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当前位置:首页/常见问题> 中国探月工程三七总设计师,问下嫦娥一号绕月卫星首席设计师叫什么 哪里人

中国探月工程三七总设计师,问下嫦娥一号绕月卫星首席设计师叫什么 哪里人

问下嫦娥一号绕月卫星首席设计师叫什么哪里人欧阳自远1935年生于江西吉安,祖籍江西上饶,地球化学与天体化学家,现任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19

1,问下嫦娥一号绕月卫星首席设计师叫什么 哪里人

欧阳自远 1935年生于江西吉安,祖籍江西上饶,地球化学与天体化学家,现任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志远 江西吉安

中国探月工程三七总设计师

2,嫦娥三号成功登月的时间

嫦娥三号成功登月   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21时0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变推力发动机开机,开始实施动力下降,探测器经主减速、快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和缓速下降等6个阶段,21时11分,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嫦娥三号成功登月着陆。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嫦娥三号成功登月着陆区之所以选在虹湾区域,主要考虑到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条件、月面通信条件、太阳光照条件等工程因素以及科学探测的需要。此前,世界上仅有前苏联、美国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   吴伟仁说,不同于国外的软着陆方案,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过程设有悬停和避障阶段,探测器可对着陆区地形地貌进行精确勘察,识别出月面斜坡、石块、坑凹等危险地形,极大提高了着陆的安全性、可靠性。   据了解,嫦娥三号成功登月后,将进行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设备工作模式调整等月面初始化工作,之后在地面控制下,实施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
嫦娥三号成功登月   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21时0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变推力发动机开机,开始实施动力下降,探测器经主减速、快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和缓速下降等6个阶段,21时11分,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嫦娥三号成功登月着陆。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嫦娥三号成功登月着陆区之所以选在虹湾区域,主要考虑到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条件、月面通信条件、太阳光照条件等工程因素以及科学探测的需要。此前,世界上仅有前苏联、美国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   吴伟仁说,不同于国外的软着陆方案,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过程设有悬停和避障阶段,探测器可对着陆区地形地貌进行精确...快速调整,21时11分、接近。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过程设有悬停和避障阶段。   据了解,嫦娥三号成功登月后,识别出月面斜坡。   21时00分,之后在地面控制下。此前,主要考虑到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条件,极大提高了着陆的安全性嫦娥三号成功登月   12月14日21时11分、坑凹等危险地形,探测器可对着陆区地形地貌进行精确勘察,标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嫦娥三号成功登月着陆,将进行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   吴伟仁说、可靠性,嫦娥三号成功登月着陆区之所以选在虹湾区域,嫦娥三号探测器变推力发动机开机,开始实施动力下降、石块,世界上仅有前苏联,探测器经主减速,不同于国外的软着陆方案、美国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悬停、太阳光照条件等工程因素以及科学探测的需要、避障和缓速下降等6个阶段、月面通信条件,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设备工作模式调整等月面初始化工作,实施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

中国探月工程三七总设计师

3,中国的探月工程叫什么名字取得了那些成果

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 “绕” ,“落” ,“回” 3个阶段。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6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6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 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0年的酝酿。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月球表面环境,“回” 3个阶段中国探月工程、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 “绕” ,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后期即2015年以后、月表采样器、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地形,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落” 。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6年,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机器人操作臂等,对着陆区进行考察,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地貌、月表钻岩机,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又称“嫦娥工程”。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6至2020年。计划于2017年前后执行嫦娥五号任务
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 “绕” ,“落” ,“回” 3个阶段。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6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6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计划于2017年前后执行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

中国探月工程三七总设计师

4,中国卫星之父是谁

中国“卫星之父”是孙家栋。 拓展资料: 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8年 毕业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原创工作。1960年 担任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 孙家栋是数十万中国航天大军中的典型代表,航天系统高级工程师王建蒙著的《奔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和《星系我心-著名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一书对孙家栋有较为详尽的描述。
孙家栋
孙家栋家中陈列柜最显眼处,摆着两尊卫星模型:东方红一号和嫦娥一号。中国航天史上有三座里程碑: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神舟载人、嫦娥探月。东方红一号和嫦娥一号代表其中的两座。它们的设计者就是孙家栋。 经历中国航天器的从无到有,再到高端发展,如今81岁高龄的他依然坚守一线,担任探月工程高级技术顾问和北斗导航工程总设计师。难怪有人说,他的传奇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中国航天史。 还有人把“中国卫星之父”的美名送给他。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余颗卫星中,由他担任技术总设计、总负责的就有近40颗,其中包括很多个第一: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
世界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亚瑟·克拉克近日又获得了一项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荣誉,他的名字被用来命名一颗于日前发射升空的人造卫星。 这颗卫星为欧洲卫星通讯组织所拥有,不久前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并进入轨道。它将在数据和音像资料的传播、因特网接入等方面发挥广泛的用途。 亚瑟·克拉克出生在英格兰,后来在斯里兰卡度过了30多年的时光。他幼年时不幸染上了小儿麻痹症,病魔摧垮了他的双腿,使他永远地坐到了轮椅上。但是克拉克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并没有因为身体的残疾而被束缚。他笔耕不辍,创作出了大量的经典科幻作品,还与人合作拍摄了好几部电影。 1945年,克拉克在小说中提出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概念,想象在距地球3万6千公里的空中构建一个通讯卫星网,为整个世界提供全程通讯服务。他的想法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到了60年代,克拉克的设想终于得以实现,他也因此被誉为“人造通讯卫星之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克拉克的许多预言都已经成为了现实。如今,当我们时刻享受着通讯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之时,仰望天空,我们会知道,有一颗小小的星,它的名字叫克拉克。
中国“卫星之父”是孙家栋。 孙家栋,1929年4月生于辽宁瓦房店市,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8年 毕业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原创工作 。1960年 担任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1989年,孙家栋担任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谈判代表团团长。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0年1月1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主要成就: 孙家栋是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中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孙家栋是中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他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作出重要决策。 孙家栋是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继续活跃在中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 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行器,这之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的全部过程。

5,我国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在2020年内有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启动建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等等。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最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为后续运载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航天器科技活动方面,全年共研制发射航天器77个,航天器总质量102.61吨,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任务稳步推进,大幅提升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持续增长,研制能力稳步提升,研制卫星类型从技术试验逐步向应用卫星转变。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此次试验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热防护、群伞+气囊着陆方式、重复使用等技术飞行验证,飞船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适应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连续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地外天体轨道交会对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成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计划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将推动中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成功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计划在2021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巡视探测。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该系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混合星座构型,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它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已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启动建设。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是中国当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高、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卫星主要为亚太区域用户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满足海事通信、机载通信、车载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这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天基对地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卫星数据自主化率进一步加大。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资源三号03卫星成功发射,增强了中国综合对地观测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支持多种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实现“动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图像获取效率大幅提升。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有序推进,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与在轨工作的海洋二号B星组网,计划于2021年发射海洋二号D星。届时,海洋二号B/C/D星组网,将组成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参与构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该卫星获取了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构建了15阶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天琴一号”卫星实现国内最高水平的无拖曳控制技术在轨验证,为后续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构建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实践二十卫星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卫星搭载的Q/V频段高通量通信载荷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卫星和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激光通信载荷实现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轨道星地通信能力,创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载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偏振编码稳定传输,为牵引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6,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据介绍,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白皮书指出,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据白皮书介绍,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 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白皮书说,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 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 21次发射成功。白皮书说,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3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白皮书说,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我国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就是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完成主网。大功率的火箭已经研究成功。量子卫星也发射了量子通信,也正在筹划。
"我国最新成就嫦娥四号探器既指人秘的被软被传了,第一张月貌图后,随后,嫦娥二号的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了,带有五星红旗的月球车,在月球立下历史了,曾经的理想,我国首次航天的成功告全国,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要支行种的中国航天非之五号,第二年我正是我国正式户籍,2007年
中国2019年全年进行了34次航天发射,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年度航天发射次数最多的国家。 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我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不负众望,成功的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是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成功发射实践二十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五号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中国首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运载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最新成就嫦娥四号探器既指人秘的被软被传了,第一张月貌图后,随后,嫦娥二号的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了,带有五星红旗的月球车,在月球立下历史了,曾经的理想,我国首次航天的成功告全国,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要支行种的中国航天非之五号,第二年我正是我国正式户籍,2007年
我国最新成就嫦娥四号探器既指人秘的被软被传了,第一张月貌图后,随后,嫦娥二号的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了,带有五星红旗的月球车,在月球立下历史了,曾经的理想,我国首次航天的成功告全国,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要支行种的中国航天非之五号,第二年我正是我国正式户籍,2007年全文 热心网友 2020-03-18

7,2019年开学第一课主要内容是什么影视馆

2019年《开学第一课》由董卿、撒贝宁携手主持,节目以“国旗下的讲述”为内容主线,邀请95岁高龄的白公馆脱险志士郭德贤、我国第一代登山运动员贡布、海口舰原副政委严冬、“嫦娥四号”总设计师孙泽洲和澳门濠江中学校长尤端阳等,各自讲述他们与国旗的动人故事。《开学第一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联合制作的面对中国中小学生的电视节目。每年节目会邀请全国知名的教育学者或人士作为嘉宾,诸多学生及家长作为观众,采用全场互动的方式,模拟学校课堂。其内容选自被认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时事新闻,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19央视秋季开学第一课主持人:董卿、撒贝宁嘉宾名单:95岁高龄的白公馆脱险志士郭德贤、我国第一代登山运动员贡布、海口舰原副政委严冬、“嫦娥四号”总设计师孙泽洲和澳门濠江中学校长尤端阳等。播出时间:2019年9月1日20:00播出平台:CCTV-1(央视一套)节目主题:“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节目介绍:2019年9月1日(周日)晚8点,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推出的特别节目《开学第一课》,将在CCTV-1和全国的孩子们见面。今年,节目以“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打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历史长卷,通过讲述那些与五星红旗紧紧相连的高光时刻与动人故事,带来一堂恰逢其时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单:节目单:1、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2、情景表演《绣红旗》;3、国旗下的讲述1《信仰浇筑的五星红旗》;4、国旗下的讲述2《国旗插上珠峰之巅》;5、歌曲《山高路远》;6、国旗下的讲述3《海上护航的中国红》;7、互动环节:跳绳挑战赛;8、国旗下的讲述4《月球迎来五星红旗》;9、互动环节:机甲大师救援赛;10、国旗下的讲述5《五星红旗伴我共同成长》;11、歌曲《七子之歌》;12、歌曲《歌唱祖国》。看点1 五星红旗在祖国各地冉冉升起说到升国旗,很多人都会想到天安门广场和国旗护卫队。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开场就从庄严的“升国旗”开始。镜头深入国旗护卫队,展示他们从精心准备到升起国旗的过程:踏着整齐的步伐走过金水桥、穿过长安街,进入天安门广场,迎着东升的旭日将国旗冉冉升起,升旗手抛旗的一瞬间感染了广场上的每一名中国人……在港珠澳大桥,在黄海前哨开山岛,在修葺一新的四川凉山“悬崖村”校舍前,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也在同步进行。电视镜头将同时展示多地同升国旗的情景。节目中,主持人董卿和撒贝宁将进行情境化、交互式的历史讲述,展现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场景,解析国旗、国徽、国歌的知识,串联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标识性的五星红旗升起的瞬间。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将应用一批先进技术,比如AR增强现实动作捕捉。在介绍我国对于太空的探索中,节目现场结合AR技术、在线虚拟技术,营造出了科幻感十足的太空氛围。看点2 江姐狱友带来“国旗下的演讲”在不少学校,升国旗仪式之后都有一项重要内容:国旗下演讲。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就特意安排了5场“国旗下的演讲”,分别请江姐烈士的狱友郭德贤、我国首次登顶珠峰的登山队员贡布、参加海上护航的军人严冬,以及嫦娥三号、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和来自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的小朋友讲述他们对国旗和伟大祖国的感悟。上世纪60年代以前,从未有中国人登上过珠穆朗玛峰顶,而从北坡登顶,更是全世界都没人做到过。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登山队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成功从北坡登顶,第一次让五星红旗在珠峰之巅迎风飘扬。《开学第一课》专门找到了今年已经86岁的登山英雄贡布老人,听他讲述当年登山队是如何创造属于中国的奇迹。节目还请到了1975年攀登珠峰的登山运动员代表、与共和国同龄的夏伯渝。他讲述了和队友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搬运架设了“中国梯”的故事。截止到2008年,共有1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通过这架梯子顺利登顶珠峰。节目现场还请来了“海口舰”原副政委严冬,听他讲述护航的故事。海口舰在“海上丝绸之路”累计护航540多天,确保了120批次近600艘中外商船的安全。看点3 最高的五星红旗在外太空大家异口同声回答:在太空。是的,在外太空中,神舟飞船、嫦娥探测器,我们的航天工程师把五星红旗带到了遥远又神秘的外太空。嫦娥三号、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亮相《开学第一课》,讲述他们“嫦娥探月”的故事。这支“可上九天揽月”的“嫦娥”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孙泽洲告诉现场和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今年1月11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上实现面对面的互拍。照片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因为它们俩“胸前”的五星红旗是迄今唯一在38万公里外月球背面“闪耀”的国旗。孙泽洲说,研发这面鲜艳的国旗就用了一年多时间。月球上的环境非常严苛,不仅温差巨大,而且没有空气,嫦娥和玉兔只能完全暴露在强紫外线之中。科研团队通过环境模拟,经过上百次实验,终于找到了适合制作国旗的材质和工艺,经过上百次的调色,终于完美展示了中国红和中国黄。孙泽洲说,国旗的研制只是一个缩影,别看嫦娥和玉兔并不大,它们身上可有300多套设备、几万个元器件,每一个产品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节目现场,一只“小玉兔”还报告了它的工作秘密,在月球大半年,它才走了200多米,是因为走过的每一片区域,都会用相机拍下地形地貌,还会用光谱和雷达分析土壤和岩石里的矿物成分,帮助地球上的小伙伴探索空间,了解月球构造。看点4 澳门小朋友再唱《七子之歌》我们总是说“五星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如果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就不会有新中国的成立,更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开学第一课》专门拜访了重庆白公馆的脱险志士、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郭德贤奶奶,亲身讲述1949年在重庆白公馆制作五星红旗的故事。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澳门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今年已是澳门回归祖国20年。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上,来自澳门的10岁小朋友龙紫岚和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的学生代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合唱团一起再唱《七子之歌——澳门》。随着时间的推进,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近。《开学第一课》专门连线了奥运冠军申雪、赵宏博。作为中国花样滑冰集训队的总教练,赵宏博告诉现场和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他们正在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首钢园区积极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希望大家能够为中国队加油助威。申雪说,希望更多的小朋友能够加入到冰雪运动中来,一起感受冰雪的魅力和乐趣,携起手来共同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目标。连线的画面转到航天城,航天员翟志刚、刘洋给大家送上新学期的祝福。翟志刚说,希望每一个有着航天梦的小朋友将来能够将五星红旗带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刘洋则告诉所有小朋友,太空就像一个神奇的宝盒,而学习知识就是一个解锁的过程,希望我们可以一起解锁更多的未知空间。

8,马云当年数学考1分如今11个数学家教他

数学是马云心里过不去的一道坎儿。马云在36年前第一次高考的时候,数学考了1分,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他一生中难以磨灭的辉煌和遗憾。这个典故曾经在马云的诸多演讲中成为他的谈资,并让马云的创业故事充满传奇。但,它终归是马云人生篇章的某一扉页上缺失的一角。古人云:你曾经没有得到的,你会在长大后想方设法地去获取。准备卸甲归田的马云一心相当老师,想改善、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让人感动。而数学考1分的耻辱让马老师发奋图强。9月18日,阿里巴巴在《都市快报》头版打起了广告,扫描二维码进入“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页面,宣称有百万奖金,金奖4人,每人2万美元奖金;银奖6人,每人1万美元奖金;铜奖10人,每人5000美元;另有优秀奖20人。这40人都将获得进入冬季大师班的门票。预赛是9月18日~20日,10月中旬宣布结果,11月中旬进行决赛,另外,阿里宣称其自主研发的AI将担任辅助阅卷的职责,你看,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让阿里的AI无处不在,这是马云的执念。据说这个比赛是马云提议的,至于他为什么提出比赛数学,官方说法是旨在推动全社会看到基础科学尤其是数学的价值。马云曾在9月5日的XIN公益大会上为自己当初考1分进行辩护:“我有时候讲话不注意,就说数学考了1分还引以为傲,误导了很多年轻人,认为数学不重要,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或许,正因为此,他决定用这种方式为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事情纠偏,来表明他对数学的重视——尽管这位马老师在今年1月份的乡村教师颁奖活动上曾说过“我办的云谷学校,音体美是必修课,语文数学考得不好,其实我不太在乎,他们以后总会学好的”。为了进一步表明对数学的重视,穿着一件大红色T恤的马云在9月18日晚——在云栖大会的前一天——当了1个半小时的学生,给他“上课”的是来自全球各地的11位顶尖数学家。马云有在云栖大会前一天见科学家们的爱好,去年见的是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并在次日的2017云栖大会上宣布成立了达摩院。大家对下面的这张图应该还有点儿印象(详见虎嗅2017年10月11日文章《昨天下午跟马云聊天的都一一是谁?》)。据在现场的朋友说,在这些数学家跟他分享的时候,他保持了乖学生的做派——这与他今天在阿里巴巴全球投资者大会上“放飞自我”的表现风格迥异——认真听讲。马云说:“我来之前很担心我们能聊点什么,你们说什么我能不能理解。我又很好奇,数学究竟是什么,但大家刚刚的谈话非常有意思,这让我更有信心阿里巴巴应该支持数学。”“未来,我觉得人应该擅长运动、擅长音乐、擅长绘画,也应该擅长数学。数学就像运动,你们说运动有什么用呢?没用,不过很有趣。”马云为他此前对数学的“偏见”找补了一些回来,“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非常重要。因为数学关乎未来,数学关乎全球化,数学关乎人文,这是我们阿里巴巴愿意支持数学的原因。”“我准备以后把数学、音乐、运动、画画定为四门非常重要的课。”马云说。在今天之前,马云从来没有表现出对数学的任何兴趣,这位企业家、大自然保护协会代言人、慈善家的下一个目标大概是当一个家喻户晓的教育家。他曾经在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上表现出对音体美无私的赞美:“我自己觉得音乐、体育、美术就是要从小开始教起,从托儿所、幼儿园开始教起。这些文化是种子,教和育是两回事。我们现在的学校过度关注了教,而忽略了育,育是品德,育是性格,育才是一个人有魅力。”但马云有一个优点,就是他对他不懂的东西怀有敬畏之心。他曾经说,尽管他不懂技术,但他尊重技术,尊重科学家。而现在,他不懂数学,所以他开始敬畏数学。正如他18日晚对在场的数学家们说的那样:“从更长的维度看,数学是科学的基础,科学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稳,上面的一切都不会产生。这么多年,我们给予基础数学的关注不够。所以阿里巴巴决定为数学干点什么。我认为数学应该成为年轻人的基础,就像运动、音乐和绘画一样。如果数学基础坚实,人类会坚实。”这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马老师又说:“从IT到DT(数据科技)、人工智能、IoT、芯片、计算机、数据,都和数学密切相关。数学能帮助我们的孩子更具创造力,数学可能帮助我们的孩子进入一个新世界。阿里巴巴很荣幸能和各位科学家合作,为孩子们种下数学的种子,种下种子不是为我们公司自己,而是为全中国,为全世界。数学无国界,未来从中国到俄国到英国,再到全世界,数学会是一种通用核心语言,数学会是大家存活于这个世界的顶级能力。”马云此时沐浴在数学的海洋里不能自拔,“作为一个科技公司,我们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投身到科学的技术。阿里巴巴不为任何原因、不为任何利益去支持数学,对于这点我感到骄傲。我没有期待得到什么,我就是要做,我尊重数学。虽然很多数学家研究的时候并不知道他们的研究有什么用,但我们相信。”我相信马云说这番话是真心的。他已经用其独特的方式唤醒人们关注到了乡村教育、乡村教师、乡村学生,此时他决定支持一个他不擅长的学科,或许这是马云1982年数学考1分以来一直埋在心底的情结。此时算是解开了。最后让我们围观一下这11位给马云上课的数学家、科学家们都是什么来头:2018年9月18日晚,马云与11位数学家合影留念李洪(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长期从事运载火箭技术和管理研究,专注航天型号科研技术攻关与质量管理,在组织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与管理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田刚(北京大学副校长、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数学联盟执委会委员)曾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纽约大学库朗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等任职。解决了一系列几何及数学物理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Kahler-Einstein度量研究中做了开创性工作,引进了K-稳定性的新概念,证明了K-稳定Fano空间上该度量的存在性。1994年获得由美国国家基金会颁发的沃特曼奖。1996年获得美国数学会的韦伯伦奖。1990年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大会报告。2002年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1小时大会报告。张益唐(华人数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这位“成就堪比陈景润”的大师半辈子漂泊海外,得不到世界认可,一直默默无闻。他还曾拿着数学博士学位,到餐馆做帮工、送外卖、当临时会计,也没有固定收入。在这些艰苦的日子里,他也从未放弃,依然靠着研究数学来填补强烈的求知欲。2013年5月,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他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弱化形式。在不依赖未经证明推论的前提下,发现存在无穷多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从而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个重要问题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被誉为数学界的“扫地僧”。2013年获得弗兰克·奈尔森·科尔数论奖、晨兴数学卓越成就奖、奥斯特洛夫斯基奖;2014年获得Rolf Schock奖数学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16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8年获得美国亚裔工程师学会的终身成就奖。2014年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一小时的大会报告。励建书(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筹)院长,中国数学领域自守型研究带头人)主要从事李群的无穷维表示和自守型理论的研究,是中国数学领域自守型研究领头人。把非交换调和分析与自守型的L-函数理论相结合,建立了算术流型的一些重要同调群的非零性;证明了维数不等于3或7时 Thurston关于算术双曲流型的第一贝蒂数的猜想,由此解决了相应的正交群的同余子群问题;构造了典型群的奇异酉表示,并对这些表示作出了刻划和分类;和合作者一起提出和研究了“自守对偶”的概念,并证明了任何 Tempered 表示必为自守表示的极限。获得美国 Alfred P. Sloan Fellowship,作1994年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报告。汤涛(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计算数学,数值分析,偏微分方程数值解的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冯康科学计算奖、国家杰出青年(海外)科学基金奖等。被201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作45分钟报告。Yurii Nesterov(俄罗斯裔数学家,鲁文大学的数学系教授)他一直致力于数学规划、优化算法与运筹学等研究,是国际最知名的优化学大师,特别是在研发高效算法和数值优化分析领域有着卓越的成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Nesterov梯度加速法”被广泛应用在现代机器学习和优化算法中。他于2000年获优化领域最高奖之一的Dantzig Prize,2009年被授予有运筹管理学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最高奖项冯·诺依曼理论奖John von Neumann Theory Prize,2016年获欧洲运筹领域的最?荣誉EURO Gold Medal。Frank Kelly(英国数学家,现任教于剑桥大学数学中心的牛顿研究所,英国数学教育咨询委员会主席,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随机过程、网络和优化,特别关注在电信或运输网络之类的大规模系统。2008年被授予有运筹管理学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最高奖项冯·诺依曼理论奖John von Neumann Theory Prize。2009年获欧洲运筹领域的最高荣誉EURO Gold Medal。2016年获得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所颁发的最高荣誉贝尔奖Alexander Graham Bell Medal。因为他在数学科学上的贡献,2013年他还获得了由女王亲自颁发的“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CBE)”。Balázs Szegedy(匈牙利数学家,匈牙利阿尔弗雷德雷尼数学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于布达佩斯的罗兰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曾就职于匈牙利阿尔弗雷德雷尼数学研究所 、微软研究院、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2006年加入多伦多大学士嘉宝分校。2013返回匈牙利阿尔弗雷德雷尼数学研究所工作。其一直致力于组合数学和图论的研究。2010年获得斯隆研究奖,2012年获得离散数学中的最高奖Fulkerson 奖。刘建亚(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威海校区校长,山东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解析数论,自守形式。主持了自守形式的算术与几何(2011—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2006-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数论与密码(2005—2007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等重点研发计划。2012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印卧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教授)2006年获Columbia University运筹学博士学位。2006年-2013年7月,Rice University计算与应用数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3年至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教授。2016年在华人数学家大会上获得晨兴应用数学金奖,2009年获得Alfred P. Sloan Fellow,2008年获得NSF CAREER Award。Alexander Gasnikov(俄罗斯青年数学家,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研究员)Yurii Nesterov的大弟子,善于用“内点法”求解凸优化问题。目前,大部分可以被求解的问题都是凸问题,内点法是求解该类问题的主流方法。此类方法已作为标准算法集成进 Matlab、MOSEK等主流数值计算/优化软件,成为行业标准,解决了Gelfand难题。虎Cares这么大的太阳,每天上班还要生一堆闷气谁不需要一个「职场保命利器」怼天怼地怼到戏精昏过去穿上这件「职场内心戏系列T恤」老板想批评你都得三思而后行

9,副教授被国际芯片行业老大惦记本土核心技术人才难留住搜

导语在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的今天,大到飞机、航母,小到汽车、芯片甚至鞋子,依靠设计师的手和笔来完成已是不可能之事;产品研发的反复迭代,每一步都离不开计算机辅助设计。但在工业设计、模拟辅助软件(CAD/CAE)领域,中国处于产业萎缩、投入不足、人才流失、学科凋零的困境,大量依赖国外产品。这已经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国民经济造成潜在危害。中国的工业软件,是否只剩下了缴械投降?中国应如何打破外国在工业设计上的垄断?请看《知识分子》与相关专家、学者对话后的深度报道。撰文 | 邸利会(《知识分子》主笔)责编 | 陈晓雪● ● ●近来,福州大学副教授陈建利收到了一份邀请,有朋友问他,是否愿意加入Cadence。在芯片设计自动化领域,Cadence是行业老大。它和另外两家美国公司Synopsys、MentorGraphics垄断了全球市场的95%。凡设计芯片都要用到它们的软件工具。陈建利被“惦记”并不奇怪。在芯片电子设计自动化这行,他已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2017年6月的DAC(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最佳论文奖获得者、11月的ICCA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Design)的CAD学术竞赛冠军,都是大陆学者首次。他还在今年1月起担任CEDA(The Council on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设计自动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为7名委员中的唯一大陆学者。此外,他还有一篇论文获得ICCAD 2018最佳论文提名奖。可问题是,这家Cadence公司——在4月时率先响应美商务部号召,对中兴实施禁运。没有它的授权,中国公司便很难设计芯片。外界大多关注了器件、知识产权模块的禁运,而少有人知道,软件工具的禁运照样一箭封喉。如今中兴虽然已解禁,但卡脖子之痛尤在昨日,回过头看陈建利的这份邀约,多少有些别样的意味。1如此依赖不过,陈建利想继续留在学界,并无进入工业界的打算。他从事的研究称之为“物理设计”,属于芯片设计流程当中的一步。其中有两大关键问题:如何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之上,将成百上千万的器件(几十亿个晶体管)摆放下去?又如何将这几千万的器件连接起来组成电子电路?当然,这些摆放和连线都要满足一系列苛刻条件。?将几千万的器件(几十亿个晶体管)排布到一块芯片上。当年,第一个集成电路处理器只有2200个晶体管,而今任何一部智能手机,芯片里都集成了三四十亿的晶体管。显然,如此大规模的器件摆放和绕线无法靠手工完成。在去年获奖的这篇最佳论文中,陈建利和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可以将不同倍高的单元器件快速且接近最优的方式排布到芯片上,无论是理论证明还是实测程序,都表明其最佳性。如果考虑到芯片设计软件工具的重要性、中国在这一领域缺乏原创性成果、中国企业长期依赖国外软件的现实,陈的研究就很有意义。有了新的算法突破和初步程序,商用工具的开发就迈出了第一步。通常来说,设计方需要从上游的公司如ARM获得器件、知识产权模块授权,然后再从Cadence等公司获得设计软件授权,设计完成的芯片“图纸”再交给下游的晶圆厂如台积电完成量产流片。“从整个芯片设计流程来说,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都是要跟芯片设计软件打交道的。可以说,在把最后方案交给晶圆厂制造之前,全部都是用这些工具进行反复迭代的过程。” 从事机器人芯片设计研究工作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韩银和告诉《知识分子》。长期以来,国内似乎已经习惯了花钱买授权,甚至是不花钱使用盗版,直到中兴事件,才如梦初醒,原来也有花钱也买不来的时候。多位受访人士表示,不仅是芯片,从飞机、航母,到汽车、手机甚至鞋子,与各个行业紧密联系的工业设计、模拟仿真软件已经成为支撑先进制造的共性关键技术,中国基本处在“人有我无”的卡脖子状态。“我们航空里面要做一个复杂的外形,不管是要做样件加工还是实际生产,还是要用CATIA这样的国外软件进行数字化设计,它能做高阶曲面,质量非常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王伟告诉《知识分子》,在代表先进制造的航空航天领域,即使是某些龙头企业,用的也是诸如CATIA这样的国外软件。中国已经在丧失人口红利,之前简单的来料加工和代工也已难以维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离开了先进的设计模拟软件,就无法实现产品开发的快速迭代,也无法实现成本的控制,只能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败。拿设计一台飞机发动机来说,离开先进的数值模拟软件,几乎寸步难行。“一架F16和同等重量的黄金是等价的,而发动机的价值,黄金也不能与之匹配。其中一个零部件级的实验件就可能达到上千万、上亿的造价,如果纯粹依靠物理试验,估计需要做上千次零部件级实验,才能找到合适的设计参数区间,成本基本是不可控的。” 超算无锡中心先进制造部部长任虎说。由于正版高端软件相对昂贵,国内不少企业靠盗版过活,而一些高级的模块无法直接购买,还需要走第三方渠道,比如在国外注册公司再去购买。“为什么我们做出来的东西不如别人漂亮,或者不如别人快,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工具软件关键的模块不卖给你,只给你一级二级的技术,不会给你高级的技术。而随着软件工具转向云端服务,盗版也将难以为继。” 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宋智广介绍说,如果不自主的话,可能今天不会感到痛,但再过几年,“会突然发现竞争对手,比如国外企业每隔两个月就推出新品,而国内企业半年甚至一年才能推出新品,从效率上就大大落后了” 。“没有先进的芯片设计工具,肯定设计不出先进的芯片,这是大家的共识。” 具体到芯片设计,韩银和这样说。不过,真要做一款先进设计工具,谈何容易。2垄断之苦芯片设计工具的研发基于核心算法,可对陈建利来说,过去的甘苦,一言难道尽。2013年,是陈建利人生中的低潮。从读硕士开始算起,他对布局这个问题的探究已经过了6年,可依然没有大的突破。这一年,他想去外边看看,离开福州,去一衣带水的宝岛台湾。赴台背后还有一个残酷的现实。由于中国半导体业的落后,陈建利无法接触到工业界真正的需求,而台湾地区在集成电路方面,无论是制造、封装、测试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力量。在那里,通过参加各样的研讨会,接触学术界、产业界的人士,对于在先进制造过程下业界的需求有了更多的认识。“像我们获奖的论文,是在多倍高的器件(指的是器件的高度不一样,但是整数倍,比如最小的器件是1的话,有的器件是2倍高,3倍高等等)下,引入了很多新的约束,新的设计规则,这是在先进制程的东西。你要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业界需要的是什么,我觉得这个蛮关键。” 陈建利说。通过和台湾大学教授张耀文合作,3年之后,布局的难题就被攻克了。国内的芯片设计企业某种程度也有和陈建利一样的困境。由于国外企业建立的垄断优势,下游的制造厂如台积电、三星会优先与Cadence等公司交流,将最先进的库给他们使用,一步步磨合,去解决先进制程下的设计需求。“我们国内的芯片设计公司得不到这种细致的沟通,没有大规模流片的测试,只能做一些保守的设计,把冗余尽量放大一点,这样保证芯片是对的,但性能肯定不行。” 韩银和说。芯片设计软件的研发难度已然不小,可另外一重尴尬是,虽然全球的集成电路市场有几千亿美元的规模,但是芯片设计软件的市场不到百亿美元,再加上全球市场已被三大公司瓜分,只剩下区区不到10%的市场,很少有新公司有动力去研发新产品。在过去的“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中,中国国内也曾集合了几百人做了一个名为“熊猫”的芯片设计软件,但一面世,美国各大公司便立即降价,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迄今为止,包括芯片设计软件在内的工业软件,中国大多购自国外或依赖于盗版。不过,即使是像陈建利这样,考虑了先进制程,在核心算法上作出了突破,写成了四十多万行代码的程序,可离推出一款成熟的布局工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学术上,我们可以做一些理想化的假设,比如只优化两个目标,但要真正做成供大家使用的工具,温度、功耗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 除此之外,陈建利告诉《知识分子》,这几家大公司覆盖了芯片软件设计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产品线,一个点工具的突破已经很难撼动大公司的地位。3人才凋零?陈建利(右二)与合作者在第54届设计自动会议上获得最佳论文奖,也是该会议54年来第一次有中国大陆学者获得该奖。陈建利和导师朱文兴是偶然进入芯片设计领域的,他们所在的福大离散数学与理论计算机科学中心,本来专注于图论与组合数学的纯数学研究。2006年6月,中心主任范更华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布图理论及算法》一书得到启发,申请了一个973项目的课题“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图论与代数方法”。自那之后,读硕士的陈建利与导师一干就是十几年。起初,外界并不看好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问题本身也极具挑战。“说实话,我们做这个太累了,太难了,每天加班加点,周末也不休息,对建利我从来没说过放弃,总是说要坚持,但其实我自己也有过放弃的想法。” 朱文兴感叹道。这中间也有不少人选择了退出。刚起步时,中心曾用973的经费派遣一位老师到美国学习芯片设计,但不想,这位老师最后还是做回了本行。而最近刚毕业的一位博士,也选择了一所小学校,原因是对方给了高额安家费。坚持到今天,陈建利可谓“十年苦研无人问”。即使在今天,他的成果已经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但由于学校当初设计奖励制度时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成果,也没法获得学校奖励。一位本土培养的博士又是本校,十年来虽然解决了重要问题,发了重头文章,但文章的数量总还是少;文章虽已是本领域的顶尖会议最佳论文,但不是发表在外界认为的名刊Science和Nature。“我觉得,芯片发展最缺乏的就是人才。集成电路的研究不一定要放在市中心,它最需要的其实是人才,但是这方面的待遇好像不是太好。”陈建利告诉《知识分子》。在这一点上,韩银和也深有体会,他介绍说,自己培养的博士生从事集成电路的不到三分之一人,从事学术研究的更少,而硕士则基本没有继续从事集成电路的工作,他们都奔去了红火的互联网、AI、大数据、区块链。“我们国内的人才太少了,有些数据说,Synopsys公司全球员工1万多人,我们国家做芯片设计工具的连工程师加学生不超过1000人,这些人还大部分在外企,留在国内公司的不过三四百人。” 他说。产业凋敝、市场萎缩,就像是一个无法阻止的链式反应,直接导致毕业生需求减少,科研人员流失,人才培养停滞、学科凋零。如果说,工业软件的缺失是一场灾难,人才和学科的濒死则是釜底抽薪。4转型中的希望尚存中国的工业软件,是否只剩下了缴械投降?工业软件某种程度是整个工业知识、先进理论和工业实践的具体体现,目的是辅助工程师去做设计和研发,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落后国外也属正常。不过,随着基础研究的推进,新的认识和方法不断涌现,设计仿真和模拟的工具软件也有新陈代谢。“可以说,新的理论、方法、新的软件技术、新的计算平台,一切都在革新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自动领先。”任虎说。从现实看,工业软件也处于转型的风口,变局中蕴藏着机遇。在芯片设计领域,受阿尔法狗(AlphaGo)打败世界围棋冠军的启发,科研人员正在试着用AI打败电路设计师。国内外的不少研究团队已经将人工智能用于芯片的设计验证、架构探索和优化,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果把智能和自动化结合起来,将来做一个芯片,可以基于开源的知识产权核组合起来,用工具自动生成,可能一个芯片做出来只要三个月时间,而不是过去的两年。那传统的设计软件是完全做不到的,这里面就有机会。” 韩银和认为,开源芯片结合智能化会带来芯片设计流程的重构,必然带来工具的变革。在商业模式上,工业软件也将一改过去的授权,转为云端的服务,由卖改为租,这都为国产软件的崛起提供了机会。不过,完全依靠市场,可能缺乏足够动力。“这就像波音、空客已经垄断了市场,即使是马云也不敢轻易投资造大飞机。” 任虎半开玩笑地说,要破局恐怕还得由政府出面加大投入,而且还要选准团队,投对人:“国家投资也是有担忧,到底会不会有效果,别像光伏一样出现骗钱的情况,也别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出现骗补,还是要认真看一下,谁是在真正做这个事。”宋智广了解到,深耕一些细分的行业,如机器人,也有成功的可能。他还建议,即使是国家扶植也要以企业为主,作出的东西要有市场检验,不能像传统的项目制,验收通过就束之高阁。在陈建利看来,大陆可以学习台湾半导体发展的经验。他希望:大陆也建立类似的集成电路设计联盟,在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搭一座桥梁,加强交流与合作;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微电子学科建设,让学校可以教好课,留住人;也可以资助办一些集成电路方面的竞赛和暑期班,培养年轻人才。好在一些改变让人看到了希望。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从事集成电路方向的研究,从2018年开始,设立CCF集成电路Early Career Award,专门奖励从事集成电路方向研究、博士毕业6年以内的青年学者,陈建利是从一大堆国内名校和科研院所候选人脱颖而出的首届唯一获奖人。韩银和即是推动设立该奖的CCF容错计算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十年苦研无人知。如果没有这次的中兴事件,恐怕少有人关注芯片背后的核心技术缺失,也不会关注像陈建利这样非著名高校的土博“青椒”,也不会知道他所在的芯片设计领域,长期处在市场萎缩、投入不足、人才流失、学科凋零的窘境。有业内人士注意到,与Cadence并驾齐驱的Synopsys,2016年一年的研发投入为3.5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政府三个五年计划在三维CAD/CAE研发投入总和的10倍。今年,用陈建利的话来说,可能是“人品爆发”——芯片设计顶会ICCAD共接受了他的多篇论文,并有一篇论文获得最佳论文提名奖。不过眼下他正为招不到合适的学生发愁,同时,像许多中国年轻科研人一样,为微薄的工资和高昂的房价而一筹莫展。制版编辑 | 皮皮鱼更多精彩文章:饶毅:中国的人类基因研究为什么弱?| 核心技术追问李泽湘:核心技术卡脖子,需要打通产学研的教育改革▼▼▼点击“阅读原文”,直达知识分子书店。
为您推荐
Copyright© 2005-2022   www.sanqitong.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2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注明来源) 网址:www.sanqit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