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三七粉片有真的吗,云南七丹药业的三七粉是不是真的?

  • 来源:网络
  • 作者:网络
  • 时间:2022-04-29
  • 299

1,云南七丹药业的三七粉是不是真的?

我在他们网店买,说是对高血压有好处。

三七,市场货源走动显缓,多是小批量交易为主,零星走动较多,持货商多是以销定进的状态。时下荷市20头春七销售价在380元,60头春七销售价在190元,市场库存尚有。 一般三七粉都是用无数头的来制作的 参考价格应该是180 左右 信息来自【中药材诚实通】

云南三七粉片有真的吗

2,云南文山三七粉效果是真的吗,在哪里买的哪个牌子三七粉效果...

最好就是去药店买,买三七,再磨成粉,不然你在外面买的三七粉,里面可能不止有三七粉而已,可能还有别的粉夹在一起的

云南三七粉片有真的吗

3,如何辨别盘龙云海三七粉的真假?

三七粉具有生熟之分,生三七粉和熟三七粉的区别在于使用过程,不管生吃还是熟吃“盘龙云海”,的“三七粉”都有不同的效果,看你需要补什么补哪方面: 1.生吃田七粉主治: 跌打瘀血、外伤出血、产后血晕、吐血、衄血等血症。并可防治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等。 生用法:口服,每次1.0-1.5克,外用适量敷患处。忌:孕妇忌服。 2.熟吃田七粉主治旦郸测肝爻菲诧十超姜: 补血、活血、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神经衰弱、过度疲劳、失血、贫血等。 熟用法:可用温开水送服。每次3-5克。

云南三七粉片有真的吗

4,云南三七粉哪里买的便宜又好?

肯定原产地云南满泽、云满泽的便宜又好了,是文山主产地三七厂家,三七头很干,三七粉都是精选文山黄沙土三七头打粉的三七粉,三七粉味浓,含量高些,我是这里批回我们山东卖的。

5,云南三七粉有什么功效

三七在云南省文山地区非常多,因此文山有三七之乡的美称。 三七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三七是以其根部入药,其性温,味辛,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有“金不换”、“南国神草”之美誉。因常在春冬两季采挖,又分为“春七”和“冬七”。由于三七同为人参属植物,而它的有效活性物质又高于和多于人参,因此又被现代中药药物学家称为“参中之王”。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癀”,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功能主治止血,散瘀,消肿,定痛。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症瘕,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⑴《纲目》: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⑵《玉揪药解》: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34936.htm?fr=aladdin

6,云南三七粉真的有那么好吗?

没有高血压也是可以吃三七粉的,三七粉有活血化瘀,清理血管垃圾的功能,还能改善血液粘稠,对高血压有很大的好处。如果身体没有什么疾病也可以用来养生,你同事父母吃的三七粉挺出名的,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买的到。

7,史上最全的三七粉的功效与作用禁忌详解_

大家都知道三七粉是非常好的药材,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讲它的优点和禁忌。

1.三七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

三七粉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其活血、止血和补血功能有关,三七粉中的三七素、和槲皮苷等物质是止血成分,而其皂苷类和黄酮类成分则是活血化瘀的物质。

(1)三七粉的活血作用

三七粉的功效与作用:三七总皂苷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主要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Rg1及人参三醇型皂苷,通过提高血小板cAMP含量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

(2)三七粉的止血作用

三七粉止血是通过多方面使用实现的。三七根的温浸液能缩短家兔血液凝固时间,并使血小板数量增加而有止血作用。

三七能促进凝血过程,缩短凝血时间,促进凝血酶的生成,使局部血管收缩,促进血小板数目。三七配伍乌贼骨和白芨散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3)补血作用

三七粉的功效与作用除了活血止血外,还有补血的作用,三七总皂苷有明显升高白细胞的作用,PNS对X线照射所致大鼠外周血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亦有保护效应。三七总皂苷可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提高血液中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白细胞指数。Rb1、Rg1可以提高人红细胞膜蛋白α螺旋的比例,即增加膜蛋白的有序性,从而改善红细胞功能。

2.三七对血管系统的作用

(1)三七粉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三七总皂苷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秦氏等研究了三七总皂苷对劳累型心绞痛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七总皂苷能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状态,且能逆转仅有舒张功能不全的早期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及已经发生的病理变化。

(2)三七粉抗心律失常作用

PNS对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室纤颤、氯化钡和乌贼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均有明显对抗作用,三七二醇皂苷也有类似效应。PNS能非竞争性地对抗异丙肾上腺素加速心律作用,且此作用不为阿托品所抑制,提示其抗心律失常作用并不是通过竞争性阻断肾上腺素β-受体或兴奋M-胆碱受体,而是与心肌的直接抑制有关

(3)三七粉对血管的作用

三七粉能够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内皮损伤可能是动脉硬化的始动因素,而高血脂血症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脱落或者血小板粘附和聚集。三七总皂苷能明显抑制低浓度高脂血清对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主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有一定防治作用。

(4 )三七粉降血压作用

PNS及Rg1型皂苷均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目前普片认为PNS是钙通道阻滞剂,其扩血管的机理可能是阻断去甲肾上腺素所致Ca?内流。

那么三七粉有什么服用禁忌呢?

1.首先对三七过敏的人群不宜服用三七粉,但对三七过敏的人很少;

2.不可过量,用于日常保健,每天3-5克三七粉,用温水分2次送服;

3.10岁一下儿童不宜长期服用三七粉,三七粉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10岁以下儿童自身疫力还没有发育完善,长期服用可能会影响自身免疫力的发育;

4.孕期不宜服用三七粉,这和不能服用很多西药同理。

5.现代医家认为,在服用三七当日,应忌食蚕豆、鱼类及酸冷食物。由于三七活血化瘀力强,故血虚无淤者忌服,血虚、血热妄行者禁用。

6.土三七、菊三七等也有活血的功效,但是有毒性,误食会造成肝中毒。

8,三七粉怎么分辨真假?

价格高了,就会有不法商家弄虚作假从中牟利。三七主根我们暂且可以凭借外观,个头大小,横截面来判断好坏。那要是三七打成粉了我们又该如何辨别好坏,去伪存真呢?下面,恒康三七网就教给大家几招简单易懂辨别三七粉真假的方法。 鉴别三七粉主要注重三个方面:颜色、味道和体积。 一、颜色三七粉的颜色主要呈现灰黄色或者接近灰黄色。在购买时发现有以下情形都需要警惕买到假三七粉或者不纯的三七粉! 1、三七粉颜色过于偏黄太黄的三七粉很有可能是用三七绒根打磨加工的,三七绒根虽然是三七一部分,但是和三七主根的功效与作用相差甚远; 2、三七粉泛白色三七粉如果看起来颜色接近小麦粉的白色,要警惕有可能是不良商家在三七粉里掺入了米粉,掺入米粉的三七粉用口尝,会有大米的味道,当然,米味不会太明显,要不然就成往米粉里面掺三七粉了,主要是感觉。 3、三七粉颜色泛绿泛绿的三七粉多半是加入了三七叶或者三七杆,三七叶和三七杆虽然也有药效,但不管从功效与作用还是价格上与三七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二、三七粉的味道一个手指蘸少量三七粉放于舌尖,抿嘴品尝,味苦回甘是最基本的,但是究竟有多苦,又到底有多甜呢?恒康三七网为您细细道来。 1、苦——到口不到喉真三七粉入口极苦,马上回甜,三七粉的苦味在口里停留的时间不会太长,总结为五个字:到口不到喉,也就是说三七粉不能苦到喉咙里去,苦味在舌根部分就逐渐消失淡化了。如果尝三七粉的时候感觉喉咙都是苦的或者有辛辣的味道,那您可以毫不犹豫地下结论,是假的绝对错不了。 2、甘——不可过于甜三七粉回甜不可太甜,三七毕竟是中药材,一般带苦回甜的中药材不可能像吃糖那样有浓浓的甜味,回甜只是淡淡的,和直接吃糖的甜感觉是不一样的,品尝三七粉时如果有某种粉加入糖的感觉,那肯定是假的了。3、不要有尝面粉或者米粉的感觉 4、悠远的土腥味真三七粉都带一点点土腥味,三七毕竟是土生土长的,即使是粉身碎骨了也一定去不掉那股子土味,不过这需要很灵敏的嗅觉和味觉才能感觉到。 三、三七粉的体积三七粉的密度比较大,体积比较小,特别是超细三七粉。无论是往三七粉里掺入米粉、面粉、三七叶、三七杆,其体积必然比真三七粉大,用固定体积的容器一量就知道真假了。

你好,现在市面上的霍山石斛确实有很多,而且占了90%以上的比例,所以想买到真正的霍山石斛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市面主要的假霍山石斛分为以下几种: 1、用铜皮石斛直接冒充霍山铁皮石斛,识别方法:一看颜色黄金,比较细,为假。二尝一粒,铜皮石斛胶质非常少,像干稻草一样的口感,为假。这种比较好区别 2、外地铁皮冒充霍山铁皮,识别方法一看,看它工艺,外地石斛工艺中间无小孔,霍山铁皮是缠绕在铁丝上烘制的所以中间有小洞,而且外地铁皮石斛个大,一克在2-3粒,霍山铁皮一克在10粒以内。 3、用一年生紫皮石斛高仿霍山铁皮石斛,此类为最难识别的,外观有时非常相同,但不是没有识别方法,一尝,紫皮石斛纤维比较多,在口中干嚼一粒的渣有明显的纤维感觉,而霍山铁皮的这种纤维口感与之不同,这里需要大家自己体会了,第二就是用水泡,两种石斛同时泡上三天后,霍山铁皮石斛节与节之间间距小,而紫皮石斛间距大,这时同时吃的口感也不同,霍山石斛的更粘一些,在口中回味久,而紫皮有胶质但不粘。这些区别方法都必须在同时有两种石斛的情况下才能区别,单独有一种很难区分,具体的详细说明大家可以去百度上找一下“茗泉石斛刘建刚教大家区分真假霍山石斛”这段视频,视频讲的非常细致专业,百度上搜索下就有,再去买霍山铁皮基本不会上当。一般不懂石斛的人看了这个视频也会成为专业的内行人。霍山石斛因为产量低,数量少,一般市面上想买是很难的,只有自己会区分才不会上当受骗,在中国70多种石斛中霍山石斛药效最好,价格最高,大家千万不要被不良商家忽悠,轻易上当,这种比虫草还珍贵的植物也不是那么便宜能买到的,所以从价格方面比较也能大至区分。 霍山铁皮石斛主要特点:泡几天后可见节与节间距小,嚼有胶质而且粘,密度大质量重。不会太粗。这几个特点把握好也可以避免上当。

9,15%的中国_

本文授权转载自

星球研究所

(ID:xingqiuyuanjiusuo)

一张地图摆在我的面前

它是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分布图

如果以面积计算

可以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5%

也就是中国最穷最穷的

15%

2017年底

中国3046万贫困人口

大部分就居住在这15%的土地上

(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由国务院扶贫办于2011年划定,如果加上之前已经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甘青川滇四省藏区,则是14个,占全国面积的比例将更大;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依据@丁建军《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程度比较研究》)

他们被高速的经济增长排除在外

繁华与他们无关

小康生活与他们无关

日新月异的现代化也与他们无关

很多人会有疑惑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了

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大面积的贫困?

因为他们懒惰?

因为他们不够聪明吗?

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最后的极端贫困

往往与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些让外来旅行者赞叹的美景

背后却是当地人的艰难求生

1

喀斯特式贫困

其中最典型的一类贫困

可以称之为喀斯特式贫困

这是一个令大众感到陌生的词语

它源于一种地貌

19世纪末

西方地理学家在南欧的喀斯特高原

发现一些可溶性岩石被水溶蚀后

会形成包括溶洞在内的一系列地貌

于是将它们统称为喀斯特地貌(Karst)

(部分喀斯特地貌形成示意图,又称岩溶地貌,图片源自@Vancouver Island University)

数十年后

中国的地理学家意识到

南欧的喀斯特高原不过是冰山一角

中国才是喀斯特地貌的集大成者

尤其在南方滇、桂、黔、川、湘诸省区

地表上沉积了总厚度达10千米

裸露区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千米的可溶性岩石

南方充沛的降水

又加剧了岩石的溶蚀

滴水穿石的改造持续了亿万年

从未停歇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图,碳酸盐岩是可溶性岩石最广泛的一种,红线内为喀斯特地貌密集区域,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参考《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水流沿着岩石地表流动

切割出许多凹槽

凹槽愈溶愈深

中间突出的部分越发尖削高大

高度可达30-40米

剑状、塔状、柱状、蘑菇状

形态千变万化,有如岩石森林

是为石林

(石林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点击放大查看,制图@National Geographic,由国家地理中文网授权星球研究所使用)

例如位于11个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的

贵州思南石林

4.9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千峰竞秀

石林、森林相互掩映

(图片源自@全景)

湘西古丈红石林

紫红色的碳酸盐岩上

布满了清晰的水流痕迹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石林之外

另一种溶蚀规模更加庞大

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

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山

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

则被称为峰丛

如果山体相对独立散布

则为峰林

(喀斯特峰丛峰林地貌演化模式图,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依据@朱学稳《桂林岩溶地貌与洞穴研究》)

典型的峰丛当属位于11个特困地区之一

滇桂黔石漠化区的

广西大化县七百弄

从高处眺望

9000多座海拔800米以上的石峰

如排山倒海一般袭来

是世界上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喀斯特峰丛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摄影师@钟永君)

同样位于滇桂黔石漠化区的云南罗平

则是典型的峰林代表

一座座山峰圆润得如同

小馒头、小豆包

(罗平的喀斯特峰林与油菜花田,图片源自@VCG)

与此同时

地下的溶蚀也不容小觑

它制造出巨大的溶洞

(溶洞示意图,图片源自@VCG)

位于贵州的双河溶洞

长达117千米

是中国目前已知最长的喀斯特洞穴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贵州双河洞,摄影师@赵揭宇)

溶洞中还会形成殿堂般的洞穴大厅

最大者厅高200米以上

面积11.6万平方米

相当于16个足球场

(贵州紫云县的苗厅,中国最大的洞穴大厅,摄影师@向航)

当溶蚀继续

洞穴大厅发生坍塌

会在地表制造出特大型塌陷漏斗

天坑

(特困地区之一乌蒙山片区云南镇雄县天坑群,摄影师@柴峻峰)

天坑四周崖壁直立

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

(镇雄县天坑群,摄影师@柴峻峰)

最大者甚至直径和深度均超过500米

全球位列前3名的超级天坑

重庆奉节小寨天坑、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

以及广西巴马好龙天坑

全部位于中国境内

并且都在11个特困地区之中

(重庆奉节小寨天坑,图片源自@全景)

石林、峰丛、峰林、溶洞、天坑

拥有如此独特景致的地区

在人们印象中

似乎都应该拥有像桂林一样的田园生活

(类似桂林山水的广西隆安布泉乡,摄影师@谭嗣怀)

然而美景却带来了贫困

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3个

武陵山区、乌蒙山区

以及滇桂黔石漠化区

都面临着缺水、缺土的严重问题

(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首先

这三个片区年降水量往往超过1000毫米

将近北京的两倍

但缺水也是真真切切的

地表上几乎存不住水

大大小小的喀斯特孔洞就像是无底洞

“吸”走了大部分流水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系示意,图片源自@VCG)

流水在地下汇聚成了

中国最庞大的地下河系统

多达2836条、总长1.3万千米

(贵州清镇市暗流河,地下河水突然从崖洞中流出,形成一道“口若悬河”的瀑布,摄影师@李贵云)

地上却是干旱频发

(2010年3月贵州六盘水市一处干旱的山村土地,摄影师@李贵云)

人们不得不为水源奔波

(拍摄于2005年12月,摄影师@李贵云)

其次

流水不断地冲刷

使得表层土大量流失

而自然状态下恢复1cm土层需要至少100年

缺少土壤

人们必须精打细算地利用零散耕地

(武陵山片区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紫鹊界梯田,摄影师@柳勇)

在夹缝中寻觅一块薄田

哪怕是石林遍地

(思南长坝石林,拍摄于2008年6月,摄影师@李贵云)

峰丛环绕

(广西大化县七百弄峰丛间的洼地,被开垦成一圈圈盘旋的梯田,形似龙卷风,因此得名龙卷地,摄影师@焖烧驴蹄)

既缺水、又缺土

岩石遍布的大地

实际上成了石质荒漠

即石漠

(韭菜坪,拍摄于2013年9月,摄影师@李贵云)

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

以及滇桂黔石漠化片区

三个片区的石漠化

使得它们成为中国环境最为危急的贫困区

甚至超过了人们熟知的黄土高原

这里居住着数十个少数民族

世世代代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活

技术生产力、教育水平都相对落后

国家级贫困县数量超过100个

(部分贫困县在2017年退出,但贫困县总数仍在100个以上;下图为彝族,正在参加当地集地活动“毕摩”,摄影师@张源)

曾经轰动全国的洞穴中的小学校

也位于这里

(贵州安顺中洞小学,现已搬出,摄影师@李贵云)

上学的孩子们

在石林间穿行

(贵州六盘水市杨梅乡彭寨小学放学路上,摄影师@李珩)

即便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

也往往难得一块平整的土地修建操场

(贵州赤水两河口的一座学校操场,紧贴大山,一道瀑布还悬挂在上方,摄影师@李珩)

这就是

喀斯特式贫困

(卫星拍摄的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的喀斯特地形,底图源自@Google Earth)

2

高山峡谷式贫困

另一种贫困

我们称之为高山峡谷式贫困

中国地势从西向东可以划分为三级阶梯

阶梯之间海拔差异巨大

(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从高原发源的河流

沿着“阶梯”逐级向下跌落

携带着巨大的势能在沿途劈山开路

切割出壮观的V形谷

在河流侵蚀的初期

V形谷谷坡陡直近乎直上直下

是为嶂谷

(嶂谷,图片源自@VCG)

发源于云贵高原的马岭河

在贵州境内制造出连绵沟壑

再加上60多条瀑布在崖壁上倾泻而下

绝壁陡立、浊浪滔天

(马岭河大峡谷,图片源自@VCG)

当嶂谷继续拓宽、加深

便会形成典型的峡谷

(河流峡谷示意图)

尤其在青藏高原边缘的横断山区

高黎贡山、怒山、沙鲁里山、大雪山纵贯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江河穿越其间

山高谷深、高差悬殊

(澜沧江峡谷,摄影师@李珩)

再加上构造运动所产生的裂谷、地缝

中国正是各类高山峡谷的王国

(比补裂谷群,摄影师@杨勇)

高山峡谷维持了许多山区的生物多样性

它们是中国植物王国、动物王国

中国的动植物基因库

(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摄影师@商睿)

却也给11个特困地区中的峡谷居民

带来高山峡谷式贫困

村落紧贴着悬崖激流而立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金沙江民居,摄影师@柴峻峰)

坡度大者

整个村落似乎都随时会滑落谷底

(大渡河大峡谷,摄影师@杨涛)

人们尽可能寻找相对较缓的坡地

开垦梯田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金沙江边的梯田,摄影师@柴峻峰)

两边夹峙的高山

却又在峡谷中形成雨影区

湿润空气难以进入

炎热干燥的焚风

更是将原有的水气也统统带走

本应湿润的峡谷成了干热河谷

一片荒芜

(澜沧江峡谷,摄影师@商睿)

然而以上这些还并非最大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交通的封闭

峡谷时常深达千米

谷中又有汹涌奔腾的河流

人们只能在无遮无拦的悬崖边行走

(大渡河大峡谷,摄影师@杨涛)

或是依赖简易的溜索

经历惊心动魄的一跃

(六库附近的怒江溜索,摄影师@芮京)

高级稍许的索道

则加以铁质围栏

让出行者可以多拥有一点点安全感

(湖北恩施鹤峰县走马镇索道,摄影师@张源)

即便新式的大桥逐渐开通

一些溜索、索道依然发挥着作用

成为中国高山峡谷区令人胆寒的风景

(北盘江大桥,摄影师@钟永君)

交通的封闭阻隔了峡谷居民与外界的交流

许多村落社会发育程度较低

甚至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

以云南普洱市西盟县为例

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0%

(云南西盟县佤族村落,佤族是1950年代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政府统一建设了新农村,摄影师@张源)

当摄影师进入西盟县的佤族村落

村民热情地拿出大餐“芋头”招待

(西盟佤族村落,摄影师@张源)

农闲的女性织着色彩鲜艳的佤锦

(摄影师@张源)

在高山峡谷的夹缝中

生命努力绽放

(金沙江附近的一朵小花,摄影师@商睿)

3

其他贫困

喀斯特式贫困、高山峡谷式贫困

除此之外

在这15%的土地上

还有各种不同的贫困

他们经历沙化风蚀

(甘肃农村村民们在飞扬的尘土中播种,摄影师@刘忠文)

经历干旱少雨

(西海固,摄影师@刘广辉)

经历严重的水污染

(秦岭商南县的村民在垃圾污染的河道里洗衣服,摄影师@李杰)

经历随时可能垮掉的便桥

(2010年洛南县柏峪寺乡村民的出行桥被洪水冲断,只能冒险爬桥而过,因为他们无其他路可走,摄影师@李杰)

经历难以攀爬的上学路

(大凉山“悬崖村”上学的孩子,每天需要两次攀爬800米的“天梯”,摄影师@杨勇)

经历漫长的骨肉分离

(广西三江县独峒侗寨,这是一个有着2000人的大侗寨,因为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产生了许多留守儿童,摄影师@卢文)

但他们仍旧保持微笑

(山阳县海螺村喀斯特地貌中耕作的农民,摄影师@李杰)

仍然保持对未来的信心

(2010年秦岭山中的村民杨宝林,为了解决村民的出行,3年吃住在山洞里修出一条出行路,摄影师@李杰)

P.S:主要参考文献:各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 年)》、郭来喜/ 姜德华《中国贫困地区环境类型研究》、丁建军《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程度比较研究》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地理控,专注探索极致风光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编辑 ? 邱小奕

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键置顶公众号 从此划船不用桨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10,这个中国有点野_

本文授权转载自

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

本文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自然影像中国”

与 星球研究所 联合制作

6500万年前

统治地球上亿年的霸主恐龙

被一颗小行星砸出了三界之外

(即白垩纪晚期灭绝事件,下图为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艺术想象,源自短片@

How Dinosaurs Went Extinct》)

它的身后

留下了一大片没有大型陆栖动物的空白土地

从荒漠到海洋、从高山到峡谷

从密林到草原、从湿地到河湖

栖息地类型极为丰富的中国

就是其中之一

(现今的中国地形,图片源自@123RF,修正@张靖&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对于长期被恐龙压制的哺乳动物而言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它们必须抓紧时间展开圈地运动

从4个方向全面占领中国

它们很厉害吗?

1

东北极寒地带

东北地区

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区域

这里的冬季酷寒而漫长

还曾创造-58℃的历史极端低温

堪称中国的“寒极”

(东北极寒地带,依据@郜二虎等《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调查单元区划方案》,之后区划亦同,制图@张靖&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想要在此生活

必须拥有强大的抗寒能力

哺乳动物们给出了解决方案

即厚厚的皮毛

它们皮肤下方贮存脂肪、上方生长毛发

毛发会在外围制造一层空气层

足以隔热保温

毛发为哺乳动物所独有

其中毛皮最丰厚者又被称为“毛皮兽”

毛茸茸的外表

让它们和蛇等爬行动物显著区别开来

非常容易被识别

(毛茸茸的狗獾huān,猹chá的原型,摄影师@谢建国)

以紫貂为例

它体长约40厘米

毛长却可以达到4.7厘米

相当于一个身高170厘米的人

浑身长满20厘米毛发

冬天出门当然毫无压力

(貂皮大衣的“原料”之一,因过度捕杀数量大为减少,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下图拍摄于长白山,摄影师@王峥)

紫貂占据了大兴安岭、长白山的密林

以鼠类、鸟类、植物果实为食

(紫貂,摄影师@陈建伟)

对于爬树也不在话下

穿着厚厚“毛皮大衣”

依然可以轻巧地“自挂东南枝”

(紫貂,摄影师@王峥)

毛发的颜色还可以与周围环境协调

以防御天敌

也可以按季节更换

有夏装、有冬装

例如伶鼬夏天“身穿”棕红色皮毛

腹部为白色或灰白色

(夏季伶鼬,摄影师@Keven Law/维基百科)

到了冬季

则会换成一身雪白

(冬季的伶鼬,拍摄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摄影师@武耀祥)

雪兔也同样如此

但或许是“白色颜料用尽”

兔耳朵尖依然是黑色

(雪兔,摄影师@谢建国)

此外

哺乳动物拥有强大的循环系统

以人为例

普通人一生中心脏博动达26 亿次

从心室所博出的血流有15万吨

可以装满80个标准游泳池

足见能量之强

强大的循环系统加上厚厚的皮毛

让哺乳动物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

为了更好地抵御寒冷

东北的动物体型往往还比别处更加庞大

以东北虎为例

它的体重可以达到华南虎的两倍

(东北虎,拍摄于东北虎林园,摄影师@谢建国)

在最寒冷的时刻

哺乳动物们提前储备好食物减少活动

或者干脆选择冬眠

(花鼠,冬眠的松鼠科成员之一,因背部的五道条纹,又被称为五道眉,摄影师@徐永春)

直到来年大地返青、春暖花开

狍子、马鹿、驼鹿各个蠢蠢欲动

东北已经是哺乳动物的地盘了

(狍子,所谓东北四大神兽之一的傻狍子,另外三种分别为扯犊子、滚犊子、猫驴子。拍摄于内蒙古白音敖包,摄影师@徐永春)

占领了东北极寒之地

还有一片超级广袤的荒原在等着它们

2

西部广袤荒原

中国是世界上草原和荒漠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大兴安岭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

大部分被草原、荒漠占据

只有祁连山、天山等少量森林环境

形成荒原中的绿岛

这里气候普遍较为恶劣

或是干旱荒芜、或是高寒缺氧

(西部荒原,包含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蒙新区和青藏区,制图@张靖&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但是哺乳动物发展出了完美的繁殖能力

它们为胚胎提供安全的母体

用乳汁喂养幼崽

(哺乳动物因此得名)

加上对后代完善的保护行为

使得幼崽的成活率大为提高

不用像其他脊椎动物那样一次生数十百千个

另一方面

哺乳动物还演化出不同的专长

其中一支“祖传”打洞技术

即啮齿类

它包括以鼠兔为代表的兔形目

和以旱獭(音tǎ)为代表的啮齿目

两者都以醒目且终生生长的门齿为特征

(What are you 弄啥勒? 喜马拉雅旱獭,摄影师@彭建生)

一个啮齿类家族的洞穴可以长达8米

以鼠兔和人类的身长换算

相当于人类居住在80米长的隧道中

在你眼中是一片荒野的地方

却有无数个啮齿类家族门户相对

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草原“地下城”

(乔治·B·夏勒博士发现的一处黑唇鼠兔洞穴系统,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洞穴既可保暖

又能藏身

(天山脚下的旱獭,当不速之客到来时,迅速进洞;摄影师@祖力亚尔-塔力甫)

还是一家“兔”、一家“獭”相依相偎的家园

(在洞口张望的黑唇鼠兔,拍摄于青海,摄影师@谢建国)

啮齿类是高效能的广谱摄食者

它们以洞穴为中心

用门齿啃咬植被、果实

适应能力几乎没有极限

全球所有现生哺乳动物种类中

啮齿类占比超过40%

是哺乳动物中演化最成功的一支

从荒漠到湿地

从草原到山区

广袤的西部荒原上遍布洞穴

四处吱吱作响,特别繁盛

如沙鼠

仅靠种子、果实为食

无需饮水即能生活和繁殖

(沙鼠,拍摄于内蒙古,摄影师@徐永春)

跳鼠

后肢特长、前肢极小

一路蹦蹦跳跳

(跳鼠,拍摄于内蒙古查干淖尔,摄影师@张小玲)

黄鼠

喜食植物最鲜嫩的部分

直立起来宛如动画作品中的主角

(黄鼠,拍摄于新疆,摄影师@刘钢)

中国的西部荒原

还是全球鼠兔的演化中心

全球34种鼠兔中有29种分布在中国

(川西鼠兔,拍摄于青海,摄影师@Staffan Widstrand)

啮齿类之外

哺乳动物的另外一支则“专攻”奔跑技能

它们的四肢更加修长、步幅更大

趾端还覆盖厚实坚硬的蹄

可以防止奔跑中损伤

所以被称为有蹄类

这是一片有蹄类的广阔天地

在青藏高原的空气稀薄地带

藏野驴的时速轻松达到60千米

“飞一般的感觉”绝非虚言

(藏野驴,摄影师@陈建华)

它们喜欢群体生活

经常上百匹结成一群

在荒原上狂奔猛跑

但偶尔也会“驴打滚”

(驴打滚,拍摄于扎布耶盐湖,摄影师@柳叶刀)

中国的有蹄类多达70种

个个都是奔跑健将

包括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拍摄于青海湖,摄影师@徐永春)

藏羚羊

(藏羚羊,摄影师@张扬的小强)

岩羊

(岩羊,摄影师@邹滔)

藏原羚

(藏原羚,摄于曲麻莱,摄影师@仇梦晗)

藏原羚尤以妖娆的大白屁股著称

比白臀鹿还要妖娆

(藏原羚,摄影师@姜曦)

还有优雅的鹅喉羚

(鹅喉羚,拍摄于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摄影师@刘钢)

王者风范的北山羊

(北山羊,拍摄于乌鲁木齐一号冰川区,摄影师@刘钢)

火红的赤斑羚

(赤斑羚,拍摄于卡久寺,摄影师@贾纪谦)

戴着白色“口罩”的白唇鹿

(白唇鹿,注意请不要和白臀鹿搞混了,我们白的明显不是一个地方,摄影师@Jed Weingarten)

有着螺旋状弯角的盘羊

(盘羊,拍摄于克拉玛依后山,摄影师@吴朝明)

以及沙漠狂奔的野骆驼

(野骆驼,拍摄于新疆,季节性换毛,摄影师@陈建伟)

怒气冲天的野牦牛

(金丝野牦牛,摄影师@卡布)

有蹄类的快速奔跑

有利于躲避天敌的袭击

还可以通过大范围迁徙

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食物、水源

普氏原羚、鹅喉羚等都有迁徙习性

最著名的则是藏羚羊

这些有蹄类迁徙

构成了中国最壮观的生命活动之一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羌塘罕见的公藏羚羊迁徙,摄影师@青木)

啮齿类、有蹄类的繁盛

促进了哺乳动物中的食肉目的生长

包括猫科、犬科、鼬科、熊科等等

它们门齿小、犬齿强大而锐利

常具利爪以撕捕食物

身材纤细的香鼬体长只有20厘米

却是捕捉鼠兔的好手

(香鼬,拍摄于青海,摄影师@彭建生)

赤狐隐蔽于荒野

(考眼力:来找我啊;赤狐,摄影师@张强)

待到时机成熟纵身一跃

(赤狐冬季寻找雪层下的老鼠,定位后跃起扎向雪中,摄影师@刘钢)

猎物轻松收入口中

(赤狐,拍摄于内蒙古,摄影师@徐永春)

藏狐似乎面露微笑

(藏狐,拍摄于青海,摄影师@徐永春)

兔狲却一脸严肃

(兔狲,拍摄于青海,摄影师@Staffan Widstrand)

好不容易捉到的鼠兔

被草原雕截胡

荒原上一点王法都没有

(把我的鼠兔还给我,摄影师@徐永春)

猫科动物中毛发最柔软的猞猁

两耳上各炸着一支黑色的耳簇毛

它捕捉啮齿类、有蹄类

就连狐狸也不放过

(猞猁,拍摄于青海,摄影师@星智)

体长超过1米的雪豹巡视着岩石山地

可以捕杀体重3倍于己的猎物

(雪豹,摄影师@Jed-Weingarten)

善于群体作战的狼

几乎是荒原上最具威胁的猎手

(狼与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对峙,摄影师@吴刚)

笨重的棕熊既无群体优势

又无速度优势

但它食谱广泛

植物、动物、腐肉都是美食

依然可以美美地养活一家老小

(可可西里的棕熊和幼崽,摄影师@布琼)

至此

包括东北、西部在内的半个中国

已经被哺乳动物占领

下一步它们将深入南方的丛林

3

南方丛林

秦岭-淮河以南

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

再加上喜马拉雅山脉东南段、横断山脉

这里降水充沛、气候温暖

是中国森林最为密布的区域

(南方丛林,包括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华南区、华中区、西南区,制图@张靖&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哺乳动物中多个支系

演化出了强大的树栖能力

啮齿类的隐纹花松鼠

四肢强健、趾端有锐爪

在树枝上攀爬嬉戏、游刃有余

(你俩在干嘛?树上也不消停?隐纹花松鼠,南方常见种,摄影师@邢超)

还有一种巨松鼠

体重可达隐纹花松鼠的20倍

其背部和尾部为黑色

腹部呈现黄色

非常特别

(巨松鼠,拍摄于云南,摄影师@赵建英)

如果需要在不同枝叉间移动

多数啮齿动物主要依靠攀爬或跳跃

(黄足松鼠,注意爪子为黄色,拍摄于云南,摄影师@徐永春)

但同为啮齿类的鼯鼠就不一样了

它们营巢于高大的树洞中

(红白鼯鼠,松鼠科,拍摄于秦岭,摄影师@蔡琼)

凭借着体侧与四肢连接的飞膜

轻轻一跃便可滑翔而出

一个会飞的家族成员

真是给啮齿类长脸

(霜背大鼯鼠,第2张为飞行轨迹,摄影师@商睿)

飞翔本领在啮齿类中并不多见

但在翼手目就属于稀松平常了

它们俗称“蝙蝠”

全球种数多达1300余种

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

它们依靠吸盘栖息于树木

甚至棕榈叶茎、蕉叶

(犬蝠,拍于香港,摄影师@吴颖)

后肢与尾间拥有薄而多茸的翼膜

后肢甚至可以180度扭转

以便进行各种飞行变换

(果蝠,拍摄于云南,摄影师@何晓滨)

而树栖动物中最重要的一类

非灵长目莫属

它们的拇指(趾)多能与它指(趾)对握

在树栖攀缘时可以握紧树枝

中国非人灵长目动物共有30种

分为懒猴、猴、长臂猿3科

其中懒猴科因行动迟缓而得名

该科最小的倭蜂猴

体重仅有约400-700克

(倭蜂猴,拍摄于云南,摄影师@张琦)

长臂猿科有8种

它们手比脚长

是敏捷的攀爬者和臂行者

(西黑冠长臂猿,摄影师@谢建国)

猴科的种数多达19种

包括分布于广西的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摄影师@谢建国)

分布于广西、贵州、重庆的

黑叶猴

(黑叶猴,拍摄于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摄影师@史江洪)

分布于云南的菲氏叶猴

(菲氏叶猴,摄影师@徐永春)

分布于南方多省区的藏酋猴

(藏酋猴,摄影师@何雄周)

以及最著名的3种金丝猴

川金丝猴毛色金黄

最符合“金丝”之名

(川金丝猴母子,摄影师@丁宽亮)

黔金丝猴毛色为灰褐色

脸部为淡蓝色

(黔金丝猴母子,摄影师@丁宽亮)

滇金丝猴毛色以黑、白为主

厚厚的唇部呈现粉红

堪称“烈火红唇”

(滇金丝猴母子,摄影师@丁宽亮)

灵长目动物拥有复杂的社交行为

与此配合的是

它们演化出了复杂的表情肌

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滇金丝猴的微笑,摄影师@丁宽亮)

森林中

树栖哺乳动物的种类如此丰富

地栖动物同样千姿百态

水鹿、青鼬、豹猫、大象等地栖、半树栖物种

在林地中往来穿梭

(第1张青鼬,红外触发拍摄,图片源自@猫盟;第2张金钱豹,红外触发拍摄,图片源自@蔡琼)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南方山地极为立体的

森林生态系统

同一片山林,甚至一颗树上

不同的动物一起取食

热闹非凡

(森林生态系统,仅作示意,非实际场景,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而在更大空间范围内

尤其横断山脉、喜马拉雅东南段、秦巴山区

高山峡谷鳞次栉比

还形成了垂直跨度更大的生态系统

(垂直生态系统,仅作示意,非实际场景,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中国146种特有物种

有一半以上就是这里完成演化的

包括最著名的大熊猫

它很有可能是在冰期来临时

因为食物匮乏

与其他物种竞争失败

干脆由肉食改成了素食主义者

(我是野生的,不是动物园的,秦岭大熊猫,摄影师@孙晋强)

占领了东北极寒地带

占领了西部广袤荒原

占领了南方丛林

现在只余最后一击

4

占领全中国

数十亿年的演化史中

生命从海洋走向陆地

但是强大的哺乳动物决定重新占领海洋

他们退化体毛、退化后肢

生长出尾鳍、背鳍

并用喷射的方式哺乳幼崽

这便是鲸目动物

(中华白海豚,拍摄于香港,摄影师@吴颖)

海豹的祖先也在若干年前

与犬科、鼬科分道扬镳

它们四肢特化为鳍状

前肢鳍足大而无毛、后肢转向体后

以利于上陆爬行

(斑海豹,拍摄于山东,摄影师@顾晓军)

最终中国的水生哺乳动物

多达数十种

(中国部分水生哺乳动物分布,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但是这还不够

真正对中国的全面占领

是由哺乳动物中的一支高智商玩家完成的

即智人

智人是灵长目人属的唯一成员

直立步行、臂长不过膝、体毛退化

却凭借高度发达的大脑

数万年间迅速覆盖全中国

(中国人类足迹指数地图,通过城市建设、土地利用、道路分布、夜晚灯光等多个指标衡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颜色越红表明影响越大,数据源自@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制图@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与此同时

早先的哺乳动物们只能不断退却

整个华北地区

只有太行山还有野生华北豹“苟延残喘”

(华北豹,红外触发拍摄,图片源自@猫盟CFCA&北京师范大学)

还有多种哺乳动物在中国灭绝

只能重新从国外引入

包括麋鹿

(麋鹿,拍摄于江苏,摄影师@孙华金)

野马

(普氏野马,拍摄于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摄影师@刘钢)

人类

作为哺乳动物的一员

有责任给我们的同类一条生路

因为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

世界上哺乳动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

正是中国

(世界哺乳动物多样性排名,数据源自@蒋志刚等《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2017年中国的哺乳动物种数更新为693种)

P.S.“自然影像中国”是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飞羽视界、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发起的一个面向大众的自然保护传播项目。其主旨是:用影像展现中国特有的、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奇观

P.S. 主要参考文献: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蒋志刚等《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蒋志刚等《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第2版)》、胡杰等《哺乳动物学》、徐海根等《中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评估报告》、Michael J. Benton《古脊椎动物学(第4版)》、刘凌云等《普通动物学》、IUCN《中国猫科动物》、郜二虎等《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调查单元区划方案》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风光

听说哺乳动物都点赞了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编辑 ? 邱小奕

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键置顶公众号 从此划船不用桨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上一篇:三七粉炖酒,三七粉能不能泡酒喝有什么好处
下一篇:长期大量吃三七粉有什么危害,长期服用三七粉的副作用

更多

新闻动态

服务热线

— HOTLINE —

192-7871-9469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2026 kun Ming yun jian yun,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滇ICP备19000309号-2

联系电话:电 话(微信):192-7871-9469 

475678278@qq.com

关注我们公众号