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当前位置:首页/基地图片> 三七产地名,那里三七能打成粉末多少钱一斤

三七产地名,那里三七能打成粉末多少钱一斤

本文目录一览那里三七能打成粉末多少钱一斤2,三七原产地是哪三七原产地是在什么地方3,三七的主产地是4,文山的特产是啥5,三七的出产地是哪里6,点解田七又叫三七7,三七和川七是同一种中药吗8,三七和田七一样么9,三七是什么英语信用卡怎么写……

本文目录一览

1,那里三七能打成粉末多少钱一斤

你好!药房,1000左右一斤如有疑问,请追问。
一般药店都有卖也能加工,我这里买三七都免费打粉,并且是云南产地,价格便宜,看名
在药店买三七要看着加工好啊
在药房就可以,加工的时候加点山楂片比较好
药店或淘宝

三七产地名

2,三七原产地是哪 三七原产地是在什么地方

1、三七主原产地是云南,云南三七又以种于文山的三七为主。 2、云南三七主产于云南文山州各县,文山县、砚山县、马关、西畴、广南、麻栗坡、富宁、邱北等,另广西田阳、靖西、田东、德保等地也有种植。云南文山州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好,习称“文三七”、“田七”,为的道地药材。由于文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全国95%以上的三七产在文山,被国家命名为“三七之乡”。

三七产地名

3,三七的主产地是

E【答案解析】:、牛膝的主产地是C【答案解析】:、当归的主产地是A【答案解析】:本组题考查根类道地药材的产地。三七主产于云南,请记住“云南白药”的主药之一就有三七。牛膝是四大怀药之一,为河南道地药材。当归主产于甘肃。除以配伍选择题出现外,还以最佳选择题出现。建议考生熟记中药道地药材及产地。

三七产地名

4,文山的特产是啥

三七!还有丘北的辣椒
全世界三七的主要产地是中国,中国的三七产地在文山楼上那位兄台说的对,不过三七和田七差别就大了,三七药用价值不知道比田七高多少倍,田七那种只是小喳喳!只是文山经济落后,打不起广告,而田七在广东还是广西的啦,比较有钱,所以很多人知道田七不知道三七,悲哀啊!其实田七哪来跟三七比,什么也不是啊!!!全州有7个县被分别列为中国三七、阳荷、草果、辣椒、八宝米、八角特产之乡,名贵中药材三七,以质量优,药用大闻名中外。楼主你自己看着给分吧!我不想多说什么了,可以发我邮件pusher431@163.com 我是文山人,可以给你解答些问题
看您送怎样的朋友了 如果是家里人 或者关系好的 可以送文山三七 八角 丘北辣椒之类的土特产 还有八宝米 看看超市有礼品包装好的 寓意不错 其他的可以送些比如水烟筒 蜡染 壮锦苗绣之类的 有少数民族风情 吃的可以带点腊猪脚 剥隘七醋 藕粉 沙糕
三七
我家的特产很多三七、辣椒、八宝米、乔酥。。。。。。

5,三七的出产地是哪里

三七主要出产于云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云南文山是“三七之乡”。三七生于海拔1200-1800米地带,喜温暖而阴荫湿的环境,怕严寒和酷暑,也畏多水。土壤为疏松红壤或棕红壤,微酸性;年平均气温16.0-19.3℃为宜。生长期间若气温持续3-5天,在30℃以上,植株易发病。栽培地宜选东坡,坡度5°-15°为宜。在低洼地种植易发生根腐病。云南三七分布较广,在海拔1200米、1700米的地区都有种植,以文山州各县为主要产区。文山是“三七之乡”,被誉为“中药中的阿司匹林”的三七,在文山已有三四百年的栽培历史,是云南乃至中国为数不多且能够完全实施规模化、标准化人工种植,和最具产业化开发条件的中药材品种。扩展资料:1949年以前,文山全州仅有文山县、砚山、马关、广南县的少数农户种植三七。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三七生产,但由于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以及对三七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和管理,致使三七从1951—1992年的40余年中,文山的三七生产经历了两次大的曲折,从1993年起才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文山三七”原产地域范围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请求给予文山三七原产地域保护的请示》(文政请〔2000〕98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现辖行政区域,包括8个县市:文山市、砚山县、西畴县、马关县、麻栗坡县、丘北县、广南县、富宁县。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七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山三七

6,点解田七又叫三七

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中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也是我国最早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三七自古以来就被公认为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具有“金不换”、“南国神草”之美誉。因枝分三枝,为七片,故称为“三七”,又名田七、金不换等,古时亦称昭参、血参、人参三七、田三七、山漆、三七参等。因常在春冬两季采挖,又分为“春七”和“冬七”。由于三七同为人参属植物,而它的有效活性物质又高于和多于人参,因此又被现代中药药物学家称为“参中之王”。 三七起源于2亿5千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的残余植物。三七对生长的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适宜于冬暖夏凉的气候,不耐严寒与酷热,喜半阴和潮湿的生态环境。故其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我国西南部海拔1500米-1800米,北纬23.5°附近的狭窄地带,包括云南省文山州和广西与文山交界的几个地方。云南省文山州为原产地和主产地。据有关文献记载,三七使用历史近600年,栽培历史近500 在祖国西南边陲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深山密林中,生长着一种“春苗如翠,秋实似火”的神草。关于这种神草,千百看来一直传诵着许许多多神奇的故事:猎手不慎坠崖骨折,他们将一种野草嚼烂敷于出血处,伤口就如漆粘物一样被封住了,出血停止,猎人居然能拄着猎枪步行回家;石匠砸伤脚掌,疼痛难忍,将神草捶烂包扎于伤处,马上止血止痛;产妇血崩,生命垂危,一把神草就将其从死神手中夺回。这种神草苗族的祖先将其叫作“山漆”,其神奇的功效在民间代代相传,因“山漆”与“三七”谐音,在流传中便被记作“三七”。 关于三七,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时候,一个叫张二的青年,患了一种疾病,口鼻出血不止,虽经多方医治仍无效果。一天,一位姓田的医生路过,他取出一种草药的根,研磨成粉给张二吞下,不大功夫,血竟然止住了。张二一家非常感激,并要求医生留下这种神奇草药的种子。 一年后,张二家的草药长得非常茂盛。恰巧,知府大人的独生女患了出血症,多方治疗不见好转,无奈只好贴出告示:能治好女儿病者,招其为婿。张二闻知后带上自种的草药,二话没说,拿出草药研成末给小姐服下。谁知不到一个时辰,小姐竟死了。知府大怒,命人将张二捆起严刑拷打,他被逼讲出实情。知府大人即令捉拿了田医生,并将其定为“谋害杀人”罪。临刑之日,田医生万般无奈,只好向亲自监斩的知府大人解释说:“此草药对各种血症都有疗效,但须长到三至七年才有效。张二所用之药,仅长满一年,本无药性,当然救不了小姐。”说罢,他从差役手中要过利刀,在自己大腿上划一刀,鲜血直流,他从自己的药袋中取出药粉,内服外敷,即刻便血止痂结,在场的人惊讶不已,知府大人后悔不已,只好放了田医生。人们为了记住这一惨痛教训,就把这种药定为“三七”,表示必须生长到3~7年才有用。因为此药为田医生所传,故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三七也被称作“田七”。记得采纳啊

7,三七和川七是同一种中药吗

不是!不能混淆!川七 学名: Boussingaultia gracilis Miers var 科名: 落葵科藤三七属 别名: 藤子三七、云南白药、洋落葵 属性: 一年生藤本植物 川七是属於藤本植物,它可以开花,花色为白色带有一点点绿色的花,而它的叶形是属於饱和状但倒心型的叶子,而叶子的侧脉不明显,且叶缘没有;刻痕。此外在中药上川七,性微温,味甘微苦。有化瘀止血的作用,且药理研究也证实它能缩短凝血时间,降低毛细血管的通血性,故可治疗人体内外各种出血症。至於在俗名上一般所称的『川七』应是『火炭母草』或『虎杖』。参考资料:http://www.dls.ym.edu.tw/Board/t6/plant/%A4t%A4C.htm田七,又叫三七, 因与人参同属五加科,故又名人参三七。主要产于云南省文山州, 是云南省出产的传统名贵药材,生用有止血强心,散瘀生新,消肿定痛的显著功能,熟用有活血、补血、强壮补虚之功效。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即有记载,并誉之“金不换”。清朝的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道:“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蜚声中外的“云南白药”和“片仔癀”即以田七为主要原料制成。 田七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系野生,现已驯化家种,其根、茎、叶、花均可入药。通常所讲的田七,是指田七植物的干燥根。近年来科学研究证实,人参中最主要的药用成分四环三萜皂甙,田七不仅同样含有,而且比人参更高,田七所含黄酮类化合物,有调节血压,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脏耗氧量,减轻心肌工作负担的作用。经临床实践证明,田七在治疗由冠心病引起的胸闷、心胶痛有满意的疗效,对降低胆固醇及血脂的功能也很显著。因此田七除作为医治跌打血瘀的传统名名药外,还日益广泛地用作防治心血管疾病和强身健体的滋补保健品。
田七又名“三七”,是广西、云南的著名特产,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多年生草本,药用其地下茎。它原系山野自生,很早以前就为我国人民发现和采用,后转为人工栽培。因为这种植物一般每株有三条叶柄,每条叶柄上往往有七张叶子,故通称“三七”。据清代《归顺州志》说,“三七……以田州产者为最良”,清代《百色厅志》卷三也说,因三七实出自田州,故“俗名为田七”。田七是一种名贵药村,是具有独特功能的人参属中的优异品种。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田七“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有“金不换”之称。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贵》称:“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人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本草纲目》中还说,田七“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料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并说,“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咬虫伤”痢”,“大肠下血,妇女血崩,产后出血,产后血多,男妇赤眼,无名痈肿,虎咬虫伤”等。据药物分析,田七主要含六种皂甙和谷甾醇、胡萝卜甙、黄酮类化合物。皂甙是人参的主要成分,对增强体力,改善心肌氧代谢,提高动物缺氧的耐受力很有作用。古药书说田七“功同人参”确非虚妄之词。谷甾醇和胡萝卜甙能降血脂,而黄酮类化合物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增加血管弹性的有效成分,因而常食田七,不仅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疗效,而且对冠心病、心绞痛有预防功能。无病的人服用后可起预防冠心病和滋补强壮作用。

8,三七和田七一样么

是一种东西,别名而已。 不过过去叫田七是一个地道药材的说法,指产于云南文山的三七,而三七是所有地方产的三七的统称,也就是正名或学名。 现在到药店不管大夫开的是三七或田七都是一种东西。
不一样。田七是长蔓的,藤蔓本,单叶卵圆型,地下长出的块根短。三七是长茎的,不长藤蔓,茎高半米左右,一叶七叉,块根长。功效后者的强。
田七是三七的别名
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中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也是我国最早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三七自古以来就被公认为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具有“金不换”、“南国神草”之美誉。因枝分三枝,为七片,故称为“三七”,又名田七、金不换等,古时亦称昭参、血参、人参三七、田三七、山漆、三七参等。因常在春冬两季采挖,又分为“春七”和“冬七”。由于三七同为人参属植物,而它的有效活性物质又高于和多于人参,因此又被现代中药药物学家称为“参中之王”。 三七起源于2亿5千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的残余植物。三七对生长的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适宜于冬暖夏凉的气候,不耐严寒与酷热,喜半阴和潮湿的生态环境。故其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我国西南部海拔1500米-1800米,北纬23.5°附近的狭窄地带,包括云南省文山州和广西与文山交界的几个地方。云南省文山州为原产地和主产地。据有关文献记载,三七使用历史近600年,栽培历史近500 在祖国西南边陲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深山密林中,生长着一种“春苗如翠,秋实似火”的神草。关于这种神草,千百看来一直传诵着许许多多神奇的故事:猎手不慎坠崖骨折,他们将一种野草嚼烂敷于出血处,伤口就如漆粘物一样被封住了,出血停止,猎人居然能拄着猎枪步行回家;石匠砸伤脚掌,疼痛难忍,将神草捶烂包扎于伤处,马上止血止痛;产妇血崩,生命垂危,一把神草就将其从死神手中夺回。这种神草苗族的祖先将其叫作“山漆”,其神奇的功效在民间代代相传,因“山漆”与“三七”谐音,在流传中便被记作“三七”。 关于三七,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时候,一个叫张二的青年,患了一种疾病,口鼻出血不止,虽经多方医治仍无效果。一天,一位姓田的医生路过,他取出一种草药的根,研磨成粉给张二吞下,不大功夫,血竟然止住了。张二一家非常感激,并要求医生留下这种神奇草药的种子。 一年后,张二家的草药长得非常茂盛。恰巧,知府大人的独生女患了出血症,多方治疗不见好转,无奈只好贴出告示:能治好女儿病者,招其为婿。张二闻知后带上自种的草药,二话没说,拿出草药研成末给小姐服下。谁知不到一个时辰,小姐竟死了。知府大怒,命人将张二捆起严刑拷打,他被逼讲出实情。知府大人即令捉拿了田医生,并将其定为“谋害杀人”罪。临刑之日,田医生万般无奈,只好向亲自监斩的知府大人解释说:“此草药对各种血症都有疗效,但须长到三至七年才有效。张二所用之药,仅长满一年,本无药性,当然救不了小姐。”说罢,他从差役手中要过利刀,在自己大腿上划一刀,鲜血直流,他从自己的药袋中取出药粉,内服外敷,即刻便血止痂结,在场的人惊讶不已,知府大人后悔不已,只好放了田医生。人们为了记住这一惨痛教训,就把这种药定为“三七”,表示必须生长到3~7年才有用。因为此药为田医生所传,故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三七也被称作“田七”。
不一样

9,三七是什么英语信用卡怎么写

是草药credit card
三七也叫田七,一种草本credit card.
三七药膳应用历史悠久药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它在防病治病、滋补强身、抗老延年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三七药膳是药膳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功效和价值一直为熟知药膳的人们所喜爱,它是根据养生保健、康复、治疗或辅助治疗的需要,依据传统的方剂、“食疗”、“食治”、“食补”和中医理论,将三七与天然、自然食物和适当的中药材相配伍,应用传统的饮食烹调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制成具有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俱佳的食品。这种三七药膳有别于普通食品的药膳,除了具备普通食品的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健身祛病功效,深受民众的亲睐。  三七药膳的起源与历史记载  中药及其药膳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从采集食用到有意识的试验观察,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记载,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三七药膳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三七分布的地区狭小(云南省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古代这里是森林茂盛、人烟稀少、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三七药膳在民间虽早有应用,但文字记载较少。最早的记载可从《本草纲目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23339》以前的《跌损妙方》中略见一斑。书中全身门、头面门、身中门、背脊门、跟足门、金创门等都用参三七。六门中共用方133条,含有参三七的方40条,多以参三七为主。配伍活血祛淤、止血、理气、止痛之品,如血竭、桃仁、木香、乳香等,有的用量多达一两。如太阴穴伤, “猴骨、朱砂、参三七……羊血各一钱,共为末,好酒送服”,又如净瓶穴伤,“参三七、血竭……藕节引,酒炖服”等三七与食物同服的记载。   1.1 1596年(明万历二十四年),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进行大量医疗、采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参阅了近800余种经史、方书、药书,并向农民、猎户、渔民、军勇、樵夫、药农和铃医请教,历时30年,前后三易其稿写成《本草纲目》巨著。全书约190万字,分52卷,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包括大量食物仅谷、菜、果三部就有300余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明朝以前本草的一次大总结,三七这次在总结中脱颖而出。《本草纲目》中有“吐血衄血山漆(即三七,下同)一线,自嚼米汤送下。……产后血多山漆研末,米汤服一线”等有关三七与食物混服的记载,可谓三七药膳的雏形。李时珍将三七和功效概括为“止血、散血、定痛”,后世皆从其说。   1.2 1860年,清代黄元御的《玉楸药解》载三七能“和营止血、通脉行淤,行淤而剑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至于甘味能“补”,三七的补益作用,《本草纲目》未提及。但是,在云南、广西民间广泛流传三七“生打熟补”,一直将熟三七炖鸡、三七蒸血鸽、三七蒸鸡蛋等到作为补药作用。其炮制方法是:将三七置入鸡油中煎炸,以微黄为度,取出晾凉,即为熟三七,熟三七研磨为粉末称熟三七粉。   1.3 最早记载三七补益作用的是清代赵学敏著的《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成书):“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亦功等,故人并称日人参三七,为药品中之最珍贵者。《本草纲目拾遗》对三七药膳记载比较详细:如“治吐血《种福堂方》用鸡蛋一个,打开,和人参三七末一钱,藕汁一小杯,陈酒半小杯,隔汤沌熟食之。不过二三枚,自愈”。“取大母鸡,用苏三七(即三七)煎汤,将鸡煮少时,又将三七渣捣烂入鸡腹,用线缝好,隔汤蒸至鸡烂,去三七食鸡,可以医劳弱诸虚百损之病”等。   1.4 1848年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也曾提及“余闻田州(田七)至多,采以煨肉”。1947年,在昆明市福照街出现了三七汽锅鸡药膳店,店名为“培养正气”。从此,“三七汽锅鸡”便成为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具有云南独特风味的滋补名菜。   1.5 《中国药膳学》、《常用老年保健中药》、《药膳食谱集锦》等文献均刊载了含三七成分的药膳方剂。1988年,范昌编著的《实用三七栽培技术》一书中,首次提出“三七药膳”,并收录传统三七药膳方剂15个,对推动人民利用三七生物资源进行自我保健发挥了积极作用。   1.6 2004年,范昌编著的《三七药膳精粹》一书中,以一种药材编撰成药膳的书籍在国内是很少的。并收录传统三七药膳方剂193个,每个方剂均在来源栏里注明该方的出处,有部分方剂名称相同,但来源、原料配方、制作方法、功效主治等不尽相同。其中三七粥类28个;三七蒸制类28个;三七炖煮类32个;三七羹类9个;三七汤类22个;三七火锅类8个;三七炒、爆、熘类5个;三七茶饮类27个;三七药酒类17个;其它三七药膳类17个,另外还有用三七花和三七茎叶制成的各种药膳方剂28个。  1.7 在各种令人目不暇接的三七食品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有300多年历史的“三七醋”,即享誉滇西南地区的“七醋”。产于文山州富宁县剥隘古镇,这种醋不仅可以用来做作料,而且可以当保健品直接饮用。  三七药膳的情景  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的推动下,三七药膳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健身强体、防病治病的时尚、越来越受到世人的亲睐。进入21世纪,由于化学药物的副反应及现代病、富裕病、医源性疾病及药源性疾病的大量出现,人们要求“回归大自然”、“反朴归真”的呼声日益高涨。国际上疾病的医学,医疗对象是半健康、健康人,目的是增进健康,执行者是医师、营养保健师,场所不是在医疗机关而是健康增进中心,方法主要是食疗、药膳。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药膳、中药保健食品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三七药膳的兴衰发展历史,它与历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文化物质生活中水平的迅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以及三七产业的发展,三七药膳的应用普及将与时俱进,它将成为人们防病和日常生活中保障健康、养生防老及宴请亲友的时尚,将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长寿作出更大贡献。
三七二十一credit card

10,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贵州西大门。位于贵州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全县总面积629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森林覆盖率33.28%;县境中部为开阔平缓的高原面,四周低矮,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属毕节地区管辖。全县辖35个乡镇,620个行政村(居)委会。2007年末总人口120.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5.1%。县府驻草海镇。   春秋时为莫国之地。汉属犍为郡。唐置羁縻宝州。元置乌撒路,后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乌撒卫,隶云南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改隶贵州都司。清康熙五年(1666)改乌撒府为威宁府。1914年改府为县。1954年11月成立民族自治县。   威宁80%以上地区海拔超过2000米,是贵州省地势最高的县。县境气候温凉,适于马铃薯、甜菜作物生长,是贵州马铃薯良种基地和甜菜生产基地。   高原草场面积大,畜牧业发达。特产威宁火腿。盛产黄梨和苹果。农收产品加工业发达。县城西边是著名的草海。中河区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1.2℃,1月均温3.9℃,7月均温17.0℃ ,年降水量739毫米 。森林面积 18 万公顷 。有煤 、石膏 、铅锌、铁、铜等矿产资源 。产玉米 、马铃薯 、小麦 、水稻 、豆类、荞麦、甜菜。有火腿、苹果、黄梨、党参等特产。工业以煤炭、地毯工业为支柱。贵昆、贵大铁路过县境。名迹胜地有石门坝教堂、双霞洞摩岩石刻、草海黑颈鹤保护区等。   社会经济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黔西北高原,是贵州省的西大门,全县总面积629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森林覆盖率31.7%;县境中部为开阔平缓的高原面,四周低矮,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全县辖35个乡镇,620个行政村(居)委会。2007年末总人口120.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5.1%。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台地的地理特征,使这里的光能资源和风力资源为贵州之冠,威宁县城也因年平均日照数为1812小时,被气象学界命名为"阳光城"。太阳神的无私惠顾,使动植物大受其益,又因地处乌蒙之巅,山脊和空旷地带无静风时刻,春风浩荡,秋风送爽,常年艳阳高照与凉风扑面兼备,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威宁既是贵州的"屋脊",又是滇东北走廊的交通要塞,326国道过县境129公里,102省道过县境157公里,铁路里程187公里。威宁县物产资源种类繁多,盛产玉米、马铃薯、荞麦等粮食作物,烤烟、芸豆、蘑芋等经济作物和苹果、黄梨、核桃、板栗等干鲜水果;中药材有党参、天麻、黄柏、三七、半夏、杜仲、厚朴等。其中马铃薯常年产量在15亿公斤以上,品质优良,为全国之冠。全县拥有成片草场和草山草坡320万亩,各类牲畜常年存栏达157.22万头(匹、只)以上,出栏77.47万头(匹、只)以上,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是著名的"马铃薯之乡"、"中药材之乡"、"畜牧之乡"和"南方落叶水果基地"。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铅、锌、铜、金、银、铝、石膏、泥炭、硅石、大理石、水晶石、花岗石等30余个品种,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50亿吨。   历史文化   威宁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据文献记载,威宁秦朝为汉阳县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54年11月11日成立"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全省乃至全国成立较早的自治县。历史的沧桑巨变,为威宁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如中水汉墓群、彝族向天坟、奢香古驿道遗址、千年古刹凤山寺、明代疆界碑、吴三桂金殿、蔡锷点兵场、石门坎柏格里墓、云贵红军桥等。   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历史沿袭,使威宁县物华天宝、雄奇壮美,旅游资源、文化资源、风物特产在全国别具一格,形成"多彩贵州"中充满神奇魅力的高原风景线。   在县城东部的盐仓、板底两乡镇范围内,有面积40余万亩的中国南方天然大草原--百草坪;有彝族的火把节和歌舞阿西里西;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素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彝族古戏"撮泰吉";有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彝族向天坟遗迹。这里还是贵州母亲河乌江的发源地,一口古井使千里乌江源远流长。   位于威宁县西北部的中水、石门坎旅游区,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和苗族风情见长。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关注的石门坎,在中国教育文化领域内创造了若干个第一,它是我国第一个倡导和实践双语教学的地方,是中国近代首开男女合校先河的学校,是中国最早的麻风病、地氟病防治区,有贵州的第一个足球场,第一个学校游泳池遗址,石门坎因此被称为"西方人眼中的海外天国","西南苗族的最高文化区"。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中水遗址,所出土的文化遗物,填补了贵州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其历史至少在2000-3500年前,为研究古夜郎的历史文化变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古依据。   旅游资源   位于雪山镇、龙街镇范围的北部旅游区,为草海北 草海部岩溶丘陵区和多雨区,森林覆盖率较高,是威宁县畜牧业和水果生产基地之一。这里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云雾缭绕的人工草场、花果飘香的万亩荞麦种植区和苹果园、民族风情浓郁的苗家村寨。   彝族、回族、苗族三个主体少数民族酿就了威宁浓郁的民族风情,有热烈奔放的彝族火把节、庄严肃穆的回族古尔邦节、欢快明朗的苗族花山节等节日活动。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原始古朴的民族舞蹈,独特的音律,淳厚的风情,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坐落在县城西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与青海湖、滇池同为中国三大高原湖泊,被称为"物种基因库"、"天然博物馆"、"鸟的王国",有"高原明珠"的美誉。1992年10月,国务院公布草海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20平方公里,草海逐渐引起了世人的瞩目,成为全球十大最佳湖泊观鸟区之一和鸟类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最新一版的全国小学德育教材中,《黑颈鹤之乡--威宁草海》一文被编入教材。草海属长江水系,是金沙江支流横江的上源湖泊,是贵州高原上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水面海拔高度2170米,比泰山主峰还高600米。湿地与农田为邻,湖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年补给水量800~900万立方米,湖区平均水深2米,最深处5米,湖中遍布水生植物,现有海菜花、芦苇、蒲草、水葱、紫萍、金鱼藻等水生植物40余种,因此得名"草海"。草海之美,独臻其妙,广阔的水面,环海峰峦逶迤曲折,远近高低,层叠有次。东南海面,六洞桥长堤卧波,西海水域,阳关山苍然突兀。山围水抱、秀迤委婉。登山尽可观海,游海亦可见山,山水相依,浑然天成。草海是鸟的乐园,湖里共有鸟类208种10万余只。我国现有鸟类1186种,贵州有417种,而到草海栖息的鸟类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还多,占贵州近一半,草海因此成为中国第二大迁徙鸟的乐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金雕、黑鹤、白尾海雕等7种,二级保护鸟类灰鹤、白鹭等20余种,中日候鸟协定保护的鸟类56种,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动物27种。各种珍稀鸟类中,以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黑颈鹤最为珍贵,它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15种鹤中唯一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也是科学上记载最晚的一种鹤,全球仅存7000余只。据最新的观测数据显示,从2008年春到草海越冬的黑颈鹤有1194只、灰鹤774只、斑头雁3820只。水是草海的另一景,特别清,特别蓝,像 透明的玻璃,一眼可望到游鱼、水草。
为您推荐
Copyright© 2005-2022   www.sanqitong.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2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注明来源) 网址:www.sanqit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