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当前位置:首页/三七百科> 杭州虫草节,怎样挑选干石斛啊

杭州虫草节,怎样挑选干石斛啊

怎样挑选干石斛啊石斛和人参、冬虫夏草一样是属于贵细类的药材,价格较昂贵,是一味食补的好药材。挑选石斛时一定要记得石斛的一些基本特征:多呈圆柱形或圆柱形的段,表面金黄色、绿黄色或者棕黄色,有光泽,有深纵沟或纵棱,有的可见棕褐色的节;切……

1,怎样挑选干石斛啊

石斛和人参、冬虫夏草一样是属于贵细类的药材,价格较昂贵,是一味食补的好药材。挑选石斛时一定要记得石斛的一些基本特征:多呈圆柱形或圆柱形的段,表面金黄色、绿黄色或者棕黄色,有光泽,有深纵沟或纵棱,有的可见棕褐色的节;切面黄白色至黄褐色,有多数散在的筋脉点;气微、味淡或微苦,嚼之有黏性。如果拿捏不准还是建议购买品牌产品,如康美药业、同仁堂、杭州胡余庆堂、广州陈李济等。
看颜色和形状  选择石斛要先看颜色,颜色为铁皮色的为上品,意味着多糖含量高;再观其形状,形状卷得严实,卷的圈术越多者为佳品。外形大小匀称,做工精细,颗粒饱满者为佳。  闻味道  闻其味道,石斛香味重,加工石斛是用炭火慢慢的烘烤,并经揉搓卷成弹簧装固定成型,烘干而成。因此,细细闻石斛有淡淡的炭火味,无异味。  掂重量  石斛的单位重量也能看出石斛的品质,越重的石斛,质量越好。  嚼味道  嚼下去胶质多为上品,将石斛放入口中,开始感觉很干,很硬,用力嚼碎,慢慢在口中会融化,这就是铁皮石斛的神奇之处,看时一棵草,嚼时一顿糖。咀嚼时无异味,有淡淡炭火味。若在口中像是嚼稻草,有苦味,这些就属于普通石斛品种。

杭州虫草节

2,杭州冬虫夏草专卖店在哪里

60一克

杭州虫草节

3,杭州市 冬虫夏草价格

2000条/公斤 14万/公斤(千克) 3000条/公斤 9-11万/公斤(千克) 4000条/公斤 7-9万/公斤(千克) 5000-6000条/公斤 6-7万/公斤(千克) 家庭装 预计8月底价格会持续增长! 最近的行情不是很稳定。
2000条/公斤 14万/公斤(千克) 3000条/公斤 9-11万/公斤(千克) 4000条/公斤 7-9万/公斤(千克) 5000-6000条/公斤 6-7万/公斤(千克) 家庭装 预计8月底价格会持续增长! 最近的行情不是很稳定。

杭州虫草节

4,中国最清的湖泊是什么湖照片曝光

中国之最 中国最美五大湖泊简介青海湖 喀纳斯湖 纳木错湖 长白山天池 西湖青海湖: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离西宁约200公里。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公里,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连天,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菌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更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喀纳斯湖: 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神秘莫测”,喀纳斯湖位于布尔津县境北部,距县城180公里,湖面海拔1374米,面积44.78平方公里,是一个座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比著名的博格达天池整整大10倍,湖水最深处达180米左右。湖面碧波万顷,群峰倒影,湖面还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时时变换颜色,是有名的“变色湖”。 喀纳斯湖呈弯月形,湖东岸为弯月的内侧,沿岸有6道向湖心凸出的平台,使湖形成井然有序的6道湾。每一道湾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其中第一道湾的基岩平台有一个巨大的羊背石,恰似一只卧羊昂首观湖;三道湾的观湖台,是赏湖上落日的最佳地点;当旭日东升或夜幕降临时,乘船或站在第四道湾平台上探寻湖心秘密,运气好的话还可能看到时隐时现的神秘“湖怪”。北端的入湖三角洲地带,大片沼泽湿地与河湾小心滩共存,地形平坦开阔,各种草类与林木共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喀纳斯湖上端,有湖心岛浮于水面,四周皆森林茂密,湖水碧绿纯净。 纳木错湖: 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718米,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1920平方公里,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湖泊,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位于当雄县城西北方约60公里的山区,在西藏人的心目中具有非常神圣的地位,每逢藏历羊年,朝圣者不远千里来参加纳木错盛大的转湖节湖中五个岛屿兀立于万顷碧波之中,佛教徒们传说他们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莫不虔诚顶礼膜拜,其中最大的是良多岛面积为1.2平方公里。此外还有五个半岛从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扎西半岛居五个半岛之冠。岛上纷杂林立着无数石柱和奇异的石峰,有的壮如象鼻,有的酷似人形,有的似松柏,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岛上还分布着许多幽静的岩洞,有的洞口呈圆形而洞浅短,有的溶洞狭长似地道,有的岩洞上面塌陷形成自然的天窗,有的洞里布满了瘤钟乳石。岛上到处怪石嶙峋,峰林遍布,峰林之间还有自然连接的石桥,岛上地貌奇异多彩,巧夺天工,实属奇观。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是松花江之源。因为它所处的位置高,水面海拔达2150米,所以被称为“天池”。长白山位于中、朝两国的边界,气势恢宏,资源丰富,景色非常美丽。 据说,天池原是太白金星的一面宝镜。西王母娘娘有两个花容月貌的女儿,谁也难辨姐妹俩究竟谁更美丽。 长白山天池轮廓图在一次蟠桃盛会上,太白金星掏出宝镜说,只要用它一照,就能看到谁更美。小女儿先接过镜子一照,便羞涩地递给了姐姐。姐姐对着镜子左顾右盼,越看越觉得自己漂亮。这时,宝镜说话了:“我看,还是妹妹更漂亮。”姐姐一气之下,当即将宝镜抛下瑶池,落到人间变成了天池……。还有一个传说,说长白山有一个喷火吐烟的火魔,使全山草木枯焦,整日烈焰蔽日,百姓苦不堪言。有个名叫杜鹃花的姑娘,为了降服作孽多端的火魔,怀抱冰块钻入其肚,用以熄灭熊熊大火,火灭后山顶变成了湖泊。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方,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的水面面积约4.37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最深处在 5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 西湖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造成各湖区水质差异,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西侧3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湖水总面积5.593平方公里;,总容积1.1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97 米;西湖底质是一种有机质含量特别高的湖沼相沉积,属于粉砂质粘土或粉砂质亚粘土,最上层皆为藻骸腐泥层(黑色有机质粘土),中层泥炭层或沼泽土,最下层为基底粉砂层;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涧,主要补水河流为金沙涧、龙泓涧和长桥溪泄流。

5,哪里产的冬虫夏草品质好 挑选冬虫夏草有哪些讲究

哪里产的冬虫夏草品质好挑选冬虫夏草有哪些讲究冬虫夏草具有非常好的药用以及保健的功效作用,而且长期食用冬虫夏草还不会造成副作用,因此冬虫夏草很受一些消费者的欢迎,不过很多消费者在挑选冬虫夏草的时候往往会犯了难,那么你知道哪里产的冬虫夏草品质好吗,以及挑选冬虫夏草有哪些讲究吗,不了解没关系,下面为藏民嘎图为大家带来相关具体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哪里产的冬虫夏草品质好挑选冬虫夏草有哪些讲究--那曲藏民嘎图位于西藏西南边境大约有122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因为这里高寒缺氧、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生态环境,人口稀少,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小的,所以它是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全区东部、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46%以上,全区有43个县,分布有野生冬虫夏草。西藏那曲地区包括10个县,其中,著名的产区冬虫夏草包括:那曲县、嘉黎县,虫草最多的三个县是秀县、青和县、碧县。其中,在那曲县虫草生产的差异,所以市场说,“西藏那曲”应该是“西藏那曲地区”。西藏那曲冬虫夏草是羌塘草原生长的,这是在西藏海拔4500米至6000米。冬虫夏草是一种寄生于蛾幼虫身上的虫草菌,夏季发育。生理学强。药用价值高。它是世界上最高质量的虫草。一年一度的虫草节是虫草节的虫草,经常是连续几年的虫草蝉年。冬虫夏草的海拔不同。质量差别很大。西藏淖是冬虫夏草的最高水平,海拔约4500至6000米。第二个是青海,海拔约3000至4000米。四川等地再次出现冬虫夏草的质量较差。色泽也不同,冬虫夏草颜色最明显。挑选冬虫夏草有哪些讲究:1.看冬虫夏草的草头和虫体是否完整、自然。2.看冬虫夏草外形是否丰满,外形和蚕类似,有明显的四双脚;3.看冬虫夏草的虫体是否潮湿。4.看冬虫夏草的外形结构,冬虫夏草的虫体和草头都是比较短的,而且长度基本相差不大。冬虫夏草的身体像蚕一样。这是关于3到长5厘米,厚约0.3到0.8cm。5.看冬虫夏草的环线。冬虫夏草质地粗糙,环头紧密。有20到30环线。6.看冬虫夏草的颜色是否是明亮的黄色或黄褐色。7.看冬虫夏草的虫脚。冬虫夏草有8对腿,3对靠近头部,4只在中间,1只在尾巴,4只在中间。8.看冬虫夏草头部的颜色。冬虫夏草头部暗褐色,圆柱形,长4到8厘米,厚0.3cm,表面有纵皱纹。总结全文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由于独特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影响,因此像是西藏那曲地区产的冬虫夏草品质会比较好,挑选冬虫夏草要注意看冬虫夏草的外形,颜色以及环线等要素。

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写景还是愈人

大林寺桃花作者:白居易 (唐)《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折叠白话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2]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2]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整体赏析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且不只是有脚而已,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2]折叠名家点评沈括《梦溪笔谈》: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宋长白《柳亭诗话》:白香山与元集虚十七人游庐山大林寺,时已孟夏,见桃花盛开,乃作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梅花尼子行脚归,有诗曰:“着意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花枝头已十分。”二绝可谓得禅机三昧矣。黄周星《唐诗快》:只恐“此中”亦不能久驻,奈何!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诗亦以见诗人所感有与常人不同者。苏轼《望江南》词有“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之句,辛弃疾《鹧鸪天》词亦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之句,皆与白氏此诗用意相同,可以互参。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当然是写景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写景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语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此句大意是:农历的四月,春去夏来,山外的百花都已凋谢了,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正在盛开。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之上,向来人迹罕到,作者偶游于此,竟有了新的发现和感受。诗中写四月间山下(即所谓“人间”)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几乎相差一个节气,观察是非常细致的。但诗人所要说明的真是自然界的某种现象吗?如果允许大胆推测的话,这山下山上,正暗示着世间和出世间,否则为何特出“大林寺”桃花呢?所以,诗人的感慨,应该蕴含着他对于人生世事的某些感触。《白居易集》卷四十三有一篇《大林寺序》,应与这篇诗对读:“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大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竹,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这对了解白居易作诗时的心境是很有帮助的。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是温度对生物生理特性的影响。一般来说,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55度,所以山上的节气晚,开花也晚。

7,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风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从习俗上看,过去中秋节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现在送礼更兴旺。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要想想,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北京 老北京的传统月饼有自来红、自来白和提浆月饼。提浆月饼是指月饼皮面的一种制作方法,说通俗点“提浆”就是熬糖浆,另外在皮面中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松的作用。有回民购买时,就把大油换成黄油。这种月饼的特点是皮酥、馅香,“老北京”中秋特爱吃。 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尝螃蟹的时节,北京尤其讲究品尝醉蟹。 ●福建 福建人有中秋吃鸭子的习俗,因此时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福建人用福建盛产的槟榔芋和鸭子一起烧,叫槟榔芋烧鸭,味道非常好。 ●山东 即墨等地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 潞安人在中秋节会宴请女婿。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 ●陕西 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上海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苏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则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浙江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史实,这一故事不仅成为千古美谈,并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 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莼菜又称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叶草植物。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碧绿清香,鲜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莼菜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莼为多为好。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 中秋传说之——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日本人中秋节不吃月饼,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习俗来源于中国,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被称为“观月宴”。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中秋节的由来1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的由来2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相传很久的重要节日。农历以七月、八月、九月定为秋季,八月十五是在秋季的中间,人们仰望高挂天空玉盘般皎洁的明月,自然会联想到与家人的团聚,独在异乡旅居的人,也期望借助明镜般的皓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叫作“团圆节”。 中秋节在我国由来已久。据《国语周语上》记载,.我国夏、商、周三代时有“暮夕月”的习俗。这夕月,即是祭拜月亮神。而“中秋”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末年《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的活动。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行寒和祭月。以后历代帝王都沿袭此俗。到了魏晋,中秋赏月开始传到民问。 中秋赏月、玩月开始盛行,是到了唐代的事。并将唐明皇游月宫之曰作为中秋节的起源。到了两宋,中秋节更成为全国上下喜庆的节日。北宋时,.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 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明清两代在北京建月坛,皇帝亲临祭祀。 关于中秋节的来源,还有一个“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相传尧的时候,住在东方汤谷地的10个太阳一起同游天庭,大地上禾苗被烤焦,树木被晒死,巨蛇猛兽也趁机出来吃人。神人后羿奉命射太阳,后羿美丽的妻子嫦娥,趁后羿离家,偷吃了他的仙药,使身子轻飘飘地飞入了月宫。后来嫦娥在月宫思念人间,便命玉兔替她捣药,准备制成仙药再回到人间。后人把中秋节赏月与嫦娥奔月联系在一起,使中秋节更具有浪漫迷人的色彩。古往今来,月亮历来是文人雅士作诗题词、吟诗唱和的对象,出现了不少佳作。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堪称千古绝唱。
为您推荐
Copyright© 2005-2022   www.sanqitong.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2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注明来源) 网址:www.sanqit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