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原产地在马关吗,你知道三七是那里产的吗
发布时间:2022-10-28 11:22
编辑:网络
点击:316
本文目录一览你知道三七是那里产的吗2,三七的出产地是哪里3,云南文山有些什么项目和特产4,三七产地5,田七是什么6,我国水稻种植业主要产地举例7,堡什么汤能养肺补气8,矮马分布在哪些地区9,矮马分布在哪些地区你知道三七是那里产的吗
……
本文目录一览
1,你知道三七是那里产的吗
云南文山三七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以后来者居上,逐渐取代广西田州三七而成为我国三七的主产地。据上海市《药材资料汇编》(1958)载:三七“主产于云南文山(开化)”,故有“开化三七”之称。其附近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广南、富宁均有产。广西田阳(田州)本为原产地,后因土壤不佳,移植镇安、靖西,但产量不及云南大。”
2,三七的出产地是哪里
三七主要出产于云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云南文山是“三七之乡”。三七生于海拔1200-1800米地带,喜温暖而阴荫湿的环境,怕严寒和酷暑,也畏多水。土壤为疏松红壤或棕红壤,微酸性;年平均气温16.0-19.3℃为宜。生长期间若气温持续3-5天,在30℃以上,植株易发病。栽培地宜选东坡,坡度5°-15°为宜。在低洼地种植易发生根腐病。云南三七分布较广,在海拔1200米、1700米的地区都有种植,以文山州各县为主要产区。文山是“三七之乡”,被誉为“中药中的阿司匹林”的三七,在文山已有三四百年的栽培历史,是云南乃至中国为数不多且能够完全实施规模化、标准化人工种植,和最具产业化开发条件的中药材品种。扩展资料:1949年以前,文山全州仅有文山县、砚山、马关、广南县的少数农户种植三七。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三七生产,但由于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以及对三七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和管理,致使三七从1951—1992年的40余年中,文山的三七生产经历了两次大的曲折,从1993年起才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文山三七”原产地域范围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请求给予文山三七原产地域保护的请示》(文政请〔2000〕98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现辖行政区域,包括8个县市:文山市、砚山县、西畴县、马关县、麻栗坡县、丘北县、广南县、富宁县。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七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山三七

3,云南文山有些什么项目和特产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邻广西百色地区,西连红河州,北接曲靖地区,南部的麻栗坡、马关、富宁3县与越南河江省接壤 。全州辖8县,州府在文山县。人称为“滇东南大门”。文山距省会昆明市公路里程320公里。323国道横穿全境,海拔一般为1000~1800米,最高2991米,最低107米,州府所在地1260米。文山三七
全世界的三七产于中国,主产于文山。文山是三七的主产地和原产地,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三七之乡”。全国90%以上的三七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文山,全国质量最上乘的三七也产于文山,文山是个三七王国。三七是云南省重要的生物资源,是文山州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最佳旅游季节
文山州境内多山,气候类型多样,属亚热带带高原季风气候,南部、东部部分地区为热带气候区。文山降水丰足,干湿季较为明显,冬暖而夏凉。
每年5月前后,文山普者黑景区荷花竞相开放,风光无限,然此时却正值文山的雨季(每年5-10月)来临,风景虽好,不过一定要带上雨具,还要带一两件外套在早晚的时候可以披披,以防天气变化。
此外,壮族陇端节青年男女借山歌,互诉衷肠,唱出绵绵的情意和对心上之人的无限眷恋;苗族花山节,情歌满山飘荡,倒爬杆、赛马等娱乐活动惊险刺激,使人大呼过瘾;瑶族盘王节祭祀盘王的仪式,更是流露出瑶民古朴的感恩情怀……节日的文山,欢乐喜庆,各种民族节庆活动也丰富多彩,此时出游文山,可尽览其特有的民族风情与魅力

4,三七产地
三七的主要产地位于云南文山州各县,文山县、砚山县、马关、西畴、广南、麻栗坡、富宁、邱北等,广西田阳、靖西、田东以及德保等地皆有种植。三七,又称文山三七、文州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达60厘米。 一、三七产地 1、三七主要产在中国云南东南部(文山、西畴、砚山),以及砚山县、文山县、西畴、马关、麻栗坡、广南、富宁、邱北等,广西田阳、田东、靖西以及德保等地皆有种植。生于海拔1200-1800米地带。 2、三七,又称文山三七、文州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达60厘米,茎暗绿色,指状复叶,轮生茎顶,主根肉质,呈纺锤形,叶柄具条纹,叶片膜质,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有花100朵左右,苞片多数簇生于花梗基部,总花梗有条纹,卵状披针形,花萼杯形,稍扁,花丝与花瓣等长,花梗纤细,小苞片多数,花小,淡黄绿色,子房下位,果扁球状肾形,种子白色,三角状卵形,以其根部入药,其性温,味辛。 二、三七的形态特征 1、多年生直立草本高20-60厘米,主根肉质,1条至多条,呈纺锤形,托叶多数,簇生,线形,长不足2毫米,指状复叶3-6个轮生茎顶,叶柄长5-11.5厘米,具条纹,光滑无毛。小叶柄两侧长0.2-1.2厘米,中央长1.2-3.5厘米,无毛,叶片膜质,两侧叶片最小,椭圆形至圆状长卵形,长3.5-7厘米,宽1.3-3厘米,中央的最大,长椭圆形至倒卵状长椭圆形,长7-13厘米,宽2-5厘米。两侧叶片是先端渐尖至长渐尖,边缘具重细锯齿,基部偏斜,齿尖具短尖头,齿间有1刚毛,主脉与侧脉在两面凸起,两面沿脉疏被刚毛,网脉不显,中央的是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圆形。 2、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总花梗长7-25厘米,有花80-100朵或更多,有条纹,无毛或疏被短柔毛。苞片是卵状披针形,多数簇生于花梗基部,花梗长1-2厘米,纤细,微被短柔毛,花小,淡黄绿色小苞片多数,狭披针形或线形。花萼杯形,稍扁,边缘有小齿5,齿三角形,果扁球状肾形,径约1厘米,成熟后为鲜红色,内有种子2粒,种子为白色,三角状卵形,微具三稜。花期7-8月,果期8-10月。
5,田七是什么
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黄”,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三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云南三七分布较广,几乎在海拔1200米、1700米的地区都有种植,其中以文山州各县为主要产区,该州的砚山、马关、西畴等县栽培三七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三七具有“生打熟补”功效,即服生三七,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参治跌打劳伤有效;服熟三七(用鸡油或其他油将生三七炸黄即成熟三七),能补血强身。经科学研究并通过临床试验证明:三七与人参一样,含有四环三萜等补养成份,而且比人含参含量还高,三七所含的酮类化合物,能促进血液循环,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脏耗氧量,减轻心肌工作负担。用三七治疗由冠惊讶病引起的胸闷、心绞痛及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效果甚好。日本医学界还认为三七有抑制癌症的作用。因而销路甚广,现远销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和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
如何选择三七,认别其品质?三七分“春三七”和“冬三七”两种,这是以采收季节来区分的,在结籽之前采收的为春三七,结籽以后采收的为冬三七。以春三七的品质为佳,选择个大。体重、色好、光滑、坚实而不空泡者为最好。冬三七绉纹较多,质量次之.
别名:开化三七、人参三七、田七、金不换。
主产地: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省,但以云南文山州和广西靖西,那坡县所产的三七质量较好,为地道药材。
主要功效:以根、根状茎入药。是名贵中药材,生用可止血化瘀、消肿止痛,是云南白药主要成分,同棵植物的花叶也能入药,当茶饮。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60cm。根茎短,茎直立,光滑无毛。掌状复叶,具长柄,3~4片轮生于茎顶;小叶3~7,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从茎顶中央抽出,长20~30cm。花小,黄绿色;花萼5裂;花瓣、雄蕊皆为5。核果浆果状,近肾形,熟时红色。种子1~3,扁球形。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现多栽培于海拔1600~1800米的山上。
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
医学功能:
(1)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显著的造血功能;
(2)能加强和改善冠脉微循环,扩三七入药历史悠久,作用奇特被历代医家视为药中之宝,故有“金不换”之说法。
三七“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及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
6,我国水稻种植业主要产地举例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8%。1. 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2. 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3. 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8%。1. 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位于年≥5300℃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2. 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3. 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年≥10℃积温5300℃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1. 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2. 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3. 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墨脱等7县。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1. 华北 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2. 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年≥10℃积温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冬春干旱、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1、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2、 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六.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1. 北疆盆地早熟亚区;2. 南疆盆地中熟亚区;3. 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
7,堡什么汤能养肺补气
冬季补气汤: 北芪补气汤北芪有补益肺气的功效,有助预防感冒及改善怕冷情况,增强整体机能;而南北杏亦有润肺化痰和开胸理气作用,令气机畅顺之余,又能去除肥胖人士体内的痰湿;至于云苓则有利水化湿的功效,有助身体排毒,减少脂肪和毒素积聚。北芪补气汤既补身又能降脂,大家不妨多饮,保护身体。 材料:北芪1两、南北杏各5钱、云苓1 、蜜枣5粒(4人分量) 煲法:清水7碗加材料煲至4碗 功效:补气降脂,健脾去湿 三七须根炖鸡 三七须根含有三七皂甙、黄酮、三七素、多糖等多种有效成分。与三七主根具有相同的功效,是制作云南名贵药膳“三七气锅鸡”的主要原料。经常食用不仅可以预防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而且可以增加肌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强身健体。三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植物,起源于2亿5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古热带山区,由于对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现仅存于中国西南山区,为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州的文山、砚山、马关、西畴、邱北、广南、富宁、麻栗坡8个县。迄今为止,文山三七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左右。 《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用三七须根炖鸡,补血补气最好了。 制作过程: 首先,我们准备主料:母鸡一只,三七须根(20克),香菇若干,枸杞,红枣。 三七: 止血散淤、定痛消肿、含多种皂甙、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有抗心率失常、抗心肌缺血、降血、止血、降脂、降血糖、镇痛、提高免疫功能、抗衰老作用。还具有明显的补血作用,能促进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类血液细胞分裂生长,增加数目,保持正常水平。 鸡肉: 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香菇:植物皇后。味甘,性平。补脾胃,益气,主治食欲减退,少气乏力。益气,治风破血。 枸杞:味甘平,中医认为,它能够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和养血、增强人们的免疫力。 红枣:性温味甘,具有补益脾胃、调和药性、养血宁神的功效,是中药处方的常用之品。红枣煮水对于经血过多而引起贫血的女性有帮助,可改善怕冷、苍白和手脚冰冷的现象。 三七须根要用清水浸泡20分钟。其他都洗干净就好。 人参莲肉补气汤 用法:食用时,喝汤,吃莲肉。人参可连续使用3 次,次日再加莲子、冰糖和水适量,如前法蒸炖和服用,到第三次时,可连同人参一起吃。 原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草本,高达65厘米,主根肥大,圆柱形或纺锤形,黄白色。茎直立,单生。叶为掌状复叶。浆果核果状,熟时红色。 品种分类:按来源分: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 按加工方法分: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蒸制后干燥,称“红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按产地分:吉林参、高丽参等。功效:补气益脾。适用于病后体虚、气弱、食少、疲倦、自汗、泄泻等症。 配料:白人参10克,莲子10枚,冰糖30克。 制作:将白人参、莲子(去心)放在碗内,加洁净水适量发泡,再加入冰糖,再将碗置蒸锅内,隔水蒸炖1 小时。 用法:食用时,喝汤,吃莲肉。人参可连续使用3 次,次日再加莲子、冰糖和水适量,如前法蒸炖和服用,到第三次时,可连同人参一起吃。 花生香菇猪脚汤 基本特点 补益气血、增乳通乳。基本材料 猪前脚1只,花生仁50克,香菇20克,红枣8粒 [制法]: 1.猪脚刮洗干净、斩块;香菇用清水浸软,去蒂洗净,花生仁洗净,红枣去核洗净,备用。 2.将备用料一齐放入砂煲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3小时,调味供用。 [功能]:补益气血、增乳通乳 [适用范围]: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产后症。或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等。 **补气补血的食物,如桂圆、莲子、鸡、鸽、大枣等食物,煲汤饮用,可补气滋阴,涩汗固精。 推荐:山药枸杞子汤 原料:鲜山药200克,干莲子肉20粒,枸杞子20克,银耳6朵,冰糖少量。 做法:鲜山药去皮,切段,与其余配料共同放入无油的瓦罐中,加清水浸泡,用小火慢炖2小时,汤液黏稠即起锅。 这道甜品以山药、莲子益气健脾,以枸杞子、银耳滋阴补肾,针对阴阳两虚的症状尤为适合。 益精填髓的饮品: 推荐:海蛤墨鱼汤 原料:海蛤30克,墨鱼6条,熟地10克,党参2只,生姜20克。 做法:将海蛤、墨鱼洗净,墨鱼切段,生姜拍一拍,与其余的配料一同放入无油的瓦罐中,加清水浸没原料,小火慢炖2小时,起锅时加入3克食盐。切忌加盐过多,因为过咸会伤肾。 这道汤羹以海蛤、墨鱼等咸寒之物补益肾阴,配合生姜除寒,党参益气生津。 理气散结的饮品: 推荐:木瓜海带乌鸡汤 原料:木瓜半个,海带50克,乌鸡半只,党参2只。 做法:木瓜除子去皮,海带洗净切块,乌鸡剁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水文火慢炖,2小时后出锅,加食盐4克。 这道汤以木瓜、海带理气散结,以乌鸡滋补肝肾,党参补气以助木瓜理气之功。 **最常见的补气汤品。 西洋参瘦肉汤 组成:西洋参24克,瘦猪肉500克。 制法:将西洋参洗净,用温水泡软,切片;再将瘦猪肉洗净,与西洋参片一齐放入锅内,加入泡过西洋参的水及适量的清水,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调味,饮汤食肉。
8,矮马分布在哪些地区
矮马 矮马指成年体高在106厘米以下的马,英文中称之为pony(与专指大马的horse相对应)。因其小巧玲珑、天资聪颖、性情温顺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可用于观赏、娱乐、实验和劳役,也是小朋友和老年人很好的“朋友”。因为数量稀少,更显得尤为珍贵,可以说是马中之宝。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是英国的设特兰矮马。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也有着丰富的矮马资源,中国的西南矮马与设特兰矮马并行是世界矮马的两大源流。 中国矮马,史称果下马,分布面积广,历史悠久。按产地划分,我国主要的矮马品种有:广西德保矮马,四川安宁果下马,贵州矮马,云南马关矮马,陕西宁强矮马等。我国矮马在自然状态下保种,没有进行专门的矮化育种,体型之小已达到英国设特兰马的标准,特别是德保马成年体高在80至96厘米之间,低于设特兰矮马,并具有耐粗饲,耐渴耐劳,适应性强,易调教,繁殖率高,抗病力强,善跋山涉水等优点。但是中国矮马的毛色单一,多数为骝毛,少数有栗、青、黑、白和兔褐毛。中国矮马由于是长期闭锁繁育形成的,保持了较为纯净的原始的基因库,科研价值极高。编辑本段果下马 是罕见的马匹。这种马,毛褐色,高约三尺,长三尺七寸,体重只有一百多斤,但可拉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斤重的货物。它性勤劳,不惜力、健行且善走滑坡,适合多雨的南方驾役。可称得上动物进化史上的罕见现象。 据《罗定志》记载,“果下马,出德庆之泷水者”,“乘之可于果树下行”;“有种马中偶然产之,不可多得,故其价甚贵”。据考证,至少在三百多年前罗定就有这种果下马了。 约2100年前,中国已有“果下马”(马体小可行果树下故名)。该马残骸发现于满城中山王墓出土的文物中。原记有该马高三尺,在汉代度量中,一尺等于23厘米,所以此马的体高应为69厘米,比今天国外“米尼马”还低1厘米。据考证,最小的米尼马始于中国。1981年,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王铁权研究员,在马种资源普查中,于广西靖西县,发现体高92.5厘米的成年矮母马。从个体到群体,在云、贵、川、陕等地也发现类似的矮马。这种埋没2000余年的古代矮马的发现,引起国内外媒体的注意,人民画报曾经用26种语言对外介绍,日本杂志认为这是世界马种重要发现之一。一时掀起“矮马热”。国内20个城市办矮马游乐场,供儿童骑马。科学研究找出马的特质,作了矮马矮化育种实验。 中国于1987年成立了矮马登记会(现名中国马业协会矮马登记会),挂靠中国马业协会及农科院畜牧所。 果下马,是具有2000年历史的古马。原分布在云、贵、川、广西、陕西等地。现在所有果下马的保种点只有一处,即广西德保,总数在千匹左右。个体最高99cm ,最低78cm 。这种马最大的特点是耐力强。体重80公斤的人,骑上果下马也可以走路。另外,英国设特兰矮马体型有侏儒表现,而果下马体小,体型比例正常。果下马优美的体形,极佳的耐力表现获得了全世界的赏识。在果下马被发现之后,德、日等国矮马界要求引种,邀请参加世界马匹展览会。当时由于中国疫情不公开,政府重视保护,不准外流,我们失去了机遇。但现在,果下马的保种工作乃在继续。矮马指成年体高在106厘米以下的马,英文中称之为pony(与专指大马的horse相对应)。因其小巧玲珑、天资聪颖、性情温顺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可用于观赏、娱乐、实验和劳役,也是小朋友和老年人很好的“朋友”。因为数量稀少,更显得尤为珍贵,可以说是马中之宝。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是英国的设特兰矮马。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也有着丰富的矮马资源,中国的西南矮马与设特兰矮马并行是世界矮马的两大源流。 中国矮马,史称果下马,分布面积广,历史悠久。按产地划分,我国主要的矮马品种有:广西德保矮马,四川安宁果下马,贵州矮马,云南马关矮马,陕西宁强矮马等。我国矮马在自然状态下保种,没有进行专门的矮化育种,体型之小已达到英国设特兰马的标准,特别是德保马成年体高在80至96厘米之间,低于设特兰矮马,并具有耐粗饲,耐渴耐劳,适应性强,易调教,繁殖率高,抗病力强,善跋山涉水等优点。但是中国矮马的毛色单一,多数为骝毛,少数有栗、青、黑、白和兔褐毛。中国矮马由于是长期闭锁繁育形成的,保持了较为纯净的原始的基因库,科研价值极高。 目前最受世界欢迎的是欧洲矮马,个子小(一般身高在50—60公分)、体型匀称,被当做私人宠物饲养,其价格也十分昂贵,动则数十万的身价,也成为贵族的象征。 德保矮马是世界稀有的优良马种,它是世界上最矮的一种马,是世界两大矮马源流之一(另一源流是英国的谢特兰矮马)。德保矮马主要产于广西德保、靖西等县,及百色地区,个头在100cm左右,最矮的仅有85cm。据考证,它是西汉时期“果下马”的后代。 德保矮马的特征之一是色纯,系色有棕黑、棕红、浅棕、灰黄、灰白数种。德保矮马还有体型秀美、性情温驯、灵巧耐驮、粗食抗病等特征。玲珑小巧的德保矮马虽然没有高大的体魄,但也不失其健壮。它的善爬耐驮、坚忍不拔,尤为人们所称道。这些马儿聪明机灵,它们在山路上行走敏捷稳健,既可当坐骑,又能拉车和负重,是山区人民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也是动物园中的观赏动物。早在宋代,德保矮马就作为贡品深得皇室喜爱。 广马有着光荣的历史。明代嘉靖年间,为抗击倭寇的入侵,广马作为坐骑,载着六千俍兵跟着瓦氏夫人奔赴江浙抗倭,健而善行,为夺取抗倭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1年11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的西南考察组在广西德保县进行品种资源调查中发现了德保矮马。 一、品种外貌特征: 1、德保矮马系挽、驮、乘兼用型。成年体型矮、短、粗、壮,结构匀称,整体紧凑结实,四毛(鬃、鬣、尾、距毛)浓密,性情温驯。 (1)头颈部:头平直,额宽适中,眼小而突,耳竖立而短,鼻翼驰张灵活,颈与头结构匀称、粗厚。 (2)前躯:肩角度良好,肌肉紧凑,胸部发达,前肢直立、腕关节明显、管短直、系长短适中。角度适宜,蹄小而圆,蹄墙竖立。 (3)后躯:腰背平直,肌肉发达紧凑对称,臀部略斜,飞节强壮,稍内靠,系部适中,蹄近圆,蹄壁坚韧。 (4)毛色:多数为骝毛,少数为栗、青、黑、白毛和兔褐毛。 (5)德保矮马以粗饲、秸秆、青草、猪潲为主食,很少补给精料。个体矮马营养中等属正常,有利爬山涉水,有助速力、耐力及弹跳。 2、德保矮马体尺:成年矮马体高85—106cm。公马——体高与体斜长成正比例属标准型矮马;母马——体斜长比体高多1—2cm标准型矮马。母矮马体长体高多3cm以内属正常范围。 二、生产性能 1、繁殖能力:遗传性稳定,在自然交配情况下,母马受胎率约70—80%;母马产驹三年两胎或二年一胎,初配期2—3岁,初产3—4岁;发情季节一般在2—9月份,发情周期平均22天,发情持续时间5—8天,妊娠期318—345天,终身产驹10匹左右。 2、劳役能力:善于爬山涉水,步伐稳健灵活,耐力强,正常挽拽力为体重3倍,驮载为体重2/5、1/2,正常步挽和驮载每小时4.5—5.5km,乘骑常步每小时6—7km。 3、适应性:适应性强,耐渴耐劳、耐寒冷,耐粗饲,易调价,繁殖率高,抗病能力强。 三、矮马用途: 役用:在农村用途广泛,挽、驮、骑乘均可。 展示:德保矮马是世界上最矮的一种马,在动物园或公园可展示、观赏,或用作和游客拍照留念等。目前,全国已有许多公园引进了德保矮马,深受游客喜爱。 马戏:儿童演员用矮马表演将更有吸引力。 娱乐:开办大型或小型的矮马娱乐场,骑乘矮马或马车,为度假、双休日的广大群众服务。 四、矮马现状: 现在德保矮马存栏数不足500匹,占全国马匹总数万分之一以下,决定了德保矮马的珍贵。自1982年以来,德保矮马以“国有民养”形式,分散在农户家中代养、保种、繁殖。德保畜牧局以登记、体测方法结合体型外貌结构特征,准时对德保矮马进行种质鉴定。经多年努力,德保矮马质量有所提高,由德保矮马向德保微型马(成年体高90cm以下宠物马)过渡已初具雏型。目前,德保矮马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德保县领导正在研究制定如何将大力发展矮马生产作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来抓。 再补充一句 就是遗传因素
9,矮马分布在哪些地区
矮马
矮马指成年体高在106厘米以下的马,英文中称之为pony(与专指大马的horse相对应)。因其小巧玲珑、天资聪颖、性情温顺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可用于观赏、娱乐、实验和劳役,也是小朋友和老年人很好的“朋友”。因为数量稀少,更显得尤为珍贵,可以说是马中之宝。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是英国的设特兰矮马。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也有着丰富的矮马资源,中国的西南矮马与设特兰矮马并行是世界矮马的两大源流。 中国矮马,史称果下马,分布面积广,历史悠久。按产地划分,我国主要的矮马品种有:广西德保矮马,四川安宁果下马,贵州矮马,云南马关矮马,陕西宁强矮马等。我国矮马在自然状态下保种,没有进行专门的矮化育种,体型之小已达到英国设特兰马的标准,特别是德保马成年体高在80至96厘米之间,低于设特兰矮马,并具有耐粗饲,耐渴耐劳,适应性强,易调教,繁殖率高,抗病力强,善跋山涉水等优点。但是中国矮马的毛色单一,多数为骝毛,少数有栗、青、黑、白和兔褐毛。中国矮马由于是长期闭锁繁育形成的,保持了较为纯净的原始的基因库,科研价值极高。编辑本段果下马
是罕见的马匹。这种马,毛褐色,高约三尺,长三尺七寸,体重只有一百多斤,但可拉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斤重的货物。它性勤劳,不惜力、健行且善走滑坡,适合多雨的南方驾役。可称得上动物进化史上的罕见现象。 据《罗定志》记载,“果下马,出德庆之泷水者”,“乘之可于果树下行”;“有种马中偶然产之,不可多得,故其价甚贵”。据考证,至少在三百多年前罗定就有这种果下马了。 约2100年前,中国已有“果下马”(马体小可行果树下故名)。该马残骸发现于满城中山王墓出土的文物中。原记有该马高三尺,在汉代度量中,一尺等于23厘米,所以此马的体高应为69厘米,比今天国外“米尼马”还低1厘米。据考证,最小的米尼马始于中国。1981年,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王铁权研究员,在马种资源普查中,于广西靖西县,发现体高92.5厘米的成年矮母马。从个体到群体,在云、贵、川、陕等地也发现类似的矮马。这种埋没2000余年的古代矮马的发现,引起国内外媒体的注意,人民画报曾经用26种语言对外介绍,日本杂志认为这是世界马种重要发现之一。一时掀起“矮马热”。国内20个城市办矮马游乐场,供儿童骑马。科学研究找出马的特质,作了矮马矮化育种实验。 中国于1987年成立了矮马登记会(现名中国马业协会矮马登记会),挂靠中国马业协会及农科院畜牧所。 果下马,是具有2000年历史的古马。原分布在云、贵、川、广西、陕西等地。现在所有果下马的保种点只有一处,即广西德保,总数在千匹左右。个体最高99cm ,最低78cm 。这种马最大的特点是耐力强。体重80公斤的人,骑上果下马也可以走路。另外,英国设特兰矮马体型有侏儒表现,而果下马体小,体型比例正常。果下马优美的体形,极佳的耐力表现获得了全世界的赏识。在果下马被发现之后,德、日等国矮马界要求引种,邀请参加世界马匹展览会。当时由于中国疫情不公开,政府重视保护,不准外流,我们失去了机遇。但现在,果下马的保种工作乃在继续。矮马指成年体高在106厘米以下的马,英文中称之为pony(与专指大马的horse相对应)。因其小巧玲珑、天资聪颖、性情温顺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可用于观赏、娱乐、实验和劳役,也是小朋友和老年人很好的“朋友”。因为数量稀少,更显得尤为珍贵,可以说是马中之宝。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是英国的设特兰矮马。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也有着丰富的矮马资源,中国的西南矮马与设特兰矮马并行是世界矮马的两大源流。
中国矮马,史称果下马,分布面积广,历史悠久。按产地划分,我国主要的矮马品种有:广西德保矮马,四川安宁果下马,贵州矮马,云南马关矮马,陕西宁强矮马等。我国矮马在自然状态下保种,没有进行专门的矮化育种,体型之小已达到英国设特兰马的标准,特别是德保马成年体高在80至96厘米之间,低于设特兰矮马,并具有耐粗饲,耐渴耐劳,适应性强,易调教,繁殖率高,抗病力强,善跋山涉水等优点。但是中国矮马的毛色单一,多数为骝毛,少数有栗、青、黑、白和兔褐毛。中国矮马由于是长期闭锁繁育形成的,保持了较为纯净的原始的基因库,科研价值极高。
目前最受世界欢迎的是欧洲矮马,个子小(一般身高在50—60公分)、体型匀称,被当做私人宠物饲养,其价格也十分昂贵,动则数十万的身价,也成为贵族的象征。
德保矮马是世界稀有的优良马种,它是世界上最矮的一种马,是世界两大矮马源流之一(另一源流是英国的谢特兰矮马)。德保矮马主要产于广西德保、靖西等县,及百色地区,个头在100cm左右,最矮的仅有85cm。据考证,它是西汉时期“果下马”的后代。
德保矮马的特征之一是色纯,系色有棕黑、棕红、浅棕、灰黄、灰白数种。德保矮马还有体型秀美、性情温驯、灵巧耐驮、粗食抗病等特征。玲珑小巧的德保矮马虽然没有高大的体魄,但也不失其健壮。它的善爬耐驮、坚忍不拔,尤为人们所称道。这些马儿聪明机灵,它们在山路上行走敏捷稳健,既可当坐骑,又能拉车和负重,是山区人民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也是动物园中的观赏动物。早在宋代,德保矮马就作为贡品深得皇室喜爱。
广马有着光荣的历史。明代嘉靖年间,为抗击倭寇的入侵,广马作为坐骑,载着六千俍兵跟着瓦氏夫人奔赴江浙抗倭,健而善行,为夺取抗倭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1年11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的西南考察组在广西德保县进行品种资源调查中发现了德保矮马。
一、品种外貌特征:
1、德保矮马系挽、驮、乘兼用型。成年体型矮、短、粗、壮,结构匀称,整体紧凑结实,四毛(鬃、鬣、尾、距毛)浓密,性情温驯。
(1)头颈部:头平直,额宽适中,眼小而突,耳竖立而短,鼻翼驰张灵活,颈与头结构匀称、粗厚。
(2)前躯:肩角度良好,肌肉紧凑,胸部发达,前肢直立、腕关节明显、管短直、系长短适中。角度适宜,蹄小而圆,蹄墙竖立。
(3)后躯:腰背平直,肌肉发达紧凑对称,臀部略斜,飞节强壮,稍内靠,系部适中,蹄近圆,蹄壁坚韧。
(4)毛色:多数为骝毛,少数为栗、青、黑、白毛和兔褐毛。
(5)德保矮马以粗饲、秸秆、青草、猪潲为主食,很少补给精料。个体矮马营养中等属正常,有利爬山涉水,有助速力、耐力及弹跳。
2、德保矮马体尺:成年矮马体高85—106cm。公马——体高与体斜长成正比例属标准型矮马;母马——体斜长比体高多1—2cm标准型矮马。母矮马体长体高多3cm以内属正常范围。
二、生产性能
1、繁殖能力:遗传性稳定,在自然交配情况下,母马受胎率约70—80%;母马产驹三年两胎或二年一胎,初配期2—3岁,初产3—4岁;发情季节一般在2—9月份,发情周期平均22天,发情持续时间5—8天,妊娠期318—345天,终身产驹10匹左右。
2、劳役能力:善于爬山涉水,步伐稳健灵活,耐力强,正常挽拽力为体重3倍,驮载为体重2/5、1/2,正常步挽和驮载每小时4.5—5.5km,乘骑常步每小时6—7km。
3、适应性:适应性强,耐渴耐劳、耐寒冷,耐粗饲,易调价,繁殖率高,抗病能力强。
三、矮马用途:
役用:在农村用途广泛,挽、驮、骑乘均可。
展示:德保矮马是世界上最矮的一种马,在动物园或公园可展示、观赏,或用作和游客拍照留念等。目前,全国已有许多公园引进了德保矮马,深受游客喜爱。
马戏:儿童演员用矮马表演将更有吸引力。
娱乐:开办大型或小型的矮马娱乐场,骑乘矮马或马车,为度假、双休日的广大群众服务。
四、矮马现状:
现在德保矮马存栏数不足500匹,占全国马匹总数万分之一以下,决定了德保矮马的珍贵。自1982年以来,德保矮马以“国有民养”形式,分散在农户家中代养、保种、繁殖。德保畜牧局以登记、体测方法结合体型外貌结构特征,准时对德保矮马进行种质鉴定。经多年努力,德保矮马质量有所提高,由德保矮马向德保微型马(成年体高90cm以下宠物马)过渡已初具雏型。目前,德保矮马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德保县领导正在研究制定如何将大力发展矮马生产作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来抓。 再补充一句 就是遗传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