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当前位置:首页/常见问题> 三七最早于哪一年被记载于本草纲目,三七就是田七

三七最早于哪一年被记载于本草纲目,三七就是田七

三七就是田七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三七为“金不换”。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三七为何叫田七很久以前三七……

1,三七就是田七

三七又名田七 ,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三七为“金不换”。 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 三七为何叫田七 很久以前三七分布云南文山,也云南文山接壤的广西也有少部份种植三七。广西、浙江一带将三七称之为田七。其实三七叫是田七,田七就是三七 田七和三七保健功效 1、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预防和治疗心脑组织缺血、缺氧症 2、促进蛋白质、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强身健体 3、促进血液细胞新陈代谢,平衡调节血液细胞 4、双向调节中枢神经,提高脑力,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 5、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 6、止血、活血化瘀 7、保肝、抗炎 8、延缓衰老 9、双向调节血糖、降低血脂、胆固醇、抑制动脉硬化 田七价格是多少田七价格和三七价格是一致的,田七价格请参考三七价格了解三七和田七的功效是一样吗选购三七、田七

2,三七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 止血,散瘀,消肿,定痛。 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癥瘕,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 ①《纲目》:止血,散血,定痛。 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 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 ②《玉揪药解》: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 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作用: 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肿痛。《本草纲目》云:“三七止血,散血,定痛。”《玉揪药解》云:“三七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   (1)止血 (2)抗血栓 (3)促进造血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5)抗炎 (6)保肝 (7)抗肿瘤 (8)镇痛

3,本草纲目里是如何记载三七的

《本草纲目》: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
三七花是根据花的颜色、大小、带柄、不带柄、带短柄、带长柄来进行分类,民间作茶饮用,有清凉、平肝、降压之效。 药材性味: 味甘,性凉。 药理作用: 镇静催眠 , 镇痛 , 扩张外周血管 , 抗炎 功效: 平肝 , 生津止渴 , 清热 , 降血压 具有降血压、血脂,减肥,防癌、抗癌,咽喉炎,牙周炎,生津止渴、提神补气。提高心肌供氧能力,增强肌体免疫功能。 三七花对30岁以上的人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失眠等病有特效。 大叶三七(panax pseudo - ginseng var. japonicus)的根茎。其根茎肥厚而色白,上具多数茎节,节节相连呈竹鞭状,且其兼有人参、三七的某些功效,故有“白三七”、“竹节参”等美名。 该药具有滋补强壮、散形止痛、止血祛瘀的功效。用于气虚证、痈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咳嗽痰多、劳伤吐血等。

4,三七是怎么被发现的

行的
《本草纲目新编》记载:   “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气补血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红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三七(常用药用部分)   《玉揪药解》记载:   三七能“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剑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伤,一切新血皆止。”   《本草汇言》记载:   “三七味甘微苦,性平,无毒。”   《本草求真》记载:   “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止痛。殊不知痛因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   “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医学衷中西录》记载:   “三七,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血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凡用药强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兼治: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病下血新红久不愈(宜与鸦胆子并用),肠中腐烂,浸成溃疡。所下之痢色紫腥臭,杂以脂膜,此乃膜烂欲穿(三七能腐化生新,是以治之)。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痛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敷之可消(当与大黄末等分,醋调敷)。”又云:“凡疮之毒在于骨者,皆可用三七托之外出也。”   1912年版《中国医药大辞典》记载:   “三七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   张血管的作用;   (3)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具有抗疲劳、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作用;   (4)抗炎症作用;   (5)具有免疫调节剂的作用,能使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恢复到正常,但不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   (6)抗肿瘤作用;   (7)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8)降低血脂及胆固醇作用;   (9)保护肝脏。

5,在古代夏至消暑是一件要被严肃对待的事风俗流传至今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0或21或22日。2017年的夏至日是20日。夏至这天,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标志着炎炎夏日正式来临。这个时节,温度明显升高,炎暑降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古有“三伏”之说。据《阴阳书》记载:“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为后伏,谓之三伏”。也就是说,夏至标志着炎热的开始,古时候,进入炎热的伏日,有吃各种消暑清凉食物的习俗,其目的是预防暑热伤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食疗保健作用。饮食避暑最早源于汉代,但是当时的饮食避暑只是“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是一种劳动之余的“斗酒会”,主要目的是消除疲劳。到了南北朝,伏日的饮食避暑有了进一步发展。《荆楚岁时记》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古人习惯称暑气为恶气,这里所谓“避恶”,实际指的是避暑。汤饼是一种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虽然汤饼本身不是清凉食品,但在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时却能出一身大汗,从而带走体内大量热能,所以说,古人盛夏吃汤饼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避暑方法。时至宋代,伏日清热防暑食物就更多了,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东京梦华录》记载,京都开封人最重视三伏避暑。六月中往往避暑于“风亭水榭,峻宇高楼”等场所,吃则是“雪槛冰盘,浮瓜沉李,包鲊新荷”。《膳夫录》记载:“汴中节食,伏日绿荷包子”。“绿荷”与“新荷”都是指荷叶,荷叶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是很好的祛暑食物,其性味苦、涩平。具有清暑利湿、生津止渴等作用。《饮食指南》认为,荷叶能“升清消暑,化热散瘀,主治暑热、水肿、瘀血症”。宋代开封市民伏日里,以“浮瓜沉李、包鲊新荷”为避暑饮食,说明我国至少在北宋时期,人们就注意到盛夏如何利用食物消暑了。从文献记载看,宋代已有西瓜。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描述。西瓜,又名寒瓜。中医学认为西瓜性味甘寒,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等功用。《本草纲目》中也指出西瓜能“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毫无疑问,夏季热盛伤津,食西瓜功效最佳。明清以来,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 清稗类钞》中说: “京师夏日……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宴客。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有补脾涩肠、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清朝北京地区伏日选择中草药避暑, 也是一大特点。紫苏叶、藿叶、甘草汤都是盛夏食疗佳品。夏至我们各地的饮食方式不一,却颇有趣味。“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夏至这天,北京各家面馆人气很旺。无论面馆的四川凉面、担担面、红烧肉面还是炸酱面等等,各种面条都很畅销。旧时,在浙江绍兴地区,人们不分贫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而绍兴地区龙舟竞渡因气候故,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此风俗至今尚存。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龙口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6,三七粉的文献论述

《中药大词典》(1997年版)说道:“三七生吃,祛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淤血,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 《本草纲目新编》记载: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气补血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红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玉揪药解》记载:三七能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剑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疤痕、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伤,一切新血皆止。 《本草汇言》记载:三七味甘微苦,性平,无毒。 《本草求真》记载: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止痛。殊不知痛因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三七,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血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凡用药强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兼治: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病下血新红久不愈(宜与鸦胆子并用),肠中腐烂,浸成溃疡。所下之痢色紫腥臭,杂以脂膜,此乃膜烂欲穿(三七能腐化生新,是以治之)。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瘢痕疙瘩、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痛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敷之可消(当与大黄末等分,醋调敷)。又云:“凡疮之毒在于骨者,皆可用三七托之外出也。” 1912年版《中国医药大辞典》记载: (1)三七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 (2)扩张血管的作用。 (3)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具有抗疲劳、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作用。 (4)抗炎症作用。 (5)具有免疫调节剂的作用,能使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恢复到正常,但不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 (6)抗肿瘤作用;抑制疤痕增生。 (7)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8)降低血脂及胆固醇作用。 (9)保护肝脏。 1、治疗冠心病:可用三七每日3次,每次1克,30天为一疗程。三七中所含的三七皂甙和黄酮类等有效成分,有明显的强心和扩张血管。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动脉压,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2、 治疗高血脂:以三七粉末,每日服3次,每日服 0.6克,饭前用温开水冲服。一般1至2个月为1疗程。此法对冠心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伴有血脂及胆固醇增高患者有效,其总脂及胆固醇均有明显下降。 3、治疗胃出血:以三七粉末,每日服3次,每次数1.5克,用温开水冲服。此法可治疗各种类型的胃出血。 4、治疗心绞痛:三七粉末,每日2次,每次6克温开水冲服,效果颇佳。经此法治疗的有的原长期服用复方硝酸甘油片者,服用三七后即可停服;有的合并高血压者,服后血压缓缓下 降,此法服用时间为15至30天。 5.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 1.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空腹服用三七粉,每日3次,每次1克,治疗肝胆疾患及原因不明的谷丙转氨酶增高,还可改善慢性肝炎的血浆蛋白。 2.抗癌。三七能增强机体免疫系统防御功能。日本医学家给移植皮肤癌小白鼠食用从三七中提取的三七多糖A,结果治愈了小白鼠的皮肤癌。他们给患有肉瘤-180的小鼠食用三七多糖A,两星期后肿瘤缩小,5个星期后60%的小鼠肉瘤消失。他们认为,三七多糖A对人体子宫颈癌的抑制率高达90%。 3.治疗咯血。三七粉2-3克,日服2-3次,共治疗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及肺脓肿等引起的咯血患者10例,咯 血一次量为50-600ml不等。服药后5天止血者1例,10-30天止血者6例,31-60天止血者3例,有2例止血后1-2周又有少量咯血。此药对肺部疾患有止血、镇咳、祛痰及镇痛作用,服药后无一例产生副作用。 4.治疗急性坏死性节段性小肠炎。用三七研细末,每次 3克,开水送服。共治8例,治愈7例。一例服药后2日腹痛减轻,4-5日后肠蠕动恢复,7天左右肠梗阻解除,10日基本痊愈,继续服药15天以巩固疗效。 三七有活血和养血的双向调节功能。长期服用三七粉可以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健康,有效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病,对于女性顾客,三七粉还有活血养颜的功效,现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调血养颜产品不胜枚举。 三七粉长期服用对血栓的作用,三七具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对体外血栓检测结果异常,血栓长度、湿重、干重3项指标均超过正常值100%的隐性血栓患者40例,进行治疗观察并与西药组做对照。治疗组用三七粉2克,日服2次。30天为1个疗程。结果3项指标均降至正常水平者14例,1-2项指标降至正常者5例,与西药组降至正常率比较,差异显著。说明三七能长期服用,并且对预防粥样斑块的形成和促其消退、改善血液黏稠度、减少心脑血管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的保健性药物。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7,蒙汗药和麻沸散真的存在吗大象文摘

文章来源: 杨津涛|短史记(ID: tengxun_lishi)问:想问一下编辑,华佗的“麻沸散”真的那么神奇吗?古代是否真有“蒙汗药”这种东西?文 | 杨津涛“麻沸散”和“蒙汗药”,按照古籍当中的记载,实际上是一种令人丧失意识的麻醉药物。上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界搜集相关资料,曾致力于研制“中药麻醉剂”,可以视为“复原麻沸散/蒙汗药”的一种尝试。这段往事,有助于我们判断“麻沸散”和“蒙汗药”的有无和效果。古代史料中的记载麻沸散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蒙汗药一词,则多次出现在《水浒传》中。今人一般认为,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洋金花”(又称“曼陀罗花”、“押不芦草”),依据是古代史料笔记中的种种记载。比如,北宋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中说:“五溪蛮反,杜杞诱出之,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此事也见于《宋史.杜杞传》,说是杜杞平定广西环州蛮人叛乱后,用曼陀罗花泡制的药酒招待投降的蛮人,趁他们昏倒时,全部杀死。南宋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中也说:“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盗贼采,干而末之,以置人饮食,使之醉闷……”①周去非曾在广西为官,他听说,强盗会把曼陀罗花磨成粉末,掺杂在饮料、食品中,让吃过的人昏倒。图:曼陀罗花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列有曼陀罗花的入药方法:“八月采花,阴干,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如醉,割疮炙火,而不觉苦也。”就上述记载来看,这种“麻醉剂”的制作,可谓相当简单。只要先把曼陀罗花晒干,再用热酒服用,就能让人完全陷入麻醉,即使刀割、火烧,也不觉得疼了。明代《新锲药性会元》《资蒙医径》、元代《世医得效方》等医书中,也都载有含曼陀罗花的麻醉药的配方,内容与《本草纲目》大体相同。清代医书《石室秘箓》中,还记有一种不含曼陀罗花的“忘形酒”:“羊踟蹰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蒲三分。水煎服一晚。人即如睡寝,任人刀割不痛不痒。”②如果真如书中所言,能让人感觉不到痛痒,那这种“忘形酒”,无疑乃是一种特效麻醉药。还有一些现代学者认为,“曼陀罗花”在梵语中是mandara-puspa,“麻沸”两个字分别对应了mandara(曼陀罗)和puspa(花)的首音节ma-、pu-,据此推测,“麻沸散”的配方,很可能来自印度。③图:《三国志》记载了关羽治疗箭伤之事,但未提及任何麻醉药物“中药麻醉剂”往事上世纪60年代,国内麻醉剂短缺,中国医学界曾试图用“针灸麻醉”作为代替品;70年代,又开始致力于“使埋没了一千七百多年的中药麻醉重放异彩”;及至80年代,还曾出现过“气功麻醉”。这场“中药麻醉热”的结局,有助于我们判断“麻沸散”和“蒙汗药”究竟存不存在、效果几何。“中药麻醉”的研究者王延涛等,曾四处拜访老中医、老药工,请教相关问题,得到的答复是:“这些药许多都是剧毒药,而且很长时间都没有当作麻醉药应用于临床,内服有危险。”据说,研究者听了之后,本着“宁愿自己试服千付药,也决不让阶级兄弟错服一口”的精神,通过“服下一碗碗红橙橙的药汤,筛选出了有麻醉效果的药物。”图: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授予王延涛“特殊贡献奖”这些被筛选出的药物,以曼陀罗花为主,另包括草乌、汉防己、当归、川芎等。用它们制作的“中药麻醉剂”,包括复方洋金花煎剂、洋金花流浸膏、复方洋金花冲劲、洋金花肌肉注射液、复方洋金花总生物硷注射液等。④牵头研究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声称:截至1971年,他们应用“中药麻醉”,成功进行手术425人次,其中包括91岁高龄的老人和50多天的婴儿。这些研究者认为,“中药麻醉”不仅较为安全,还有一些西药麻醉不具备的特点:1、有利于战备;2、适合于农村;3、剂型多样,给药途径多;4、病员乐于接受。但是,这些研究者却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所研究出来的“中药麻醉”,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麻醉深度不够”;而且,如果加大使用剂量,不但不能增加麻醉深度,反而可能带来躁动、惊厥等副作用。无奈之下,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所编《中药麻醉》一书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应用中药麻醉剂时,均辅以氯丙嗪及杜冷丁等药物,以加深中枢抑制及镇痛效果,使手术能更平稳地进行。”图: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编《中药麻醉》该书对氯丙嗪、乙酰马嗪、异丙嗪、度冷丁、海得琴等“辅助药物”(又被称为“冬眠药物”)的药理及使用方法做了详细说明。书中建议:“在麻醉诱导时,若感麻醉不深,可在短时间内同时追加小量冬眠合剂(或冬眠合剂中的某一种药物)及少量中麻药物……腹部手术时,若需要一时的麻醉加深,可在手术某一步骤操作前给予一定量的度冷丁。如脾切除手术,在探查和搬脾前,由静脉注入度冷丁25~50毫克,以加深麻醉。”如此,当不难理解当年所谓的“中药麻醉”的实质。此外,“中药麻醉”还存在“可控性较差”(无法控制患者苏醒时间)等问题,以及“术中窦性心动过速,术后短时视物模糊,少数病人有尿潴留,体温增高,体表包块,末梢神经炎”等并发症。⑤以曼陀罗花为主药的“中药麻醉”,之所以药效不佳,是因为:其主要成分东莨菪碱,只是一种“M胆碱受体阻断药”,可以对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某些部位产生抑制作用,使人暂时丧失意识,但不足以发挥真正的麻醉作用。进入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氟烷、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丙泊酚等优质麻醉药逐渐普及,“中药麻醉”几乎完全停用。徐州医学院创办的《中麻通讯》(1974年),也先后更名为《麻醉学通讯》(1979年)、《国外医学资料》(1980年)、《国外医学.麻醉与医学分册》(1984年)和《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2006年)。⑥部分研究者,则开始尝试在“中药麻醉”中加入镇痛作用更显著的芬太尼类、肌松药、镇静催眠药、催醒药等,以“优化药效”。⑦2017年出版的《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列为“高等院校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系列丛书”之一)中,对“中药麻醉剂”有如下描述:“动物实验时有时也用到像洋金花和氢溴酸冬莨菪碱等中药麻醉剂,但由于其作用不够稳定,而且常需加佐剂麻醉效果才能理想,故使用过程中不能得到普及,因而,多数实验室不选用这类麻醉剂进行麻醉。”⑧2017年出版的食品类专业教材《食品毒理学》中,在“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部分,对“中药麻醉剂”的介绍是:“如曼陀罗等,但其作用不够稳定,常需加佐剂后麻醉效果才好。”⑨也就是说,应用现代制药技术生产出来的“中药麻醉剂”,尚且不能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古人以曼陀罗花为主药,或能借着酒力,让人一时陷入昏迷,亦即产生“蒙汗药”的效果(并不是那种用手帕捂鼻子就立刻让人昏迷的“当代都市传奇”式的蒙汗药),但要达到《三国志》中所载的“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的“麻沸散”的效果,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类记载,当视为一种不严谨的夸张。图:80年代还有人用“蒙汗药”作案(见于《刑事技术》1988年第4期)注释①王春瑜:《明朝酒文化》,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23—127页。②刘祖贻、孙光荣:《中国历代名医名术》,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49页。③林梅村:《麻沸散与汉代方术之外来因素》,《学术集林 卷10》,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第233—237页。④⑤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药麻醉》,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年。⑥张立生:《已停刊的中国麻醉学杂志历史》,《实用疼痛学杂志》2017年第4期。⑦戴体俊:《“中药麻醉”的回顾与思考》,见于《2017年麻醉药理学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⑧蔡照胜、刘红霞、吴静编著:《药工程专业实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23页。⑨孙素群:《食品毒理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26页。在这个话题无孔不入且热爱阅读的新媒体编辑部,我们经常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公众号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众、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鲜玩意儿。现在,它们都将一一出现在这个栏目里。我们也随时欢迎您的参与,留言向我们推荐您读到的低调好文。本文由公众号「短史记」(ID:tengxun_lishi)授权转载,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关注。

8,一喝牛奶就拉肚子的举手

撰文 | 伍丽青出品 | 浪潮工作室欢迎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订阅查看很多人都听说过“乳糖不耐受”这个词,也听过“绝大多数中国人缺乏乳糖酶,无法消化牛奶”这句话。这种论断似乎非常不靠谱,也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悖:如果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喝不了牛奶,为什么千百年来都没有人发现?如果牛奶真的不适合中国人,为什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还推荐大家喝牛奶、中国的乳业还有这么大的市场?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搞清楚,中国人到底能不能喝牛奶。2017年5月1日,新疆哈萨克族的美食。西北部少数民族的传统食谱中,奶制品所占比例较大 / 视觉中国中国喝奶史乳糖是哺乳动物乳汁中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饮用后应当在小肠被消化吸收。假如缺乏足量的乳糖酶,乳糖便会滞留在肠道,成为细菌的大餐。乳糖会增高肠腔内的渗透压,加上细菌将乳糖酵解成乳酸、氨气,进而刺激肠蠕动增加,最后便产生腹泻、腹痛、腹胀的症状。乳糖酶缺乏可以大致分为四种:先天性的乳糖酶缺乏,这种非常少见,而且病情会很严重,患者出生后连母亲的乳汁都无法消化,目前全球不到一百例;继发性和进展性的乳糖酶缺乏,则都是暂时性的疾病,是由于别的疾病导致肠道功能受损引起的。以上三种相对而言都很少见,一般情况下,乳糖不耐受指的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乳糖酶缺乏”,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出生的时候是能够产生正常乳糖酶、消化母乳中约7%的乳糖的,但断奶之后,乳糖酶便逐渐减少到无法测出的水平。早在80年代起就有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居民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几十年来的多个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各地成年人乳糖不耐受的比例大多超过90%,即使在西北部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乳糖不耐的几率也在80%左右。旧世界(Old World)乳糖耐受地图,越深色代表耐受者比例越高 / Int. Dairy J.与北欧的5-20%,东亚是全球范围内乳糖不耐比例最高的地区。但或许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中国人都喝了几千年奶了,如果绝大部分人消化不了奶类,那为什么一直没有人发现呢?其实,人们假定的前提首先是错的。中国人真正普遍地“喝”上牛奶,不过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情。中国的饮奶史要追溯到战国时期,随着地区间的交流融合,北方游牧民族的喝奶习惯逐渐传播到了长江流域,汉宣帝时期还出现了专职的羊奶专业户,靠制造羊酪谋生。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宋辽金元各朝,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入主中原,是中国古代食用奶制品最兴盛的时代。那时候,就连南方的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农民也都专门饲养乳牛,但过去缺乏储藏条件,想要喝上鲜奶并非易事。古人最常食用的奶制品是发酵后的干湿奶酪、或是用羊奶牛奶萃取的酥油,南北朝《齐民要术》里详细记载了“作酪法”、“作干酪法”和“抨酥法”,就连《史记》也屡屡提及“牛酒”,也就是牛奶酒。敦煌莫高窟壁画复原图,第159窟的挤奶图。除此之外,第9、23窟中还有关于制酪、制酥的绘画纪录 / 文物出版社鲜奶的发酵,其实就是靠乳酸菌消化乳糖的过程,而干酪的制作过程中,排除了含有大量乳糖的大部分乳清,即便是乳糖不耐受的人,吃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症状。好景不长,明清之后,老百姓也能喝奶吃奶的好日子便到头了。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大量牧场草地被开垦成农田,畜牧业逐渐让位给种植业,曾经一度兴盛的食用奶制品的风俗也逐渐衰微消退了。2013年1月,广东顺德,一位阿嬷正在用传统手法制作金榜牛乳 / 视觉中国物以稀为贵,大多数人根本就喝不上奶,要喝也是将它们当成珍贵的药补食品,而少量的饮奶一般是不会引起不良症状的。即便出现了不良症状,在强大的安慰剂效应之下,或许也会被视作是药效。《本草纲目》中有着“羊奶能够补小肠气”的记载,不知道这里说的小肠气是不是细菌分解乳糖后气体的牵强附会。近二十多年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牛奶产量的增加,中国人才有了频繁喝奶的机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1997年,中国人平均每年摄入的奶制品只有大约3千克,而2012年时,这个数字翻了两三翻。中国城乡居民奶制品消耗量随年份的变化趋势,单位是千克/每年 / 国家统计局然而,人们的奶制品消耗量还是很低,而且城乡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千禧年前后是城市居民的奶制品消耗量增长的黄金时期,但2003年(正是大头奶粉事件的那一年)后,数据开始了下滑。而2012年农村居民的奶制品消耗量才刚刚赶上城市居民1992年的水平,落后了整整二十年。喝奶的巨婴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们普遍缺乏乳糖酶呢?其实,严格来说,乳糖酶缺乏不能称作是一种病,因为人类刚刚诞生的时候,大家的基因本来就都是不耐乳糖的。一万年前,中东地区的人类首次驯养动物获取乳制品时,他们也习惯将奶类制成酸奶干酪,借此降低奶制品中的乳糖。当我们还是需要喝母乳的婴幼儿时,我们的小肠会分泌足够的乳糖酶,断奶之后,我们能够摄取别的能量来源了,便不再产生没什么用的乳糖酶。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划算经济的设计,人类之所以会因为乳糖酶缺乏而苦恼,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大自然母亲没预料到断奶后的成年人类会去抢其他动物的奶喝。2015年11月14日,甘肃张掖一闹市区,一农民现场拉两头奶牛现挤现卖牛奶 / 视觉中国也就是说,演化出了耐乳糖能力的人,才是不正常的。而这种突变基因的诞生和传播,不过也就是过去几千年来的事。有研究认为,最早的耐乳糖突变出现在7500年前,然后随着人类迁移扩散到欧洲各地。由于欧洲南部已经存在着稳定的农耕社会,乳糖耐受变种人的放牧技术和喝奶能力没有用武之处,于是他们往北迁徙。在那里,位于2号染色体长臂的耐受乳糖基因将给他们的生存带来巨大的优势。欧洲各国乳糖不耐受比例。西欧、北欧偏低,而南欧较高 / EurekAlert牛奶是优质的钙源,可以帮助预防佝偻病和软骨病。这对非洲和南欧地区的人来说或许用处不大,但对于缺乏日照、缺乏维生素D的北欧地区而言,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2004年的一项研究估算到,拥有乳糖耐受基因的人产生的可育后代比不耐受乳糖者多19%,巨大的生存优势让乳糖耐受基因得以传播扩散。如今,乳糖酶基因的突变常常被视作是基因与文化协同进化的典型现象。北欧的居民需要牛奶,于是耐乳糖者越来越多,英国90%的成年人都能消化乳糖;在南欧等地,乳糖耐受基因相对较为罕见,在希腊和土耳其,能够消化乳糖的成人不超过40%。早在罗马时期,就有记录表示英国德国人会直接喝未经加工的牛奶,而南欧人则更喜欢奶酪等加工制品。意大利部分地区的成人乳糖不耐受比例可达70%,图为意大利市集上出售的奶酪 / wikipedia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东亚人普遍不耐受乳糖了。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中没有奶类这一环节,因为人人都没奶喝,所以耐乳糖基因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然而,时代不一样了,如今的中国人有机会喝奶了。牛奶常被认作是完美的食物,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价格又相对低廉,比什么燕窝鱼翅优秀划算多了。世界卫生组织将人均乳品消费量列为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而最新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则强调“一人一天一杯奶(300克)”。问题就来了,明明消化不了还推荐人喝,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说到这里,肯定有不少朋友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乳糖耐受者。在各种方法里,小肠活检是最精准的,甚至比基因检测还要有意义,但一般不会有人选用。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服用足量乳糖后观察有无出现不适症状、检测口中是否有呼气乳糖被细菌发酵后分解的氢气或是进行血糖测定,看看乳糖有无被充分吸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是乳糖耐受者,但是不用担心,乳糖不耐受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严重。即使基因没有突变,但大多数人体内的乳糖酶也不会完全消失,小肠粘膜往往还残留乳糖酶活性,能消化一小部分乳糖。另外,即使乳糖滞留,会不会引起不良症状还与多种因素(比如胃肠蠕动、结肠菌群等)有关,所以,饮用少量鲜奶一般是不会引起不适的。美国的研究认为,绝大多数成年人可以一次性摄入12克乳糖,而2006年四川大学的调查研究发现,80.3%的中国成年人一餐中完全可以承受6.25克的乳糖(约折合200毫升牛奶),而不产生任何不良症状。2012年4月8日,北京。乳糖常被用作保健品的添加剂,甚至还被宣传为有益成分 / 视觉中国如何科学喝奶国内外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如何消除乳糖带来的不良影响。最易操作的方法是在喝奶时配以谷物同吃,当牛奶与其他食物混合时,乳糖浓度可以得到稀释,加上胃肠机械运动和乳糜作用的增加,也可以提高乳糖的吸收率。另外,也有人建议少量多次地饮用牛奶,或是在喝奶的时候口服一些乳糖酶,或者说压根别喝鲜奶,只喝酸奶和吃完全发酵后的干酪。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土耳其,发酵奶制品的生产增长量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缺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发酵奶制品较为昂贵的价格,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和精力靠少量多次地喝奶避免不良反应。想要改善中国消费者的喝奶条件,最关键的方法是从牛奶本身下手。2016年9月29日,吉林省吉林市一家乳业公司开放让市民参观 / 视觉中国牛奶生产商可以利用超滤技术除去牛奶中的乳糖,这个方法便宜简单,但很多营养成分也会随之被一同除去;此外,有人提倡在亚洲地区推广低乳糖奶,具体的操作是,将新鲜牛乳经巴氏消毒,冷却后加入乳糖酶以分解70-80%的乳糖,这就能够杜绝乳糖不耐受的问题,还能保证风味良好。然而,由于酶的温度和反应时间难以控制、技术要求较高,大部分生产企业不愿意为此投入。2012年,中国生产了3700万吨的牛奶,成为了世界上第三大产奶国,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中国大陆的奶类除了极少部分供港外基本不会有出口的机会,而它还进口了世界上最多的奶。即便如此,中国的乳业还是有着巨大的扩张空间——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检测结果显示,中国居民每日奶类及奶制品的摄入量只有24.7克,还不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7岁以上人群推荐量300克的十分之一。2015年01月14日,江苏首徐州市一家养牛户中,由于国产鲜奶价格下跌、乳品企业收购乱象,很多鲜奶只能倒掉或者喂狗 / 视觉中国中国的乳业生产商有理由,也有义务为中国人开发出低乳糖的奶类。然而,由于成本原因,低乳糖奶一般会被作为高端产品出售,因此推广之路非常艰巨。2010年,全国低乳糖奶的产量为30万吨,仅占液体奶的1%。业界曾经乐观地希望2018年前这个比例能够提高到10%,但2015年的调研数据显示,低乳糖奶的市场占有率还是只有1%。而在欧洲,尽管乳糖不耐受者比例很小,但芬兰还是在1978年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无乳糖奶,如今欧洲依然是全球无乳糖奶制品品种最多的地区。欧洲一款冰淇淋包装上,醒目地标注着“无乳糖(Lactose Free)” / breyer官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认为,乳糖不耐者面临的主要健康风险,不是腹痛腹胀这些不良症状,反而恰恰就是因为奶类摄入过少引起的钙和维生素D的不足。历次全国代表性调查显示,钙是中国居民最容易缺乏的营养素。2009年的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发现,成年男性每日的钙摄入量为415.3毫克,成年女性为367.3毫克,都不足适宜摄入量的一半。而2009年的数据跟1991年的相比,几乎没有太大改善,农村女性的钙摄入量近年来还有倒退的趋势。2013年4月,山东潍坊,一位老人正将热好的牛奶递给瘫痪在床的妻子/视觉中国在发达国家,少年儿童50-90%的钙类由奶类提供,而中国人主要依靠蔬菜来摄入钙元素,奶类食物提供的钙只占全部膳食钙的不到4%。考虑到缺钙导致的各种慢性疾病,除非因为牛奶本身质量不合格,否则,乳糖不耐受不应该成为中国人不能喝奶的枷锁。参考文献:[1]Itan Yuval. A Worldwide Correlation of Lactase Persistence Phenotype and Genotypes.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Feb. 9, 2010[2]Nissim Silanikove, etc.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Lactose Intolerance and the Modern Dairy Industry: Global Perspectives in Evolution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 Nutrients. 2015 Sep; 7(9): 7312–7331.[3]侯安存. 乳糖不耐受的诊治进展.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 年1 月 第16 卷 第2 期[4]曹幸穗, 张苏. 中国历史上的奶畜饲养与奶制品. 中国乳业. 2009年11月[5]Curry A. Archaeology: The milk revolution. Nature. 2013 Aug 1;500(7460):20-2. doi: 10.1038/500020a.[6]Edwards CJ, etc.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shows a Near Eastern Neolithic origin for domestic cattle and no ind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of European aurochs. Proc Biol Sci. 2007 Jun 7;274(1616):1377-85.[7]Bersaglieri T, etc. Genetic signatures of strong recent positive selection at the lactase gene. Am J Hum Genet. 2004 Jun;74(6):1111-20. Epub 2004 Apr 26.[8]乔蓉等. 健康成人可接受牛奶摄入量实验研究. 卫生研究. 2006年11月第35卷第6期[9]Rejane Mattar, etc. Lactose intolerance: diagnosis, genetic, and clinical factors. Clin Exp Gastroenterol. 2012; 5: 113–121.[10]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Lactose Intolerance: Information for Health Care Providers," NIH Publication No. 05-5303B, Jan., 2006[11]刘爱东等. 1991-2009年中国九省区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六)18~49岁成人膳食钙摄入量及变化趋势. 营养学报 2012年01期[12]Yanyong Deng, etc. Lactose Intolerance in Adults: Biological Mechanism and Dietary Management. Nutrients. 2015 Sep; 7(9): 8020–8035.[13]徐莹等. 乳糖不耐症的调查分析. 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 年11 月[14]孙东跃,陈历. 低乳糖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2年第4期[15]赵丽云. 2010—2012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总体方案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6,50(3) : 204-207. DOI: 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6.03.002[16]Yuna He, etc. Consumption of meat and dairy products in China: a review. Proc Nutr Soc. 2016 Aug;75(3):385-91.[17]王贵芳,赵少华. 低乳糖乳制品的广阔市场前景.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学术论文集.2011-03-23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编辑 ? 邱小奕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一键置顶公众号 从此划船不用桨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
Copyright© 2005-2022   www.sanqitong.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2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注明来源) 网址:www.sanqit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