部方法类 五卷 264 4*656 修真十书钟吕传道集 洞真部方法类 三卷 265 4*682 修真十书杂著捷径 洞真部方法类 九卷 266 4*711 修真十书悟真篇 洞真部方法类 五卷 267 4*750 修真十书玉隆集 洞真部方法类 六卷 268 4*772 修真十书上清集 洞真部方法类 八卷 269 4*797 修真十书武夷集 洞真部方法类 八卷 270 4*822 修真十书盘山语录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71 4*835 修真十书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72 4*844 修真十书黄庭内景玉经注 洞真部方法类 三卷 273 4*869 修真十书黄庭外景玉经注 洞真部方法类 三卷 274 4*879 真气还元铭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强名子注 275 4*885 还丹歌诀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元阳子编 276 4*893 金液还丹百问诀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李光玄撰 277 4*903 上乘修真三要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圆明老人述 278 4*912 乾元子三始论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279 4*913 至真子龙虎大丹诗 洞真部方法类 一卷 周方撰 280 4*916 破迷正道歌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281 4*918 太玄郎然子进道诗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刘希岳撰 282 4*921 了明篇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宋先生述 毛日新编 283 4*926 明道篇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王惟一撰 284 4*932 真仙秘传火候法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285 4*935 三极至命荃蹄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王庆升撰 286 4*947 析疑指迷论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牛道淳撰 287 4*953 修真精义杂论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司马承祯撰 288 4*961 清微丹诀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289 4*965 先天金丹大道玄奥口诀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霍济之撰 290 4*969 金液大丹口诀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郑德安撰 291 4*973 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金月巌编 黄公望传 292 4*979 黄帝宅经 洞真部众术类 二卷 293 4*985 黄帝龙首经 洞真部众术类 二卷 294 4*1002 黄帝金匣玉衡经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295 5*1 黄帝授三子玄女经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296 5*2 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297 5*4 通占大象历星经 洞真部众术类 二卷 298 5*22 灵台经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299 5*29 秤星灵台秘要经 洞真部众术类 一卷 300 5*32 广黄帝本行记 洞真部记传类 一卷 王瓘撰 301 5*36 穆天子传 洞真部记传类 六卷 郭璞注 302 5*47 汉武帝内传 洞真部记传类 一卷 303 5*58 汉武帝外传 洞真部记传类 一卷 304 5*64 列仙传 洞真部记传类 二卷 原题刘向撰 305 5*77 续仙传 洞真部记传类 三卷 沈汾撰 306 5*99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洞真部记传类 五十三卷 赵道一编撰 307 5*414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 洞真部记传类 五卷 赵道一编撰 308 5*448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篇 洞真部记传类 六卷 赵道一编撰 309 5*489 疑仙传 洞真部记传类 一卷 隐夫玉简撰 310 5*499 华阳陶隐居内传 洞真部记传类 三卷 贾嵩撰 311 5*513 桓真人升仙记 洞真部记传类 一卷
为您推荐
Copyright© 2005-2022   www.sanqitong.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2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注明来源) 网址:www.sanqit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