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患者长期服用三七粉有益吗当然无益,心脏病患者,一般都气虚,血虚,而三七虽能活血,但不能补气补血,主要用于跌打损伤的活血散淤,其实很伤正气,故不宜
当然无益,心脏病患者,一般都气虚,血虚,而三七虽能活血,但不能补气补血,主要用于跌打损伤的活血散淤,其实很伤正气,故不宜单独服用.
吃三七粉的禁忌:孕期妇女禁止使用、感冒期间。女性在怀孕期间,禁止服用三七粉。这和孕妇不能服用很多西药一样的道理。风寒感冒期间不能服用三七花,因为三七花性微凉,会加重风寒感冒,三七粉性温,风寒感冒期间可以服用。而患风热感冒则不宜服三七粉。
三七粉是植物三七(学名:Panax pseudo-ginseng)的根茎制品,是用三七主根打成的粉。别名田七粉,金不换。性温,味甘微苦,入肝、胃、大肠经。又称北人参,南三七。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一直以来,三七都是一味中药材。三七的功用,原来可用“止血、散瘀、定痛”六个字来概括。
三七粉是用三七主根打成的粉。生三七适用于跌打瘀血、外伤出血、产后血晕、吐血、衄血等血症,熟三七适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神经衰弱、过度疲劳、失血、贫血等。三七粉含多种皂甙,尚含止血活性成分田七氨酸及少量黄酮。
使用三七粉时需要注意:孕期妇女禁止使用:女性在怀孕期间,禁止服用三七粉。这和孕妇不能服用很多西药一样的道理。感冒期间:风寒感冒期间不能服用三七花,因为三七花性微凉,会加重风寒感冒,三七粉性温,风寒感冒期间可以服用。而患风热感冒则不宜服三七粉。
花与粉对比
三七花为生长二年以上的三七尚未开放的花蕾,民间作茶饮用,有清凉、平肝、降压之效。现代研究表明:三七花是三七全株中含三七皂苷最高的部位,含量高达13%以上,以Rb族皂苷为主,具有镇静安神、抗炎镇痛、降血压等药理作用,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偏头痛、失眠等症。它具备三七的大部份功效,但是与三七不能等同,两者是有区别的。
三七花 :性凉,味甘、微苦。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凉血、免疫调节、活血通脉、养生抗衰、消炎镇痛作用的有效成份。具有显著的平肝、祛痰、平喘、镇痛安眠、扩冠、抗过敏、排毒养颜等功效。
三七粉:性温,味苦回甜。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并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三七粉可以补身体。
本文系腾讯较真原创文章,已获授权。
如需转载,请联系「全民较真(qqjiaozhen)」。
万通筋骨片在大家心中拥有广泛的知名度。
得了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肌肉关节疼痛、各种关节炎,不少人都会想着来上两粒。
图片
2018 年 9 月 5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
万通筋骨片需大幅修订说明书,注明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
这次修订意味着什么?以后还能不能继续服用这个药?
这次修订增加了哪些内容?
图片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截图
每一次说明书的修订,都是为了提高药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此次万通筋骨片说明书的修订,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禁忌项中明确强调婴幼儿禁用。
这可能是因为儿童人群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再加上本身又缺乏儿童人群使用的安全性数据。
好在这个药物主要是中老年人在用。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因此,更重要的一方面,此次万通筋骨片新说明书增加了很多不良反应的内容。
老版本说明书中,不良反应、使用禁忌等地方,写的都是「尚不明确」四个字。这种尴尬的安全性提醒,是中成药普遍存在的问题。
修订后,下面这些内容必须明确!万通筋骨片的不良反应可能有——
1.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胃肠胀气、胃灼热感、腹痛、腹泻、便秘等。
2. 神经精神系统:头晕、头痛、嗜睡、口舌麻木、震颤等。
3. 皮肤反应:皮疹、瘙痒、皮肤潮红等。
4. 心血管系统:心悸、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
5. 全身性反应:胸闷、乏力、水肿、过敏反应等,有发热、寒战个案报告。
6. 另外还有呼吸困难、血尿个案报告。
这些内容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药品上市后这么多年来,由医疗机构收集药品不良反应并上报给省市监测中心,再经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汇总以后,经过相关性评价确定出来的。
这些不良反应,很多药品可能都会存在。这部分内容的增加至少告诫大家:
中成药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副作用小」或「没有副作用」。
万通筋骨片含有毒性药物
此次修订还重点强调了:
万通筋骨片含制川乌、制草乌、制马钱子,当使用本品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停药并及时就医。
应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及用法用量使用,不宜长期用药。
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脾胃虚弱者慎用。
按照《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规定,生川乌、生草乌和生马钱子,均是属于毒性中药品种。
简单来说就是,在经过科学的炮制以后,虽然毒性降低了,但依然无法完全避免残留的毒性化学成分。
如果查询中国药典会发现,在制川乌、制草乌和制马钱子等药材的性味与归经项下,或者是在其散剂的注意事项中,还是明确标记了「有毒」二字。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早在 2013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就出台过文件《关于修订含毒性中药饮片中成药品种说明书的通知》,规定:
凡处方中含有《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收载的毒性药材制成的中药饮片(含有毒性的炮制品)的中成药品种,药品生产企业应在其说明书成份项下标明该毒性中药饮片名称,并在相应位置增加警示语「本品含 ×××」。
此次万通筋骨片说明书修订的注意事项下就增加了「本品含制川乌、制草乌、制马钱子」等字句。
另外,本次注意事项修订中并未提到细辛这味药,而细辛的化学成分中含有马兜铃酸,也明确具有肾毒性和肝毒性。
这药以后还能吃吗?
对此药及其成分过敏者禁用。
婴幼儿禁用。
其他人群在使用该药时,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及用法用量使用,不宜长期用药,不能擅自增加剂量。
使用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不合理使用风险发生率更高。
所以,用药一定要遵循医嘱,而不是只听广告。
别忘记把这篇 分享 给身边的朋友。
责任编辑:臻臻
题图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商业及广告合作请联系:doctor@dxy.com
投稿及转载请联系:health@dxy.cn
近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腾讯政务舆情部和腾讯较真平台联合课题组公布了8月份中老年人易感谣言。“求真”栏目依据关注人数排行榜,盘点出影响较大的前十大谣言,并邀请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郭小安进行点评,和您一起撕开谣言假面。
相较7月份来看,食品安全与医疗健康类谣言量占比上升,而社会、科学及其他类谣言数量占比有所下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统计,当前,食品安全谣言占我国各类网络谣言的45%,位居第一。这些食品类谣言的传播以微信、微博为主,两者的传播量已经超过90%,成为传播食品谣言的主要渠道。
1.“体检有害健康,是骗钱的”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140.8万 舆情热度:46258
【传言】有微信公号发表文章《我为什么从不体检,一位医生如是说》称“体检有害”、“医学骗人”。文章观点有:过去没体检,人们反而健康长寿;只要不体检,不查出问题,人就是健康的;西医的新技术手段,是为了赚钱想办法给人找病。
【真相】该文章的论据和观点都经不起推敲,不足为信。医学博士胡远东在“全名较真”上辟谣,根据医疗数据,接受肿瘤筛查的女性平均期望寿命比未接受筛查者多1.7至2.1年;不检查不意味着身体没问题,事实上,先进技术在降低疾病对人类的危害上是极为有效的,体检是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体检发现异常及时治疗比病情恶化后的治疗费用低。因此,“体检有害健康”的言论是站不住脚的。
2.“有羊携带炭疽病,传给人”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94.9万 舆情热度:32250
【传言】近期吉林、黑龙江的确出现了人感染炭疽疫情,但已得到有效控制。造谣者通过截取部分信息,加上不同地名编造谣言进行传播,还加上“一旦感染,无法医治”等恐吓性的话语,获得大量转发。
【真相】畜牧部门提醒:炭疽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牛羊等草食动物易感,人接触了感染牲畜的肉类、毛皮、血液或土壤等其他污染物可能感染。炭疽病属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可防可控可治。民众只要不接触病死畜及产品,从正规渠道购买检疫合格产品,烹饪时煮熟煮透就不会造成传染。
3.“女孩充电时玩手机被电死”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67.1万 舆情热度:12946
【传言】8月份,朋友圈、微信群热传一段“8岁女孩在手机充电时玩手机触电身亡”的视频,视频中一身着红衣的女子坐在地上大哭,另一名男子抱着该女子安慰,一旁的病床上,躺着一个穿着粉色衣服的小女孩,其家人不断地抹眼泪。配文称:“父母把手机给小孩玩,小孩边玩手机边充电,手机发生爆炸,小孩经抢救无效死亡。悲剧!让小孩远离手机!”
【真相】这段视频在近期流传天津、湖北、广西、河北等多地,所附视频相同,配文相似,在流传过程中,还被添加了“手机爆炸身亡”“医院抢救无效”等情节。据天津网警官方微博通报,经调查,该传言最早于7月30日晚出现在网络中,发送人为武清区居民魏某某。警方随即将魏某某传唤到派出所,魏某某随后供述了事情的经过。她在一个微信群中看到了这个视频,在对视频事实真相并不了解的情况下,为制造热点,提高自己在网络社交媒体中的被关注度,便故意虚构事实,编造出该视频中儿童是因玩手机触电身亡的谣言,并通过网络大肆传播。目前,魏某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武清警方依法行政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4.“脂肪肝不是病”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53.6万 舆情热度:6377
【传言】有传言称,病理科医生说脂肪肝不是病,不会导致肝硬化,控制好体重就没事。解决脂肪肝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肥。
【真相】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专家王宏光表示,在医生眼中,脂肪肝只是一个笼统的诊断,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判定是以下哪种类型: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脂肪肝合并肝癌等。这些疾病的严重程度逐步加重,也反映了脂肪肝的一个疾病发展过程,在欧美国家肝脏恶性肿瘤的第一大病因就是脂肪肝。因此对于脂肪肝,绝不可掉以轻心。
5.“非洲猪瘟传人,禁吃猪肉”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53.4万 舆情热度:15479
【传言】近期国内发现了非洲猪瘟疫情,有不少地区就流传谣言:昨天凌晨二点二十三分,十三名男女生感染猪病毒死亡,有的猪场猪,大批被埋葬,已经死亡人数13人,最大的67岁,最小的9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河北一台电视新闻己播出,暂时别吃猪肉、家禽,特别是猪肉,目前河北已有167个已感染,正定县朱河村的猪肉就有病毒,收到马上发给你关心的人,最好是群友。
【真相】近日沈阳的确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但已被及时控制。辽宁省畜牧兽医局表示,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近年来,非洲猪瘟在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持续流行,之前国内尚未有病例报告。消费者只要是从正规渠道购买猪肉,再加热烹调食用,就用不着担心非洲猪瘟。
6. “X光有辐射会致癌”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53.1万 舆情热度:4709
【传言】有传言称,X光有辐射会致癌,甲状腺癌患者数量上升或与X光检查有关。
【真相】瑞金医院放射科医师蒋佳祺指出,接受正常医用X光检查不会致癌。有些患者在认识上有些误区,听到“电离辐射”就心生害怕。另外,医生给接受牙科等项目X光检查的患者戴上甲状腺护罩,有人也会据此认为,接受X光检查会增加癌症风险或者得癌症。其实,这个问题还得从剂量上来看,医用X光检查产生的辐射量极小,与X光检查的作用相比,其副作用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7.“喝咖啡的人更长寿”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39.1万 舆情热度:7719
【传言】有人称:科学研究表明,喝咖啡对健康有益,经常喝咖啡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更低,中风和心脏病的几率更低,某些癌症的发病率也更低。因此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寿命更长。
【真相】一位东京大学外科博士在较真平台辟谣,这个研究只是一个回顾性观察,只提供相关性数据,没有因果分析和回顾分析,未能证实咖啡因或者咖啡就是降低死亡率的根源。因为目前为止,多喝咖啡更加有益,或者应该成为日常饮食习惯的研究证据还很缺乏。单靠几个观察性的研究,并不能得出每个人都该喝8杯咖啡的结论,“越多越好”还缺乏强证据。如果你有喝咖啡的习惯,保持下去,如果你没有喝咖啡的习惯,也没必要强求自己喝咖啡,因为饮食多样化,保证果蔬摄入量,坚持规律锻炼,比任何单一饮食成分带来的益处都大。
8.“吃冰西瓜致急性肠坏死”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34.4万 舆情热度:11214
【传言】据媒体报道,一位老人吃了一块冷冻在冰箱的隔夜西瓜,两个小时以后就出现了腹痛症状,送到医院以后被诊断为肠坏死。新闻引用专家的解释称:是冰西瓜导致了肠坏死。
【真相】医学博士胡远东在较真平台上辟谣,实际上,急性肠坏死和冰西瓜并无因果关系。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就算西瓜的细菌再多,进入肠道后也不可能马上导致肠坏死。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西瓜导致肠坏死的可能性也非常小。胡远东还表示,隔夜的冰西瓜能少吃就尽量少吃,老年人出现持续腹痛时要警惕有肠坏死的可能性,及时就医进行相关的检查,但不能两件事先后发生就认为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因果关系,比起宣传“吃冰西瓜导致肠坏死”,还是多宣传肠坏死的病因和早期就诊的必要性更靠谱一些。
9.“玉米煮水能治病”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32.3万 舆情热度:6256
【传言】有传言称,煮完玉米的水千万别倒掉了!留在家里特别值钱,还能治多种疾病,能除湿疹护心脏。
【真相】玉米是一个好食品,但把它当做治病的药物,却是无稽之谈。作为治病的药物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有效成分和有效剂量。玉米中不含任何药用成分,即使有,煮水也析不出有效的剂量。
10.“食盐添加亚铁氰化钾堪比毒药”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25.6万 舆情热度:6138
【传言】有传言称,国产食盐里面有种可怕的添加剂——亚铁氰化钾。在生活中,烹饪食物的时候,食用盐遇高温有可能会使亚铁氰化钾分解成氰化钾这种剧毒物质,在10秒钟内能使人丧失意志,几分钟内可以毒死一人。奥运会、世博会特供食盐及出口食盐均不含亚铁氰化钾。
【真相】据央视记者采访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务委员钟凯,他表示,亚铁氰化钾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国产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长期食用并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亚铁氰化钾是低毒物质,按照中国国家标准的规定,食盐中的抗结计以亚铁氰根计含量不得超过每公斤10毫克。同时,中国盐业总公司盐品营销中心副主任崔静表示,特供盐的概念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国家一些大型活动上使用的盐都是市面上随处可见的含有亚铁氰化钾的普通食盐。
【专家点评】
“求真”栏目记者联系到了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小安教授进行点评。
1.易感谣言反映了中老年人共同关切和焦虑
郭小安教授表示,谣言有一个经典公示:谣言强度=重要性*模糊性。这意味着,越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又存在知识盲区的地带,越容易产生谣言。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朋友圈总是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食品致癌、食物相克、迷药割肾、拐卖儿童等谣言,尤其是在老年人朋友圈,更是如此。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接受互联网的时间短,媒介素养相对欠缺,辨别能力相对薄弱,很多谣言其实都是多年前都已存在,只不过换个马甲在不同平台反复传播而已。相比较而言,从BBS、论坛、博客、QQ空间、贴吧、豆瓣、人人网、微博等一路玩到微信朋友圈的年轻一族,对这些“新瓶装旧酒”的谣言早已形成了一定的”免疫力“,但很多老年人是直接从广播、电视、报纸,一步跨越到微信朋友圈的,自然是看什么都觉得新鲜,看什么都觉得是科学,很容易成为谣言的传声筒。
另外,步入老年后,他们会更注重健康养生,当遇到重要又无法判断的信息时,容易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而老年人大多已经处于退休状态,接触社会和知识更新的机会在减少,交流沟通的圈子相对单一,所以一些健康养生类谣言容易引发老年人的共同关注,引发情感共鸣。某种意义上,谣言的传播其实反映了老年人的共同关切和焦虑。
2.不能一味指责,应加强沟通、普及常识
谣言止于智者,谣言的防范首先是要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这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层面共同作用。老年人误传谣言,有时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和对子女关爱的手段,甚至很多时候,他们转发谣言并不是担心自己的健康,而是他们想尝试去保护他们所关爱的对象。对于此现象,不能一味去责怪老年群体的知识欠缺,而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多与和他们交流沟通,给他们普及一些常识,增加他们的信息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